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影視實體特效專家薛松:打造有中國文化的科幻符號,講好中國科幻故事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2-23

點掌薛松看好什麼

「本文來源:文旅中國」

2015年8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小說《三體》斬獲雨果獎,《三體》被譯為英、法、德、西等十多種語言在全球熱銷,帶動中國科幻“破冰”出海。6年間,從科幻小說到科幻電影,從科幻動漫到科幻遊戲……中國科幻市場走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

2019年,一部《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時代。它打破了以往好萊塢科幻電影在中國科幻電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在此之後,《上海堡壘》《瘋狂的外星人》等陸續上映,中國科幻電影在不同型別上都做了積極嘗試。

但作為好萊塢型別片中的一種,美國科幻類電影仍是目前全球科幻類電影的領軍者,不管是電影《後天》《阿凡達》還是《異形》《2012》《星際穿越》等電影,都是大型科幻電影的代表之作。

每當好萊塢科幻大片在中國院線上映,觀眾們的觀影熱情都被極大提升,票房自然也是相當可觀,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影消費群體對於科幻類電影有很大的需求。

但不容忽視的是,電影《流量地球》雖然引爆了2019年賀歲檔,但目前仍沒有與之相較高下的中國科幻影視作品亮相熒幕,這也正暴露了我國科幻電影的仍然存在製片機制偏弱、核心文化輸出欠缺的問題,如何講好中國的科幻故事,成為擺在中國電影行業從業者面前的一大命題。

針對國產科幻影視的發展,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表示,“不論是科幻文學還是影視,當下最重要的仍是加強科幻原創內容的創作。除了要創作更多有影響力的科幻文學IP,還需在創意上進一步加強。”

科幻影視是創意密集型專案,創意一部分來自電影本身的特效製作,另外一部分則來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

對於影視實體特效專家薛松來說,亦是如此。

來薛松看來,科幻電影的主題之一就是探討未來,也就是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的國家、民族承擔怎樣的角色,如何去解決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也曾指出:“科幻其實不僅僅屬於文學、影視或者其他藝術範疇,它背後一定有科技,還有文化的支撐底蘊。科幻的繁榮、科普產業的發展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它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經濟、科學、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科幻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之後,新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大國強國,我國的科技水平綜合國力在大幅提升,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已經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機。

薛松認為,科幻電影市場有非常大的爆發空間。

科幻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相關的審美標準、故事元素在好萊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叢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也受到好萊塢模式的深刻影響。

“我國現在有很多的電影從業人員、美術人員、技術人員一直在嘗試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科幻符號,將中國的美學符號、傳統文化去和科幻元素進行結合,講出融入中國的審美元素科幻故事。同樣,我們做電影特效技術的專業人員也不斷在做這方面的嘗試。”薛松說。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科幻大會上,薛松及技術團隊將其設計的展品在融入了三星堆的文化元素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同時,並將其設定成外星文明擁抱地球文明的一次拉手。

“我國的電影從業人士都在不斷努力,相信經過不斷探索,我們一定能夠為世界提供出有中華傳統的、中國文化特色的影視符號,講好中國的科幻故事。”薛松笑談。

薛松

笨鳥視覺(北京)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北京貘丁特效影視技術公司董事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高新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曾任電影《尋龍訣》《九層妖塔》等影視專案的實體特效技術統籌。電影《八佰》特效化裝指導,《長津湖》屍體與假肢道具指導,電影《戰火熔爐》《解放之終極營救》《為國而歌》《特化師》等數十部影視作品的特效化裝指導。提出“做有故事的技術”的觀點,與四川美術學院建設了聯合教學實踐基地,笨鳥視覺(北京)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研究生實踐基地,並主導梳理建設了“戰爭傷效技術體系與創作原則”“影視生物角色技術解決方案”等實體特效細分領域的技術體系。

攝像:陳晨

後期:朱珠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