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作者:由 郭保莊的古今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30

寫法指的是什麼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我們這節課講一下通感這個修辭方法。

通感的寫法,在語文裡面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在書法裡面卻比較常見。

通感在語文裡面是一個小修辭,出現的頻率小,頻率小並不等於不重要,許多文章的點睛之筆,文字也不多,但卻是出彩的部分。

在語文裡,通感就是人的五感互通的描寫方法。五感,就是五官感覺吧!

“官”是什麼意思?就是功能吧?!心之官則思,是不是這個意思?但我們通常說的五官是指臉上的五個器官,分別是耳、眉、目,鼻、口,比如,五官端正,就是說一個人的五官長相正常,沒有殘疾或畸形。有的詞典上把五官的眉毛換成了舌頭,大概是因為眉毛這個器官沒有感覺吧!但,舌頭的感覺,是不是應該屬於口腔的感覺?所以,語文上通感,五種感覺器官把眉毛換成了面板。面板是什麼器官呀?是觸覺器官!

舉個通感的例子:這個女子的長相甜美!長相是什麼感覺呀?是視覺,對吧?!甜是什麼感覺?是味覺,但這裡視覺和味覺打通了感覺的界限,這種描寫方法就是通感!再如,她的聲音很甜,也是通感!

詩詞裡面的不少佳句就使用了通感的修辭方法:天階夜色涼如水;魯迅的詩:月光如水照緇衣。蘇軾《赤壁賦》中的句子: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在書法中,通感就是打通筆畫間的界限,書寫的是甲筆畫,卻給人以乙筆畫的感覺。比如寫的是點,卻給人橫的感覺,我們看一下歐陽詢在《九成宮》裡面的字。先看一下

“甘”字,裡面寫的是一點,其實正體字是一橫,這裡用點代替了橫。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九成宮》裡的“甘”字

我們看一下“出”字,這裡的點代替了豎。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九成宮》裡的“出”字

這種筆畫互相替代的現象並不少,但我們仍然感覺它是原來的筆畫。比如寫寶字蓋,第一個點和第二個點,很多時候實際寫的是一個小短豎。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寶蓋的兩點用兩個小短豎代替

草字頭的第二豎,我們手寫的楷書,實際情況往往寫成撇,寫成豎,其實並不美觀的,顯得拘謹了一點!但我們不能說,草字頭的第二豎是撇呀!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九成宮》裡的“蒸”字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花”字的第三筆寫作了撇

我們寫“家”字,這個字的彎鉤是很不好寫的,包括書法家寫這一筆都有難度,於是,這一筆往往寫成“橫彎鉤”,先寫橫,轉了個圓彎,跟著是一個豎筆,然後出鉤。但筆畫名稱裡面並沒有這一筆,雖然寫成了橫彎鉤,但給我們的感覺還是“彎鉤”。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家”字的彎鉤往往寫成“橫彎鉤”

我們看一下“邇”字,橫折折撇用撇進行了代替,但我們還是感覺這是橫折折撇。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九成宮》裡面的“邇”字

在草書裡面,我們寫一個

“尺”字,一個粗橫,就代表了上面的這個“口”字,明明是一個橫,我們感覺卻是一個“口”。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尺”字的草書寫法

在小筆畫當中,不同種類的筆畫互相通用的現象則更多一些,比如“小”字的撇常常寫作點,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小”字的撇常用點代替

再如歐陽詢在《九成宮》裡面的“鹹”字右上角的點永撇代替,“丘”字的短豎用點代替。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九成宮》裡的“鹹”字

通感,在語文和書法上呈現的都是“與眾不同”之美

《九成宮》裡的“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