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蟬翼拓傳拓是什麼樣的?蟬翼拓傳拓是在哪個朝代被發現的?

作者:由 北上烏金郭繼華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5-11

如何製作蟬翼拓

傳拓即拓片,就是將宣紙覆於刻石上,用毛刷沾白芨刷於紙上,再用打刷在宣紙上輕輕敲打,將字口打進,使宣紙在刻石上貼牢。待宣紙自然風乾後,用兩個棉布擾制撲包、沾墨汁在宣紙拍打。墨跡均勻後,將宣紙揭下,這樣就製作成與原石刻文物一樣的拓片。今觀拓片著述,極少涉及在野外拓片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近年一直豎持對田野石刻文物進行普查、徵集和拓片,在野外拓片和實踐的時間較多,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就找館在野外拓片遇到的實際問題,談一些粗淺偽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傳拓技法經古人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已充分認識到野外拓片應注意的問題。據清葉昌熾《語石》載:“陝豫間廟碑、墓碣皆在曠野中,苔蘚斑駁,風高曰薰,又以粗紙菸煤,拓聲噹噹,日可數十通,安有佳木?若洗剔瑩潔,用上料錘宣紙,再以棉包熨貼使平輕雒緩敲,苟有字畫可辨,雖極淺細處,亦必其凹凸而輕取之,自然鉤魂攝魄,全神都是。”從上文可看出,要獲得絕佳拓片的準備工作,尤其是野外拓片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準備工作大致如下:首先備好撲包,撲包又叫撲子或墨包,是拓片上墨的主要工具。撲包需自已製作,一般將脫脂棉用塑膠紙裹緊,扎製成半圓形,外面在用紋路較粗,質地較厚純棉布裏緊,用塑膠繩紮緊即可。撲包可大可小,應視工作需要而定,應大小多備幾對,以免耽誤工作。

其次要備好打刷,打刷也叫砸刷。懸在宣紙上好後,用於砸字口。以前,字口多用毛氈墊著,使木槌來砸打,雖然效果很好,但費時費力,不適宜用於野外拓片。現多改用毛刷,其形狀大小如鞋刷,毛體長度約4公分,用豬鬃製成,需在外面訂製。在時用時,只要運用得法,其效果和使用毛氈、木槌是一樣的還省時省力。

再次備好宣紙。宣紙是中國特產,潔白、細膩,吸附與固定墨的能力較強。拓片用紙種類眾多,如淨皮、羅紋、龜紋等。由於摩崖刻石、碑碣長年置於荒野,風吹雨淋,風化現象較為嚴重。要選擇纖維較長,拉力較大的宣紙。如淨皮薄厚均勻,紙地潔白宜拓表面粗糙的碑碣、摩崖刻石等。

最後還有一些工具需要備好,如噴壺、棕刷、刀片、毛筆、排筆、小水桶、墨汁、保險繩、膠水等。膠水以前多用白芨泡熱水,製成白芨水。由於外出攜帶不便,夏天高溫季節,易發酵變味,我館在野外拓片已不使用。改用乳膠和清水調成乳膠水。乳膠用量應視碑碣風化程度而定,通常調製好的乳膠水顏色發白即可,隨用隨調,簡便實用,效果很好,以上這些工具備好就可到野外拓片。

野外拓片最重要是注意安全,要觀察所拓碑碣是否因年代久遠有無倒塌的危險,摩崖刻石圍的石塊有無滑落、鬆動的跡象,以及其他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因素。總之,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如無上述現象,可開始準備拓片,步驟如下。

一、清洗

田野石刻多有風化,表面雜質較多,需用廢舊打刷沾清水將所拓部分進行清洗,尤其是字口裡不得有任何雜質。如不清洗乾淨,有可能在拓印過程中出現紙張繃起或脫落現象,或拓出的文字失去原有的神韻,前功盡棄,影響工作效率。

二、上紙

上紙要根據所拓刻石大小裁好紙張,邊沿部分須留出3公分左右。如一張紙不夠,可在接一張,介面處應相壓一公分左右。上紙分為溼上和幹上,因野外風大,攜帶不便,不廷宜使用悶溼的紙張。上紙時須將宣紙覆於所拓刻石上,用排筆沾乳膠水,在宣紙上刷十字或人字,這樣宣紙不易起褶皺,否則會影響拓片效果。如所拓刻石表面過粗糙,可覆兩張宣紙,以免因單張在砸、拓過程中破損,將墨洇於刻石。如大風可將宣紙捲成筒狀,一手將紙展開,一手用讓乳膠水的排筆刷紙,邊放邊刷,很快將紙上好。在上紙過程中,有可能遇到高溫天氣,炎熱乾燥,紙未上完就已乾燥。如普勝寺臥碑,拓片時天氣炎熱,碑體巨犬,需用宣紙5至6張,在接第二張時,第一張紙業已乾燥,後採用上一張紙就砸字口,邊上邊砸紙張未出現繃或脫落,效果很好。

三、吸水

上好紙後加紙過溼,可將另一張宣紙覆於拓紙上,用棕刷從中心部分,向四周刷一遍,可將多餘水分吸走,也可將拓紙下面的氣泡刷掉,使宣紙更緊貼於刻石。如上好紙後,水分迅速蒸發,可不吸水,直接用棕刷刷紙。為砸字口作準備工作,否則會因紙溼而砸爛拓紙。

四、砸字口

砸字口也稱打字口。過去多用墊毛氈在使木槌砸字口,效果很好,宣紙也不易起毛,因費時費力,野外拓片已不使用。如今多改用毛刷打砸字口,但須注意使用打刷時,應直上直下,萬不可有搓,擦的動作,否則易使拓紙破損。如刻石表面過於粗糙,這時再使用打刷易將拓紙打破。改用用棕刷,輕輕敲打,也可使宣紙貼實於刻石,可避免紙張破損。如大理石製作的刻石,碑面過於光滑,打字口時更應注意,手勁不宜過大,應輕敲打,方可保證拓紙完整。打好字口後,忈站在刻石側面,檢杳是否有發的地需要補打。拓紙邊沿地方邊應打實,已免因風吹起,使拓片脫落。字口砸好後,應用棕刷輕刷一遍,將打起的紙毛刷掉。如遇陽刻,只需將凸起的部分砸實,凹陷部分輕打即可,已免將拓紙打破,待紙幹後,可準備上墨。

五、上墨

上墨是製作拓片最重要環節,需仔細認真。上墨採用撲包或墨板互拍打上墨,我們使用兩個撲包上墨。使用時用拇指和食指卡緊撲包長柄、餘指攥緊撲包,這樣易於控制撲包的著墨點。手法上主要用撲拓與擦拓相結合的手法,這樣可提高速度和效率。上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市場購買墨汁中含有膠質,使用時應注入少量的清水加以調和稀釋。

2。撲包上墨後,要相互拍打,將墨揉勻後,在廢紙上試拍幾下,看撲包含墨多少,方可決定上墨時手法的輕重。

3。上墨時手法上應注意“寧輕勿重”手輕不可過太,否則易形成死墨。如一次上墨過重,易使墨透過宣紙,洇於刻石,或侵入字口使筆畫變得模糊不清,使文字失去神韻。

4。上墨時應從空白處著手,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如天氣炎熱乾燥,上墨時應一氣呵成,中途不可休息。如撲包拍到刻石不易上墨,可勤往撲包上噴水。如天氣潮溼,上完一遍墨後,應用手背試一下拓片的乾溼度,如潮溼應待紙稍幹後,再上墨,避兔出現洇墨。

5。拓片手法較重,上三遍墨即可。這時應站到稍遠地方,看拓片整體墨色是否均勻,是否需要撲拓。無論是蟬翼拓還是烏金拓,都要做到字口清晰,布墨均勻。

6。拓片揭取

拓片完成後,應借潮溼氣,立即揭下,不可過多等待。揭取拓片應從底部開始,用雙手慢慢揭起,如遇粘接過牢的地方,可用刀片從刻石與宣紙的縫隙插進,輕輕挑起,還揭取困難,可用呵氣或用撲包在難揭的地方,輕拍幾下,俠其潮溼,即可揭下。這樣一張完整的拓片就製作完成。

製作拓片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曆史。《隋書經籍志》就有關於製作拓片的記載,並載梁時已有拓本。古時稱拓本為“榻本”,唐王建《原上新居》有“古碣憑人搨,閒詩任客哈”詩句。搨有打、落、貼等意。我們現在見到最早拓本為唐太宗時《溫泉銘》,上有永微年(公元650年)題記,可見為唐初所拓,現存法國巴黎。

拓片製作,不是一種簡單的勞動,而是對所拓物品進行的藝術再加工,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門技藝問世後,經過不斷髮展和完善日益成熟,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它仍是保護、收藏、傳播石刻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其他的科學手段所無法取代,懸弘揚民族文化,研究石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

為使廣大石刻愛好者也能夠了解和掌握這門傳統拓印技法,今將我館在野外拓片過程半應作的準備工作及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法,簡單介紹給大家。讓我們共同繼承、研究、發展祖國這門傳統拓片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