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嘉慶六年的永定河洪災實錄:五百年一遇,京畿如同水城

作者:由 天天拉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4-24

嘉慶六年至今多少年

歷史上永定河流域災害極為嚴重。據史料記載,自南宋時期,1271年至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的640年間,永定河流域發生漫溢決口達124次,平均5年就有一次。17世紀以來,永定河洪水曾5次波及北京市區(1607年、1626年、1737年、1801年、1890年),造成很大損失。尤其是嘉慶六年(1801)發生的特大洪災。

嘉慶六年的永定河洪災實錄:五百年一遇,京畿如同水城

嘉慶六年(1801),永定河發生了近五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洪水。京畿如同水城一般,白茫茫一眼望不到邊。百姓們扶老攜幼,背井離鄉。檔案硃批奏摺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屋宇傾圮者不可數計”,“人多避樹上巢居”,苦不堪言。嘉慶帝心急如焚,派人調查情況,結果是這樣的:洪災的原因是海河發生了特大洪水,河水波濤洶湧順勢流注永定河、拒馬河,致使永定河水暴漲。加上與西山的山水彙集在一起奔騰而下,漫過兩岸石堤。這次海河發生的特大洪水,使直隸九十餘州縣接連受災,洪水蔓延速度非常快,親身經歷的人回想起來仍是心有餘悸。

嘉慶六年的永定河洪災實錄:五百年一遇,京畿如同水城

俗話說水火無情。這麼大的洪水流進京城,肯定會殃及皇宮院內。檔案奏摺是這樣記載的:紫禁城內水深五六尺……軍機值房內水有一尺多高,水深過膝,人員不能停留。各衙門向皇帝奏報事情,必須淌水進屋,可以說是一片狼藉。更可怕的是,京城又連降下暴雨,持續五天五夜,如同雪上加霜。當時百姓們大多數居住的是土房,百餘間房屋瞬間坍塌在暴雨之中,兩萬餘災民無家可歸,他們只能躋身在寺廟內、土山上、樹叢中。人們談水色變,惶惶不可終日。京畿幾成澤國,面對無法扼制的水患,嘉慶帝曾作詩一首:“季夏月之初,霖雨晝夜漬。波瀾漲百川,放溜如奔驥。西北匯大河,桑乾堤潰四。白浪掀石欄,盪漾洪濤恣。”以表示自己無奈的心情。直到七月中下旬,永定河水才逐漸回落,前後近一個月的時間。這場洪水連同多日大雨給京城內外帶來的災難是嚴重的,破壞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面對洪災的破壞,嘉慶皇帝緊急部署,實施賑災措施。

嘉慶六年的永定河洪災實錄:五百年一遇,京畿如同水城

大災過後,嘉慶帝馬上頒發諭旨,實施賑濟措施。根據清宮檔案的記載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第一,開國庫放銀。發放白銀150萬兩作為賑災的各種費用。第二,煮賑,即賑粥。在受災地區設立粥廠,賑濟災民。此次,清廷派有關衙門在難民集居較多的地方開設粥廠充飢,前後達一個月之久。同時,為防止其他州縣災民赴京覓食,造成京城人口過多及社會混亂,嘉慶帝諭令各地方官員“一體煮賑”。這樣既減少了京城的壓力,又可以使外出逃難者因家鄉施賑而及早迴歸故里,安居就業,重建家園。第三,撥發賑災錢糧,即清廷對災區災民撥銀和發放口糧。其中銀兩由廣儲司庫負責撥發,糧食則由嘉慶帝諭令倉場總督截留漕米60萬石,又於大興、宛平兩縣倉內,各撥500石發放。嘉慶帝仍擔心糧食不足,又特頒諭旨,開京倉發粳米2400石。從而確保了施賑工作順利進行。

嘉慶六年的永定河洪災實錄:五百年一遇,京畿如同水城

嘉慶帝對賑災十分重視,對災民也非常憐憫。當時災後近畿來京的災民越來越多,一些人被攔在各城門之外。嘉慶帝聽說後指出這種做法實屬荒謬。他說:“現在五城設立飯廠,窮民等自必聞訊踵至,多救一民,減朕一分之罪,豈可轉行阻禁。”第四,蠲緩錢糧。洪災過後,嘉慶帝多次頒發諭旨,受災各區可以根據災情的輕重分別減租減息,並要求各受災地區制定蠲緩錢糧辦法。最後確定,重災區香河、霸州、定興、趙州等38州縣,當年應徵錢糧全行蠲免。受災稍輕的密雲、正定、易州、淶水等19州縣,蠲免年應徵錢糧的十分之五。因水災而顆粒無收的農民減輕了壓力和負擔,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加速恢復生產。第五,籌集糧食備荒。水災後出現的種種生計問題,使嘉慶帝預感到來年將會出現青黃不接,糧價上漲的情況。“亟應籌撥,以資調劑”,他覺得山東、河南兩省,收成尚好。於是傳諭山東巡撫惠齡、河南巡撫顏檢於豐收價賤處所,及時採辦小米麥石,由水路運往直隸,以備來年平糶之用。

嘉慶六年的永定河洪災實錄:五百年一遇,京畿如同水城

第六,以工代賑。水患過後,嘉慶帝立即調撥財力、物力對永定河進行治理。他提出以工代賑的救民措施。讓有勞動能力的災民參加治河,獲得賑濟錢糧。嘉慶帝認為,“救荒之策,莫善於以工代賑”“能多一夫,即少一饑民嗷嗷待哺”。這樣既填補了人力,加快了施工速度,又解決了災民的口食,“於賑務、河工兩有裨益”!嘉慶帝在辦理賑災中的這種“周施博濟,寧濫勿遺”的仁厚之心,對解除民眾疾苦,維護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