首頁 > 書法

美聯儲:數字貨幣時代的代幣和賬戶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17

什麼是錢包類代幣

原創 流遠 看懂經濟

美聯儲:數字貨幣時代的代幣和賬戶

文 | 流遠 看懂經濟專欄作家

題記: 美聯儲最近發了一篇關於數字貨幣的文章,作者流遠將其翻譯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幾年前,金融市場創新開始引發關於數字代幣(Digital Tokens)和金融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的討論。當這些想法首次進入公眾討論時,它們被用來幫助說明一種可能的未來狀態:金融工具可以變成數字形式,並在沒有金融中介的情況下在全球範圍內實時傳輸。已有的金融機構提出將證券代幣化,提高結算速度和抵押品流動性。初創的科技公司提議將數字代幣與法定貨幣和其他資產(例如黃金、鑽石和其他商品)繫結。隨著這些領域的工作從思考性的構想發展到具體的技術開發,各國央行開始透過分散式賬本技術(DLT)積極研究數字代幣。

儘管術語“代幣”和“代幣化”很流行,但它們的含義仍然讓大多數人感到困惑。從技術、概念或功能角度來看,什麼是代幣?許多人使用代幣好像它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經濟學文獻、計算機科學出版物、技術部落格文章和一般報紙中在談及代幣時,其含義是不一致的,因為不同的人使用這個術語來描述不同(但相關的)事物。代幣是物理實體、數字工具、由智慧合約定義的東西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東西?這種缺乏一致性導致了進一步的混亂和誤解。

瞭解談及代幣的上下文對於理解數字貨幣很重要。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提出新的術語或定義,而是提供指導,以防止在使用術語“代幣”和“賬戶”(Account)時可能出現的混亂或誤解。

代幣和加密貨幣社群

在加密貨幣社群中,有關代幣的術語在不斷演變,並沒有關於代幣的準確和權威定義。當前的代幣和代幣化概念可能源自它們在以太坊環境中的使用,以太坊是一個大型公共區塊鏈,以所謂的智慧合約形式提供強大的程式設計能力。這種靈活可程式設計性的早期應用案例是關於自定義資產的概念,以太坊社群在其公開發布後不久就提出了稱為“代幣”的可替代價值單位標準。所採用的標準ERC-20可以說是今天以太坊和其他公共區塊鏈上代幣概念的主要參考。

以太坊、智慧合約和ERC-20代幣標準

公共以太坊區塊鏈於2015年推出,其靈感來自於比特幣作為分散式賬本的核心設計,不需要中央權威機構就其內容協調一致。除了這種基本的去中心化記錄儲存功能外,以太坊還引入了額外的程式設計能力來與賬本內容進行互動。雖然比特幣允許支出條件程式設計適用於特定離散數量比特幣,但以太坊的設計允許建立被稱為智慧合約的通用計算機程式,該程式是儲存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可執行程式碼。一個智慧合約可能像計算器一樣簡單,也可能像DAO一樣複雜,DAO是一個早期的實驗,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投資基金。這些智慧合約的公共功能可以由以太坊系統的任何使用者和其他智慧合約執行。

智慧合約的早期應用是區塊鏈上資產的程式設計定義。以太坊社群將這些資產稱為“代幣”。其基本思想是智慧合約可以定義自己的分類帳,用於跟蹤使用者的代幣餘額(本質上是以太坊的子分類帳,適用於該特定的智慧合約),並允許使用者交易該代幣所代表的資產。考慮到以太坊上智慧合約程式設計的靈活性,有很多方法來實現這樣的系統。因此,為了實現更一致的代幣互操作性,以太坊推出後不久就提出並採用了可替代代幣的標準介面。該標準的提案號為ERC-20。遵循該標準的智慧合約發行的代幣稱為ERC-20代幣。標準介面允許各種功能,包括在區塊鏈上從一個地址傳送代幣到另一個地址,將它們委託給第三方作為“批准”,併為它們分配一個類似於股票程式碼的識別符號。

ERC-20標準的廣泛採用可能有助於形成“加密貨幣代幣”的概念,透過使用智慧合約作為在區塊鏈上發行的自定義資產。其他區塊鏈平臺追隨以太坊的領導,提供靈活的程式設計能力,如Eos、Cardano、Tezos和Stellar,都允許發行自定義資產,這些資產在加密貨幣社群稱之為代幣。

以太坊網路上的代幣與以太坊有何不同?

以太坊有一個本身加密貨幣“以太”,用於支付網路處理的所有交易。然而,以太坊本身並不是ERC-20代幣;相反,它是區塊鏈平臺固有的一部分,早於任何ERC-20代幣。以太坊交易可能包括以太坊本身從一個使用者到另一個使用者的簡單轉移,也可能是對特定智慧合約功能的呼叫。根據以太坊網路為了執行交易必須執行的計算量,以太坊將收取相應的費用。一個簡單的使用者對使用者的以太傳輸可能費用較低,而對執行大量數學計算的智慧合約功能的呼叫可能費用較高。這種計算收費策略意味著,用於與如上所述ERC-20智慧合約互動功能,例如從一個使用者向另一個使用者傳送ERC-20代幣,會導致以以太幣計價的交易費用。因此,雖然可以在不需要任何其他支付工具的情況下交易以太值,但對於ERC-20代幣來說並非如此:為了在後者中進行交易,使用者還必須維持以太餘額來支付網路交易費用。

ERC-20代幣如何在區塊鏈上記錄和轉移?

以太坊的主要功能是電子記錄儲存。比特幣使用一種稱為“未花費交易輸出”(也稱為UTXO)的格式來處理記錄儲存,與之不同的是,以太坊透過賬戶地址記錄資訊。這些賬戶地址在概念上與傳統金融中的使用者賬戶相似。然而,在以太坊中,任何ERC-20子分類賬上的這些賬戶和相關餘額都分佈在參與計算節點的去中心化網路中;因此,ERC-20代幣(餘額)存在的唯一位置是在這個網路上。雖然用於控制這些代幣的使用者餘額軟體被稱為“加密貨幣錢包”,但這些錢包不包含任何具有單位價值的東西。相反,加密貨幣錢包擁有一個私人金鑰,允許其持有者在區塊鏈平臺上授權交易,其方式大致類似於在支票上簽名。雖然代幣可以透過錢包軟體檢視或控制,但就它們“存在”的程度而言,它僅存在於由區塊鏈平臺的計算節點維護的複製資料庫中,並以賬戶餘額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作為錢包軟體本身的數字“物件”。

一旦一個人控制了網路上的代幣,他們就可以將這些代幣的控制權轉移給其他人。代幣的傳送者和接收者不需要與代幣發行者有關係;他們只需要一個其所控制私鑰的以太坊地址。傳送方透過加密簽名並向以太坊網路提交訊息來發起轉賬,該訊息將從其餘額中扣除代幣,並將它們新增到接收方賬戶的餘額中。在傳送方使用他們的私鑰授權將一些代幣的控制權重新分配給其他人之後,接收方現在能夠使用他們自己的私鑰以相同的方式從他們的帳戶餘額中轉移代幣。重要的是,傳送方所有的獨特數字資訊不會被轉移到接收方的加密貨幣錢包中。

其他型別的加密代幣

自以太坊推出以來,出現了許多其他區塊鏈專案,它們也提供了發行代幣的能力。雖然以太坊仍然是最常見的平臺,但據行業資料聚合機構CoinMarketCap報道,市值排名前100位的其他平臺包括Binance Coin、TRON、Rootstock、Omni和Stellar。其他為代幣發行而設計的新平臺,包括Algorand、Avalanche和Libra。儘管這些平臺的基礎技術存在差異,但將代幣概念化為可以在這些平臺上進行交易的程式設計定義價值單位,並透過賬戶餘額進行跟蹤,這仍然是一個共同的特徵。

除了可替代的代幣,區塊鏈平臺還可以支援非可替代的代幣。在以太坊,這類代幣有一個被採用的標準,其提案編號為ERC-721。雖然可替代代幣可用於表示“同質”資產,如貨幣單位或特定數量黃金的所有權,但不可替代代幣可用於表示獨特資產,如藝術品或財產契約(例如CryptoKitties)。任何提供足夠靈活程式設計的區塊鏈平臺通常都能夠實現不可替代代幣的功能。

代幣與中央銀行

代幣在貨幣和銀行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傳統上,“代幣”一詞被用來描述代表價值的實物,如貴金屬或官方鑄幣,它們作為價值的象徵,可用於支付。這些早期代幣的所有權完全由實物佔有決定。一個人獲得貨幣代幣最常見的方式是用商品或服務來換取它。在任何此類貿易中,轉移都是在個人之間進行的。關鍵的是,實物貨幣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樣一個假設,即這種代幣很難複製。因此,如果使用者能夠有效地複製它的價值,那麼它就可以很容易地為自己創造價值。

個人之間的代幣交換最終導致使用“賬戶”來更容易記錄資產所有權,並促進更復雜的貿易和金融交易。當與專門機構和程式相結合時,賬戶可以方便地在參與者之間轉移。商家不必攜帶硬幣或貴金屬,而是可以在第三方(如銀行)開立賬戶。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的一家銀行可能在紙質分類賬上為商人保留賬戶,並允許賬戶持有人將餘額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而無需在交易雙方之間進行任何實物資產交換。如果商人需要實物貨幣,他們可以清除部分或全部銀行賬戶餘額,以換取等值的實物代幣。

現金和中央銀行賬戶

儘管貨幣既可以作為實物存在,也可以作為賬本中的記錄存在這種想法早在各國建立法定貨幣之前就已存在,但它顯然與中央銀行相似。各國央行歷來以兩種形式發行貨幣:現金和存款。現金是貨幣的一種物理形式。它為公眾提供各種用途,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匿名轉讓。此外,現金還具有內在的安全功能,實物貨幣易於認證但難以偽造。基於這些原因,我們今天使用的現金類似於貨幣代幣的歷史概念。存款,如準備金和結算餘額,是一種使用賬戶表示的電子貨幣形式。它們通常只供有限的一組實體、某些金融機構和官方部門用於特定目的。

近年來,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和分類。2009年,Kahn和Roberds撰寫了一篇關於支付經濟學的開創性論文,正式界定了作者所描述的“基於賬戶的”支付系統和“價值儲存”支付系統之間的區別。在他們的描述中,二分法的本質歸結為每個系統所需的驗證型別,“身份驗證是賬戶系統的核心,正如防偽是價值儲存系統的核心。”他們對貨幣的表述表明,身份驗證是基於賬戶的支付系統(如銀行存款)和“價值儲存”支付系統(如現金)之間的核心區別。在他們的表述中,“代幣”的傳統概念可被視為體現了“價值儲存”系統。

代幣與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演變

隨著中央銀行關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討論不斷髮展,Kahn和Roberds提出的“賬戶”和“價值儲存”(或“代幣”)基於驗證的區分擴充套件至CBDC。例如,支付和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以及市場委員會於2018年釋出的報告中,將基於代幣的系統描述為依賴於系統使用者驗證數字物件(即代幣)是真實的而不是偽造的能力。報告將此與基於賬戶系統的概念進行了對比,基於賬戶的系統依賴於某人(通常是資產發行人或其他第三方)來驗證使用者的能力,進而透過確認使用者的身份來轉移帳戶餘額。

許多央行的報告和演講,以及經濟學論文,都採取了類似的方法,將代幣分類為不同於賬戶的代幣,並將重點放在核查物件上(即驗證代幣的真實性或使用者身份)是CBDC分類的關鍵決定因素。這種觀點將代幣和賬戶視為嚴格的資訊,正如另一份近期報告所述,該報告將數字代幣描述為“未記錄在賬戶中的價值的數字表示”。一些報告、演講、檔案提供了一個更為細緻的觀點,承認透過基於資訊的驗證和基於身份的驗證可以從賬戶轉移價值。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許多CBDC報告、演講和論文都關注已知身份概念,這是代幣和賬戶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

總的來說,這種中央銀行對代幣和賬戶的看法是一種既希望通用(技術不可知論)又希望分類(代幣與賬戶不同)的副產品。在某種意義上,代幣概念被用作可以匿名傳輸的價值數字單位的縮寫,並提供瞭如何進行這種傳輸的通用描述(對“物件”進行身份驗證)。然而,作為一個實際問題,中央銀行通常回避描述如何使用數字記錄系統記錄代幣。從CBDC的角度來看,賬戶主要被理解為集中或中心輻射系統中實體維護的“傳統”銀行賬戶的簡寫。

CBDC與代幣和賬戶二分法

對於CBDC來說,代幣和賬戶的二分法可能會讓人困惑,因為加密貨幣和中央銀行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些術語。雖然加密貨幣社群中的代幣通常被理解為區塊鏈上程式設計定義的資產,但在Kahn和Roberds二分法傳統中,中央銀行對CBDC代幣的看法僅指從未嚴格定義的概念性“物件”。加密貨幣社群所稱的代幣可以以央行可能承認為賬戶的形式進行跟蹤,而在央行系統,代幣和賬戶指的是CBDC的不同潛在設計。對於相同的術語,這些不同的用法可能會導致人們對CBDC應該如何設計產生誤解。最近,一些研究人員對代幣和賬戶術語的模糊性和缺乏一致性所帶來的挑戰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代幣和賬戶的二分法提出了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讓代幣和賬戶成為“非此即彼”的選擇可能沒有用處;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適得其反。試圖在兩者之間建立區別可能會模糊甚至歪曲從技術角度來看正在發生的事情。如上所述,代幣可以在加密貨幣社群的賬戶環境中執行,這對於許多此類數字貨幣系統來說都是如此。對於傳統貨幣和銀行業務,並非所有賬戶都依賴身份驗證。例如,在某些反洗錢要求薄弱的司法管轄區,訪問銀行賬戶可能涉及到知道一條秘密資訊,而不是讓人核實身份。賬戶需要識別符號,但這些識別符號與身份不同。代幣和賬戶之間的區別在加密貨幣和中央銀行可能是有意義的,但在普通的語境中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個問題是可以在本地儲存的“數字”形式的貨幣的概念。將硬幣、實物貨幣或持票工具放在錢包中或在某人的機器上,會引起關於技術可行性和安全性的重大問題。與傳統貨幣不同,加密貨幣空間中的代幣不是本地儲存的,而是儲存在區塊鏈上。可以在本地儲存的是允許在區塊鏈上傳輸代幣的私鑰。重要的是,終端使用者儲存或擁有的東西會對我們如何看待數字世界中的承載工具產生影響:允許在區塊鏈上傳輸代幣的私鑰是承載工具嗎?私鑰是否應被視為物理上持有代幣或資產的法律等價物?具有資產本身真正的本地儲存功能,再加上離線點對點傳輸能力的系統,作為一種概念性的分析工具具有價值,但在其開發、安全執行和廣泛分佈方面仍然存在問題。與此同時,將這些系統和基於區塊鏈的系統稱為“基於代幣的”,進一步模糊了每種電子記錄儲存形式的不同技術基礎。

第三個問題是,數字代幣基本上只是加密貨幣和中央銀行的一部分資訊。在談到加密貨幣中的代幣時,我們可能不一定要將某個值與之關聯。例如,在以太坊這樣的公共系統中,任何希望這樣做的人都可以部署一個新的智慧合約,定義可能沒有明確用途的代幣,因此沒有交易價值。某些代幣甚至可以在不考慮任何付款或金融用途的情況下專門設計和部署。在中央銀行業務中,代幣歷來只指代表價值的實物資產。然而,近年來,隨著對代幣化的討論,這一概念發生了變化,代幣化通常指代表價值的資產數字化,例如現金和證券。代幣化證券和其他資產的不斷髮展的應用類似於加密貨幣社群中代表價值的代幣的突出使用。為了分析這些代幣化數字金融市場的含義,瞭解人們在談論代幣化時所指的是什麼是很重要的。

最後,許多CBDC報告關注的是概念、政策主題或技術問題。然而,分析概念和技術實現的交叉是必要的,以避免進一步混淆什麼是代幣、它能做什麼、它如何支援數字貨幣以及它在CBDC背景下的含義。概念的明確有助於推動數字貨幣(包括CBDC)的對話。這種共同理解尤其重要,因為一些司法管轄區競相設計和實施CBDC,其中一些基於“代幣”,另一些基於“賬戶”,還有一些使用兩者的組合。隨著各司法管轄區針對數字貨幣的發行和使用出臺法律框架和監督制度,明確使用術語和定義的必要性變得更加重要。

結語

透過強調“代幣”和“賬戶”這兩個術語是如何被加密貨幣社群和中央銀行使用的,本文旨在討論不同的人使用這些常用術語來引用不同概念的微妙和有時明顯不同的方式。承認這些術語在不同領域的使用方式,可能有助於確定不一致可能給數字貨幣和所謂的代幣化金融市場的法律框架和監督制度帶來問題的領域。研究CBDC的央行需要讓眾多利益相關者參與到圍繞其設計以及最終是否應該推行的辯論中。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一般公眾、立法機構、私營部門、其他中央銀行和官方部門。為了使這些對話取得成功,每個人都必須說同一種語言,或者至少在進入對話時對每個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解。

原標題:《美聯儲:數字貨幣時代的代幣和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