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論語》微子篇|深層解析

作者:由 黑蛋文化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12

論語中微子篇是第幾篇

《論語·微子篇》是《論語》的第十八篇,本文精選其中影響力較為深遠,對個人學習、生活較有指導意義的段落深層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鑑。

《論語》微子篇|深層解析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因強諫而被殺死了。孔子說:“殷商有三位仁人啊!”

這句話裡,微子去之的“之”,箕子為之奴的“之”,還有殺掉比干的人,都是著名的商紂王。

微子是紂王的同母兄,因紂王無道,屢次勸諫無果後離紂王而去。周武王剪商運動勝利之後,他成立宋國的第一代國君,領導商人後代。它有一個著名的後代,就是所謂蠢豬式仁義的宋襄公子茲甫。

箕(音“機”)子紂王的叔父,同樣見紂王無道而加以規勸,紂王不聽,他就披頭散髮,裝瘋賣傻,成為奴隸。商朝滅亡後他不願與周朝中央合作,便舉族出走,來到遼東,過了鴨綠江,於今天的朝鮮北部定居、繁衍。建立了朝鮮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史稱箕子朝鮮。

比干也是紂王的叔父,屢次強諫,激怒紂王。紂王將比干剖心而死。

孔子說“殷有三仁焉”,是對他們三個的歷史評價。

《論語》微子篇|深層解析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當典獄官,三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另謀出路嗎?”柳下惠說:“以正直之道事奉人,到哪裡都會被多次罷免。假若以歪門邪道事奉人,那又為什麼非要離開母邦呢?”

你一定聽過一個成語——坐懷不亂,說的就是柳下惠。

坐懷不亂意指男女相處時,即使是女子坐在懷中,男人都不會有非禮的行為。後用來比喻男子在與女子相處時作風正派。該成語在句中多用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褒義。

柳下惠

(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展氏族譜記載),又有字子禽一說,魯國柳下邑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魯國大夫展無駭之子。山東香城留下一村,即柳下邑村。

曾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作為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孔子以為“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為“和聖”。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於魯地故趙村,享年一百歲,諡號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士師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個概念:

在中國:

士師

,《周禮》列為

秋官司寇

之屬官。掌禁令、獄訟、刑罰之事。古代對執法官員之通稱。

皋陶

之士師,今山西省

洪洞縣士師村

,即皋陶故里

在西方:士師是以色列猶太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集以色列人的先知、統帥和救世主三位一體的,被看做是上帝選定的、賦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是以色列猶太人在軍事民主制時期的軍政領袖。

柳下惠的話顯示柳下惠為人靈活,豁達。孔子、孟子和後世的許多人稱讚他為君子。

《論語》微子篇|深層解析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遇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的待遇,我做不到,我可以用介於季氏和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隨後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離開了齊國。

齊景公要任用孔子為官。但具體到如何對待孔子的問題上,他卻犯了難在齊國像,孔子要像季孫氏禮遇優厚,是不可能的。但他又不想讓孔子待遇太低,於是便想出來折中之道的辦法。但這個折中的辦法也遭到了齊國公卿貴族的反對。

孔子看清了齊國的局勢,就離開了齊國,這是他第一次在國外被拒絕的經歷。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齊國人傳送來了一支女樂隊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舉行朝禮。於是孔子就離開了魯國。

當時孔子是魯國大司寇,而且把國家治理的很好。於是齊國君臣很擔心,他們認為,再這樣下去魯國一定會強大進而稱霸。這對齊國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這時,齊國的黎鉏(音“除”)就想了個用美女樂隊和馬匹賄賂季桓子的主意。季桓子是魯國宰相,自己看了兩天,回來又拉著魯國國君,一起觀看,不理朝政。

這使孔子覺得魯國沒有什麼希望可以振作了,可以離開了魯國。季桓子在死前,後悔這件事情,就囑咐兒子季康子一定要把孔子請回魯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駕旁邊經過,他吟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行為何已如此衰微?過去的已不可挽回,未來的還是可以追回的。算了吧,算了吧。現在的當政者已經岌岌可危了!”孔子下車,想同他交流,他卻快速離去了,孔子沒能和他搭上話。

陸通字

接輿

,春秋時代

楚國

著名的隱士。平時“躬耕以食”,因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髮,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們稱為稱楚狂接輿。說到“躬耕以食”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南陽諸葛,似乎古代對社會不滿計程車人和有大才而求主公者隱居躬耕是一種傳統。

在春秋的時候,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後面要說的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都屬於這類人。各國政局混亂、天下戰亂不斷。面對周制向秦制的轉變,他們迴避退隱,明哲保身。面對孔子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積極謀求入仕,進而以退回西周為目的的人,這些隱士們當人是不屑一顧的。

所以孔子想下車和他說明自己的想法時,他卻快速走開了。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長沮、桀溺兩人並排耕種,孔子路過,就讓子路去詢問哪裡有渡口。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駕車的是哪位?”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魯國的孔丘?”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

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滔滔的洪水遍佈天下,誰能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跟著躲避壞人的人,難道就比得上跟著我們這些躲避亂世的隱士嗎?”說完又幹起來農活。

子路回來後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很失落地說:“人是無法與飛禽走獸在一起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努力改變它了。”

前面說過長沮、桀溺是兩位隱士。和楚國的

接輿是同一性質。

他們不是普通的農夫,而是有身份、讀過書計程車。

接輿一樣他們對孔子是不屑一顧的。桀溺說“是知津矣。”

其實是對孔子的一種諷刺。他的潛臺詞是孔子既然能為這個天下找到出路,那麼他就能找到渡口。

孔子主張要積極入世,這也是儒家和道家的區別點。儒家認為世道越是敗壞、黑暗,就越要不懈的努力,謀求改變。而道家恰恰相反。

但是謀求消極避世的長沮,桀溺有一點卻符合了歷史的發展規律。面對土地所有制問題的時候他們是進步的,是面向秦制的。因為他們是自耕農。當然這是事後諸葛,當時的他們又怎麼能知道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叫周秦之變呢?他們也不會給自己定義為自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