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散文丨吃桌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31

什麼樣的散文叫寫的好呢

散文丨吃桌

吃桌

文/李現森

在豫西嵩縣老家那兒,把吃酒席叫“吃桌”。

記憶中,不管遇到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就要辦酒席待客。那時,親朋好友或三塊五塊,或十塊八塊,應邀遞份禮以示祝賀,接著就是吃桌。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禮儀。

吃桌始於何年無從考證,據《史記》記載,楚霸王項羽曾與叔父項梁避仇於吳中,每吳中有婚喪事,項梁常為主辦,並以此來聯絡豪傑。由此可見,民間酒席源遠流長。

老家嵩縣是我國古代廚聖——商相伊尹的故鄉。相傳民間中藥湯劑、五味調和、槲葉蒸糕、葦葉包棕、柴鹼蒸饃、核桃葉做醬發酵等傳統飲食生活習慣均為伊尹所傳授。故嵩縣民間婚宴酒席以歷史悠久,精細、實惠、風味獨特而盛行於豫西伏牛山區。特別是操辦接娶媳婦、生孩子的酒席,是倍受人們喜愛的鄉村傳統風俗飲食文化,也是大家最高興最熱鬧最喜歡參與的事情。

這一天,人們通常在去吃桌前,會翻箱倒櫃找出新衣服,很鄭重地打扮一番。主家一般也提前上個把天請村裡的大廚在自家院子裡壘火支鍋做菜。

院子小的人家,就在門口或麥場。桌子、板凳是“旋風”們從鄰居家裡借來的,或方或圓,或大或小,一溜子擺開,給人的感覺吃的不是酒席,是那個幸福的氛圍和那股熱鬧勁兒。

我第一次去吃桌,大概是在十歲的時候。

那天清晨,天剛麻麻亮,我便被娘從被窩裡提溜兒起來。娘那天也特別地美麗,渾身上下收拾得利利索索,連素日裡從不離身的那件打有補丁的外罩,也換成了過年時才穿的新布衫。那時候的生活,多是清湯寡水,吃桌是很多孩子一聽到就要蹦起來的高興事兒。

表舅要結婚,舅姥爺在家裡擺酒席。娘說帶我和弟弟去吃桌。隱綽中我依然記得,娘是悄悄推醒我和弟弟的,聲音很小。但還是被睡在裡屋的二哥聽見了,他一咕嚕就爬了起來,揉著眼哼嚀著想廝跟一塊去。但娘說,人去多了會被人笑話的。

這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呀!在離開家門那一瞬間,我分明看到,靠在屋門口的二哥,噘著嘴,眼眶裡滿是委屈的淚,眼巴巴地望著娘。我不知道他當時在想啥,但可以肯定,對孃的解釋,他一定是不理解的。或許就如同當年表叔在給家裡人照相,嫌我大鼻涕,不讓我站到鏡頭裡的心情一樣吧。

舅姥爺是貨郎,走村串戶中攢了幾個錢,擺的酒席可排場了。是當時被農村人稱為“豪宴”的三八場(八個冷盤,八個熱菜,八個湯)。那天搭了一輛從山裡拉木頭的卡車,顛簸了大半天,等到了舅姥爺家時,已接近晌午。

大鐵鍋里正“咕嘟嘟”地冒著熱氣,老遠都聞到了誘人的香味。鍋灶前,有四五個中年人,拎著菜刀手腳不停地正忙活著,各司其職,不亦樂乎。一位胳膊肘上套著護袖,腰上圍著一塊說白不白,說黑不黑沾滿了油汙的圍腰的長者,正吆三喝四指揮著眾人劈柴、洗菜、炸丸子……這大概是大廚了吧!

可別小瞧了這些鄉村廚子,他們都是口碑極好的,做菜裝盤不一定好看,但絕對好吃,而且分量夠大,包過癮。

酒席上充當跑堂的多是年輕後生,也叫旋風。專職借桌子板凳,端飯上菜,招呼客人。等到了飯時,還有村裡的客人沒到場,他們會挨家挨戶去喚人。若遇到來不了的人家,通常由旋風端上一碗條子肉給送過去。

新媳婦還沒接過來,已有不少鄰里親朋來了。她們就在院裡事先搭好的棚子下,或蹲或坐說笑著,旋風們用溼抹布在桌子上一抹,就代替城裡人洋氣的“桌布”,只待酒菜上桌。

三八場的席面也叫“水席”,據說是現存世最早、最系統的中華美食之一。主要食材為家豬肉、蘿蔔、白菜、豆腐、粉條、豆芽、金針和田野菜。相傳,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侵華逃難途經洛陽時,當地官員請她“吃桌”,令她讚賞不已。

農家人常說:“八仙桌子四條腿兒,擺菜看著主家人兒,啥菜對啥有規矩兒,主家定有執事人兒。”上菜也講究個對稱,顏色或紅或白,或黃或綠。擺放時,要葷對葷、素對素、黃對紅、白對綠,大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畫面。

第一次吃桌,我沒見過啥場面。

印象最深刻的冷盤是炸花生豆,拌著白糖那種,小孩子可以當零食吃。盤子剛端上來,我下手慢了點,還沒吃上幾粒,花生豆就被表兄弟們抓起塞進嘴裡,一個個腮幫子鼓得像塞了個核桃般,老高老高。

熱菜是葷素相擁,海帶燉肉塊,是必備菜。饅頭也是必備的,一人至少一個。湯也是一碗接一碗地端上來,基本都是鹹的稠糊糊的湯,一人一勺就沒了。最後一道湯是提醒客人宴席結束的雞蛋湯,在後來參加的很多次宴席上,每席都是千篇一律。

記得有一個甜湯,裡面有橘子瓣,有蘋果片,是小孩子們最愛。為了多喝幾口這個湯,我饞得幾乎把腦袋都伸到碗裡了,羞得娘把頭扭到一旁裝作沒看到,事後也沒少數落我“沒出息!”

“酒不喝醉不為喝好,飯菜不剩不為吃飽”,在農村酒席上,這規矩大家是心照不宣。過去的農村生活很不富裕,家家日子貧寒,吃桌不僅不能兜拿東家的剩菜剩酒,連孩子也很少有人帶,如若有哪個吃桌帶個孩子,一定會被人恥笑上好多天,甚至是會成為人們的談資。

即便是酒席上剩下的菜,通常也是由主家出來,一一勸說,那些前來幫忙的親友才會打包帶走。

熱情和祝福裹著濃濃的鄉村泥土的芳香,整個待客、吃桌的過程禮節周到,寒暄有情,彬彬有禮,溢滿喜氣,充盈溫馨,想來那真是一場傳統禮儀文化的演路,一場隆重而美約的盛典。

……

再見了“吃桌”。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別說去“吃桌”提不起勁兒,就連過大年了,也實在是想不起啥吃的能吊得起胃口。於是,把“吃桌”這一過去的享受,視為了負擔。

當然,從這個微小的變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民間傳統風俗習慣也逐步走向文明化、社會化、大眾消費化。

(2019年4月24日完稿)

散文丨吃桌

【作者簡介】李現森,河南嵩縣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曾在部隊服役26年,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6次,發表新聞作品100餘萬字,現為洛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宣傳科科長、一級主任科員,洛陽市作家協會理事。從火熱軍營投身地方經濟大潮,筆耕不止,出版新聞作品集《雪落有聲》《人大服務人民的洛陽實踐》、長篇報告文學《前進,向前進》、散文集《我的鄉村,我的根》等,其中有14篇新聞作品獲河南人大新聞獎,第28屆中國人大新聞獎獲得者。

壹點號真言貞語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