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HFI學生故事 | 楊鈞涵:出走與迴歸,一期一會,遇見自己

作者:由 HFI華附國際部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2

楊鈞涵怎麼讀

HFI學生故事 | 楊鈞涵:出走與迴歸,一期一會,遇見自己

楊鈞涵(Katerina Yang)

華附國際部AP 2019屆畢業生,初中畢業於廣州市第二中學,2017年插班入讀華附國際部,在18/19海外大學早申階段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ED、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EA,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等海外名校錄取。

[001 JHU 2023]

2018 年12月14日23:39,我終於完成了哥大的文書初稿,RD的其他文書這時也構思得七七八八了。我重重地靠在椅背上,看向凌晨的廣州。小蠻腰已經不再亮燈,馬路上車輛稀疏,白日的喧囂也被風吹淡了。這個夜晚沒什麼不同。不過我知道,那個我期盼了許久的訊息已經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整裝待發了。我在平靜中入睡,做了兩個夢,一個是成真,一個是幻滅。我在他們結束了許久後醒來,無論申請的結果是好是壞,我都演練過了。於是也丟掉了顧慮,慢慢洗漱完畢才打開portal。在網頁載入的接近一分鐘的等待後,迎接我的是來自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 “Welcome to the class of 2023“,以及媽媽大大的擁抱。那一刻好像所有都值得,只剩下感謝。

[002 出走]

我的高中生活是在和最好的夥伴們的一聲吶喊中開始的。那時候的我充滿了對高中生活的期待,亦希望給高考畫下一個無悔的句號。可在吸納新的知識的過程中,我的那句過於簡單的宣言漸漸露出了破綻。我依然喜歡上課(以及聽老師們對課本以外的人和事的侃侃而談),沒有厭倦做題,享受和同學們一起為活動奔走、為靈感雀躍的過程。但在忙忙碌碌的縫隙裡,我好似有了新的困惑。

這種半真實半飄渺的狀態讓我在一場大考過後開始提問:我在這裡,為了什麼?那晚我獨自一人踱步到升旗臺下,坐在石階上,墨色的天幕上銀光閃閃,我卻沒有升起“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篤定。每天的日子在這一刻有些過分充實了。那段日子我在準備一個比賽時重新審視了自己對英語的興趣;課後讀到熊培雲先生筆下的人性與情懷,想要去“make a difference”;又在一個美領館官員的校園講座中被她描繪的可以“try everything””的大學生活所吸引,突然產生了去看看另一個世界的念頭。而五月我又充滿巧合地考上了HFI,這讓我最終走出了我的舒適圈、熟悉的價值觀,離開了我的朋友們和蘇元山腳下的甜潤空氣。許多人問我“為什麼突然就想出國了”,當時的我說不清楚,而這個原因卻隨著我的出走漸漸變得更加清晰,更有厚度。

[003 在路上]

於是我闖進了這裡。高一結束在七月底,而八月中我已經坐在了HFI的教室裡,大概三週的暑假,除去了比賽和寫暑假作業的時間,剩下的間隙沒來得及讓我惡補一番託福,也讓我錯過了提前和SAT打照面的時機。就這樣,經歷了一夜輾轉未眠後,我在早上5:50分醒來,準備正式開啟一切嶄新的高二。我穿著有些陌生的校服,帶著普高的學習方法,走進了課堂。雖然常常告誡自己不要聽信“國際學校管的松、學習簡單“的傳言,但我還是被打擊得不輕。課堂的節奏並不快,但全英的教學,英語課後大量詞句複雜,邏輯曲折的閱讀作業,物理課全新的課堂節奏和積分推導,近在咫尺的托福考試,以及兩個月之後的第一次SAT,都讓背景知識真空、單詞囊中羞澀的我汗流浹背,暈暈乎彷彿自己就是法國那被壓在”三座大山“底下的一架枯骨。為了防止自己陷入自我質疑的漩渦,我便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我常常是自習室的開燈人,每晚也一直到王叔催促離場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 從每天幾百個的單詞背誦、在走道上略顯awkward地練習託福speaking,到不敢懈怠地刷著SAT可汗(刷題不可取,年輕不懂事呀…),完成language的閱讀和寫作,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雖然並沒有拖延症的困擾,但在語言方面離一個實質性的進步依然遙遠。那個聽上去“必然經歷”的“瓶頸期”,似乎就這樣悄然而至了。

有時我會在晚修結束後站在宿舍門口的大走廊上遠眺。有些繚亂的霓燈和潮溼又炎熱的空氣疊加起來,更是把心中的焦慮堵得水洩不通。每一天高度繃緊的情緒都會在那些時刻又低沉下來。質疑和無助在胸腔裡迴盪。後來媽媽說,孩子你該慢下來。Yoee也說,成長需要時間。我才明白,一味地望著遠方,並不一定會帶來希望。也才領會了麥家:“慢比快更需要努力,請坐船去倫敦”的道理。那時我常常想起學長學姐們的告誡,不斷地給自己強化標化早些下車、GPA全A的重要性,告訴自己活動需要體現學術能力,文書準備要有思考“終極問題“的意識… 為了實踐這太多太多的“前人語”,我在追趕中忘記了自己的真實狀態。殊不知盲目用力並非最有智慧。

那些個有些孤獨又充滿epiphany的晚上還有身邊人的點撥漸漸使我不理性的浮躁褪去。我放緩了步子,不再勒令自己三週內達到對新環境百分之一百的適應,同時誠實地接受有可能要考至少三次SAT,三次託福的安排。 我抑制住了加入很多社團的衝動,在很多的social中成為了局外人。現在想想,好像正是在我開始學會“靜待花開“的時候,進步才印在了我的足跡中。

曾有師長說,學習就像是修行。

這個一切都還未成形的高二於我而言就是一場修行。它是苦的。因為每天都有新的peer pressure和新的慾望,但每天都需要純粹的投入,需要有面對deadline和標化備考“go out of box“的清醒,需要在經歷了三月和五月兩次SAT的不盡如意時仍然選擇樂觀和堅持,更需要有真誠待己、正視不足、打碎困惑的勇氣。

但它也不缺甘甜。看著自己的essay在第一個學期的滑鐵盧之後開始有了起色,失敗了一次的pioneer得到了入選並獲提名,在接觸social sciences的過程中讓我對未來有了許多驚喜的想法,在社會調查時明白了自己對人與社會最自發的好奇,體會到英文之中帶著理性的酣暢淋漓,越來越主動地去追問屬於我自己的觀點…

像木心先生說的那樣:“我明知生命是什麼,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聽憑風裡飄來花香泛溢的街,習慣於眺望命題模糊的塔,在頂小傘下大聲諷評雨中的戰場。” 我得以在這些時刻,因為一件事情專注,為一個現象思考,便欣喜且滿足。這些充實感支援我完成了大大小小的考試和比賽,讓我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已走出當初的弱小甚遠。

[004 迴歸1]

在實習和夏校結束後,我的高二也幾乎到了尾聲。申請季沒有高考的“百日誓師”,在沒有人提醒的情況下就悄然開始了。焦慮是必然的。因為我還抓著託福和SAT這兩個燙手的山芋,文書和論文寫作又擺在了眼前。加之一波接一波的summative,大堆的school research和麵試準備,我只能每天扳著手指頭合計著似乎20個手指頭才能數的完的任務。(但要提名錶揚高效的愛大給了我一個早到的offer,讓我對自己的信心又多了一點owo)標化的準備對我來說成為了最後一搏。為此,我把託福所有的口語預測題都好好構思了一遍(雖然一題都沒中),十一長假也全用在了SAT的模考和備考上。每天披著夕陽回到家撫摸著我那等待散步,兩眼噙霜的狗兒,只能一邊痛惜我飛逝的假期,一邊用SAT的重要性給自己進行精神療法。好在這些掙扎的日子終於在CB的延遲出分後還給了我一個合格的成績。距離ED還有兩週,我終於可以安心選校了。

[004 迴歸2]

心理學家常常在分析人對自己過去經歷的記敘方法時窺見一個人自我和身份的關係。而文書的目的,就是讓我對自己的經歷做重新的審視和詮釋,從而發現那個或曾被我忽略的“我”。文書的選材雖然常常讓我頭疼(字數限制簡直秒殺我洋洋灑灑的壞習慣),卻給了我一個機會去審視過去。奇妙的是,當我在腦海裡把我的人生再走一遍的時候,每一個曾經的重要節點,都顯得更雲淡風輕。那17個三百六十五天,我的記憶實在太有限了,以至於我對自己的遺忘有些懊惱;但我也意識到,那些留下來的東西,構成了一個雖不完美,但很完整的個體。許多我受益一生的善意、幼稚的較真、跌倒和沮喪、微小的感動,才是那些潛移默化裡支援我的力量。雖然這些故事並沒有被我寫進文書裡,但他們的存在足以給我的描述奠基,讓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

最後,我的文書沒有太多範文裡的優美描寫,也沒有充滿理性的自我辯答,卻從許多方面呈現出了一個真實的我。最初我對這個看著著實平凡的文書走向充滿了不確定,在遞交第一份申請時仍顫顫巍巍。但我選擇了相信“真實”。我想我的申請結果就是關於真實的答案了吧。

下一段旅程,我也想繼續懷抱真誠,會之以歌。

[005 那些我渴望提前擁有的mindset]

Passion is not a thing, it's a habit.

在HFI大家常說的就是“find your passion”。在以往的諸多定義中,passion往往指向某一個學科、某一項才藝,或者某一個職業。但並不是所有人在一開始就會對某一個特定事物/領域情有獨鍾。最初我“出走”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find my passion。我期待自己在申請季的過程中明白自己究竟鍾情何物、我究竟是誰。但與我的設想不同,我的申請季並沒有讓我對自己的人生大徹大悟,而它讓我看到的是我的思維、我的侷限,和我的可能。它讓我重新充滿好奇,對教育有了更多的設想。讓我看見愛和不完美。讓我希望去做一個包容而勇敢的個體。最重要的是,它讓我更加相信這個世界在安穩之外有更多的東西值得去奉獻。獲得不需要具體化。所以傾盡全力的每時每刻,於我而言就是passion。而這樣的passion,或許會繼續帶我走向那個尚且未知的決定。在該用力的時候,請別選擇隨便。或許會有人消沉於“為時已晚”,但發現錯誤後的每一次跳躍仍然可以被把握,也值得被把握。申請季後生活還在繼續,但申請不會重來。(這個態度同樣適用於對待生活吧:P)

Be yourself.

放寒假前我的宿舍聚了一次餐。我與和我一樣是transfer的她們聊到對自己的規劃,還有生活中美好的瑣碎。雖然大學可能會顛覆我們此刻的一切設想,但我們每個人的uniqueness大抵是不會變化的。我比對起一年前的談話,恍然看見了成長的影子。我想,讓每個人朝著屬於自己的個體意義發展,是國際教育啟發式的一面。“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所以,在這個相對自由開放的環境中,請記得做自己。不為了blend in而blend in,卻可以因為沒有脾氣而沒有脾氣。平凡而不平庸,也可以是一種英雄主義。重要的不是找到最好的,而是最合適的。

[006 寫在最後]

我的申請季結束得比我想象的倉促,也比我想象的特別。一年前的我從未想到自己會“end up in Baltimore”,就像兩年前的我從未想到自己會在本科踏出國門一般。一路上有太多美麗的“黑天鵝”了,而我知道,創造它們的不只是命運,還有我生命中的人們。

謝謝yuki在我高二的迷茫時刻願意聆聽我的想法,又為我的高三選校、文書準備、頭腦風暴給出了客觀和全面的建議,讓我踏實淡定;

謝謝Emily耐心地指導我英國院校的申請、為我答疑解惑;以及謝謝申請季給過我支援和指導的老師們!

謝謝Jerry和Russeal用心的推薦信,Delia嚴格而獨到的教學和分析,還有Yoee、Jessie和其他HFI的老師對我的學習和申請狀態的關注;

謝謝Emma還有Summer在標化衝刺時的神助攻;

謝謝靳老師、龔老師以及婉婷姐帶我走入社會,教會我共情地觀察,包容著聆聽;

謝謝學長學姐和其他HFIer們的help & support(這個必須誇誇!);

謝謝我的媽媽,願意為了瞭解我的申請檢視資料、分析講座,幫我回憶成長的點滴故事;同時又咽下她自己的擔憂,在我最迷茫的時候充當我的定海神針owo;還有永遠樂觀的老爸,永遠比我更相信我,淡定地對待我的學習和考試,卻讓我逃不過被抓出門relax的“命運”…

謝謝我的萬能親友團,無論是姥姥的”學業要緊,身體更要緊“,姥爺的一桌佳餚,還是二姨的無限信任,老姨給予的厚望,小妹的偷偷關注;

謝謝我在來到HFI前的師長們,助我養成了一生受用的好習慣和好心態,教會我合作與做人之根本,讓我懷抱高遠,高山景行;

謝謝我在可愛北極507的舍友們讓我在新的環境找到家的溫度,創造了我申請途中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謝謝在加州的大黑分享的每一個happy moment,寫下的每一個祝願。謝謝你與我並肩同行,希望UC們擦亮眼睛早日把你收入囊中!(你真是一個小太陽:)

謝謝一點也不呆的呆(生日快樂,誇你一下:))告訴我“被需要“是怎樣的意義,和我一起做夢,一起思考(快好好考試,你還要帶我吃遍潮州吖);還有FE的成員們(太多太多我不打名字啦!!),告訴我team work的核心,讓我學會傾聽,選擇善良(等你們的好訊息!);

謝謝那些在重要時刻予我幫助的陌生人們和我所遇見的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也謝謝那個冒失地“出走”了的少年,帶回了一個更好的我自己。

僅以此篇,敬成長,再啟航。

歸來仍少年

2019.2.28

文字 | HFI Y12 楊鈞涵

版權歸原作者 | 華附國際部公眾號整理編輯 | 轉載請註明出處

HFI學生故事 | 楊鈞涵:出走與迴歸,一期一會,遇見自己

本週日(3月10日)早上10點,華附國際部將舉行優秀學子分享暨招生說明會,本文主人公楊鈞涵同學及獲西北大學錄取的張同學將到現場,與廣大家長及學生交流分享在HFI三年生活學習,以及插班生如何調整適應HFI學習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