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當一個人開始閱讀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裡開始?

作者:由 夕茜de簡慢人生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5

讀書應該從哪裡開始

經常有人問起諸如此類的問題,讀書好不好,怎麼讀才好,讀的多好還是讀的少好,有什麼可以推薦的書目嗎?

說實話,我不認為讀書有什麼好,但我喜歡。我同樣不認為金錢有什麼不好,但我不怎麼喜歡,也可能是無法追上,所以就放棄了,轉而讀書消遣。

讀書的樂趣,是一個人的孤芳自賞,是無法與人分享的心頭好。

如果,你不喜歡讀書;那麼不讀也沒關係,就像你從未吃過的美食,對你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只有當你喜歡上讀書後,你才會明白從前你錯過了什麼。

現在的社會,但凡能追求到金錢的都不會來追求真理;但凡追求不到金錢的就標榜自己是真理的追隨者。金錢是肉體的慾望,真理是精神的需求;但金錢和真理一樣都是虛無的,沒有人能追上,人們總在追求的路上掙扎。

讀書到底是好呢,還是不好,我不知道。只不過我以為對我是有好處的。當然,壞處也有,那就是越來越與這個現實社會脫節了,你一想就明白,跟那些說話有趣的人聊得多了,自然對那些說話無趣的人不大感興趣了,而且聊天需要安靜的地方,就不能總出去蹦躂。

現在,我對出門旅行的事也看淡了很多,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否則可不想動。你要知道,在書中我可以自由穿越時間和空間,過一百種現實中不能擁有的生活,驚險刺激又安全無虞,還有什麼旅行可以賦予我如此大的快樂?

何況,在讀書這條路上,同道中人太多,前輩智者也常常同行。恰如我剛剛遇見的耶魯大學文學教授的文藝理論批評課——來自布魯姆的名著導讀《如何讀,為什麼讀?》。

耶魯大學教授布魯姆曾專門出版了一本《西方正典》,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然而《西方正典》畢竟太正了,除了他帶的研究生,對於其他業餘讀者實在有些高不可攀。在布魯姆接近古稀之年,他又寫了《如何讀,為什麼讀?》,再次為我們梳理西方文學經典,告訴我們他從年輕時到年老時仍然喜歡的那些詩、散文、小說和戲劇等。

《如何讀,為什麼讀?》是布魯姆的個人經典導讀,帶著絕對的自我意識,書中有大段大段的作品摘抄,面對這些章節,你就像是面對一個年老體衰的老頭,在談起他的喜歡之物時,兩眼放光,滿面通紅,口吐飛沫地大段快速地背誦著,期間夾雜著不斷地評論。

如果你沒有讀過他評論的作品,那麼你最好把這些書名和作者記下,先去借閱,等讀完後再回來翻看布魯姆的評論。在此前,我建議你先仔細閱讀布魯姆的前言和後記,那些更重要,他會告訴你:為什麼讀,如何讀,讀什麼。讀完此書,至少你會擁有一份初步的閱讀指南和閱讀清單。

一、為什麼讀書?

還用問,自然是自私地希望自己得到某種快感。讀書並不高貴,門檻也很低,你不能透過讀得更廣泛或深入而直接改善任何別人的生活。

塞繆爾·約翰遜說讀書是為了找到“什麼是貼近我們自己的,什麼是我們可以利用的”。

確實,閱讀的樂趣是自私的,不是社會的。閱讀的樂趣須遠離學校教育,因為在學校裡閱讀不是一種具有美學意義的樂趣。

我們讀書,是為了增強自我,瞭解自我的真正利益。我們讀書是為了更深刻地瞭解這個世界的執行規則,不讓自己無意中成為制度的受害者還拍手叫好。

弗朗西斯·培根說“讀書不是為了發難或反駁,也不是為了相信和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是為了找話說和交談,而是為了掂量和考慮。”

“我們讀書不僅因為我們不能認識夠多的人,而且因為友誼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縮減或消失,容易受時間、空間、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種種不如意事情的打擊”。

所以,我們要透過讀書來彌補生活的不足之處,感情的可遇而不可求,友誼的珍貴而不持久。讀書的好處就在於,只要我們不放棄,我們和作者的友誼就能長存;如果我們選擇放棄,也不會有什麼撕心裂肺的痛楚帶給作者。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布魯姆深惡痛絕一切為了意識形態、政治形式等目的而讀書,他認為讀書是個人行為,不為任何目的的閱讀才能達成提升改善自己的目的。讀書,是為我們自己做好改變的準備,而這種改變,適合世上的任何一個人。

二、怎麼讀書?

關於如何讀書,弗吉尼亞 伍爾夫曾在她的短文中提出警告:“事實上,關於讀書,一個人可以給另一個人的唯一建議是不要接受任何建議。”但她接著又說,為例獲得閱讀最深刻和最廣泛的樂趣,我們一定不可以無助地、無知地浪費我們的力量。

這樣看來,在剛剛開始時,我們還是可以接受一些建議,以減少彎路浪費時間的。

布魯姆總結了三位學者對於閱讀的分析,得出以下閱讀的原則:

1、清除你頭腦裡的虛偽套話。

布魯姆所說的虛偽套話指的是學院裡對文學解讀的陳詞濫調,想要閱讀狄更斯或勃朗寧,就要遠離任何教育機構。如果你希望閱讀幫助你在學校考試中獲得高分,在考卷上的閱讀理解中筆下生花,那麼這不是真正的閱讀,這就是虛偽套話。

換句話說,學校裡的閱讀幾乎不具有任何美學意義上的樂趣。你要不能為自己而閱讀,你就無法體會哈姆雷特的內心。

2、不要試圖透過你讀什麼或你如何讀來改善你的鄰居和你的街坊。

所謂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別以為你多讀了幾本書,就可以影響和改變他人,這是做不到的。

要透過讀書來改善自己的心靈和精神,已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讀的書很多,時間卻很少,有生之年就需要爭分奪秒了,哪來的時間去感化或影響他人?

如果你不讀書,你憑什麼影響別人;如果你讀書,自己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指導別人?讀書是自私的,不是公益活動,那些推廣讀書的,總會有些利益上的好處。

3、一個學者是一根蠟燭,所有人的愛和願望會點燃它。

然而,讀書也確實會對他人帶來印象。愛默生說當你用內心之光來閱讀時,你就是一隻蠟燭,你周圍想讀書的人的願望會點亮它,讓它照亮四周,給人們帶去光明。

也就是說,如果你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你的努力會成為別人的啟迪。

這兩年我開始集中大量閱讀後,我的很多朋友在微信讀書中跟著我開始閱讀,他們會去我的書架找書,跟著我一起閱讀,請我為他們推薦書籍。這證明,讀書的渴望一直存在,只是有沒有被點亮而已。

4、要善於讀書,我們必須成為一個發明者。

為什麼同樣一首詩,在不同的人眼裡是不同的?有的人感受到的是一片空白,有的人卻感到無比激動,有的人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有的人卻平平淡淡毫無知覺。

愛默生說要創造性閱讀,一首詩的創作是第一次創作,一首詩的閱讀則是讀者的二度創作。美學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卻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同樣閱讀的再次創作,沒有經過多年的深度閱讀是不可能的。

布魯姆說:我們閱讀,往往是在追求一顆比我們自己的心靈更原創的心靈,儘管我們未必自知。

怎麼讀書,實際是實踐性閱讀中的方法論,可以有指導思想,但具體方法需要具體人物去具體實現。因此,也可以說,一個讀者就有一種讀書方式,沒有人能教會別人怎麼讀書。布魯姆說閱讀莎士比亞,就是讓莎士比亞來找你;而當我閱讀莎士比亞時,遲遲等不到莎士比亞,才發現,我忘了告訴莎士比亞我在哪,當你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讀者,你必須親自去尋找莎士比亞。

三、讀什麼書?

當一個開始閱讀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裡開始?

讀書並不是讀得越多越好。叔本華說與其讀一本壞書,不如不讀書。中國古代也有句俗話:盡信書,不如不信書。

的確,讀一本壞書,就像吃一盤粗劣難聞的飯菜,只能讓日子變壞。我雖離七十還遠,但也不想過壞日子,時間總是不夠的。與其每天吃很差的飯菜,不如餓幾天,吃一頓好點的。這樣的日子,才有盼頭,畢竟人生已經很無聊了,總得為自己找點樂子。

然而,大部分時間用來看電視的童年,會催生面對一部電腦的青春期,然後是大學錄取一個學生——不歡迎“我們必須忍受死亡,甚至把它當成出生來忍受;成熟最重要”這樣的建議。

閱讀分崩離析,自我也就潰散殆盡。所以,我們要讀經典,經典就是可以反覆重讀的,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的作品。

愛默生說:“最好的書以這樣一種信念感動我們,也即同一種天性寫,同一種天性讀”。

其實,如果讓布魯姆開書單,書單第一行就該是莎士比亞全集。在他的心目中,一切後來的小說戲劇詩歌,都是圍繞著莎士比亞開展的。儘管他在《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很剋制地避免更多地提起莎士比亞,因為他在《西方正典》中已經說得夠多的了。

不過,西方文學的基礎就是希臘神話、新約舊約和莎士比亞全集。此後所有的文學作品中,你都能找到其中的象徵意義。

布魯姆認為現代短篇小說的真正的始祖,包括普希金和巴爾扎克,果戈裡和屠格涅夫,莫泊桑和契訶夫和亨利·詹姆斯。

短篇小說的現代大師是詹姆斯·喬伊斯和D。H。勞倫斯、伊薩克·巴別爾和歐內斯特·海明威,以及博爾赫斯、納博科夫、托馬斯·曼、尤多拉·韋爾蒂、弗蘭納裡·奧康納、托馬索·蘭多爾菲和伊塔洛·卡爾維諾。

長篇小說,自然是塞萬提斯的《唐吉坷德》領頭,布魯姆對塞萬提斯的讚譽甚至在某些程度超過了莎士比亞。古典的以司湯達、奧斯汀、狄更斯、普魯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馬斯 曼、亨利 詹姆斯為代表,現代的則以美國作家為代表,《白鯨》《我彌留之際》《寂寞芳心小姐》《血色子午線》《看不見的人》《所羅門之歌》《拍賣第四十九批》。

壞的作品千篇一律,好的作品各有各的精彩。

布魯姆說,“我快七十歲了,不想讀壞東西如同不想過壞日子,因為時間不允許。我不知道我們欠上帝或自然一個死亡,但不管怎樣,自然會來收拾,但我們肯定不欠平庸任何東西,不管它打算提出或至少代表什麼集體性。”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死亡是每個人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敦促著我們,抓緊時間,努力把無意義的人生痛快地生活一把,而讀書就是駛往彼岸的風帆。

塔爾豐拉比說:日子短而工作大,勞動者慵懶,報酬豐厚,殿主要求高。

塔爾豐拉比還說:你不一定非要完成工作,但你也不能隨心所欲停止。

所以,為什麼讀,如何讀,決定權在你!你不一定非讀不可,但你總不能隨心所欲停止。

當一個人開始閱讀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