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作者: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6-24

小眾的書籍稱作什麼

近日,

意公子推出的新書

《大話中國藝術史》

成為現象級暢銷圖書,

接連打破出版界紀錄。

00:55

上市48小時,首印5萬冊直接售空,登頂各大新書榜,出版社連夜加印3次,仍遭遇斷貨危機。這樣一本冷門的藝術書籍,如何一夜之間成為行業爆款?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句句有梗的藝術史:打破藝術高冷的刻板印象

近年來,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的爆紅,再到河南衛視國風《唐宮夜宴》、央視《只此青綠》等節目的頻繁出圈,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全面復甦。

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藝術卻仍然顯得有點“陽春白雪”,一提起“中國藝術史”幾個字,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肅、枯燥、學術化,想欣賞卻無從下手。可能也正因如此,《大話中國藝術史》別出心裁的“大話”形式,才一舉獲得讀者青睞,成為年度最火的藝術圖書爆款。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為了讓更多讀者能輕鬆欣賞中國藝術,《大話中國藝術史》沿襲了作者意公子在影片科普中輕鬆詼諧的風格,語言淺白風趣,內容“句句有梗”: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是藝術版的《碟中諜》,李白的《上陽臺帖》則是一出中年職場危機等等,讓讀者無壓力入門中國藝術。考慮到中國藝術史源遠流長,《大話中國藝術史》在結構上,選擇了用人的一生做比喻來形容上萬年的中國藝術史,使其主線明晰,為讀者快速搭建起認知框架,一口氣讀完10000年中國藝術史。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藝術科普拓荒者:意公子與她的千萬粉絲帝國

《大話中國藝術史》的爆紅,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讀者對藝術科普旺盛的需求,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被譽為“藝術科普第一人”的意公子。意公子及其團隊多年來的耕耘,為中國的藝術消費領域培養出了一批生力軍。

“因為意公子打開了藝術的大門”“大話中國藝術史的出現,相信會是一個從內而外改變自己的開始”“感覺同古人面對面交流”,在豆瓣、噹噹等網站上《大話中國藝術史》條目下此類忠實粉絲的評論佔據了半壁江山。意公子用自己平白有趣的語言,在“藝術荒漠”中拓出一條越來越寬廣的道路,讓原本曲高和寡,甚至被認為高高在上的藝術,越來越為普羅大眾所熟知。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文化自信讓中國藝術出圈

我國是個傳統文化消費大國,傳統文化、藝術、歷史等內容一直都是重要的藝術文化類消費題材。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人的文化自信心日益熱烈。無論是美到驚豔的虎年春晚《只此青綠》,還是北京冬奧會上二十四節氣的倒計時宣傳片,都打動了千萬人的心。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在越來越大的舞臺上大放光彩,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彷彿也被重新喚醒。在大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漲的今天,隨著網際網路新媒體的發展,藝術類泛知識科普博主也就應運而生。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目前網路上的藝術科普主要是分為三類:一是傳統的圖片文字結合推送,二是趣味短影片(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方式),三是結合圖文的有聲讀物。這三種藝術科普模式都是在較短的時長內進行藝術知識相關的科普,並且非常注重閱讀和觀看的趣味性,以此來吸引潛在目標人群。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比如抖音上的“意公子”“嚴伯鈞”,微博上的“顧爺”都是行業受眾很廣、非常有影響力的KOL。這類藝術科普知識內容生產者帶動越來越多的藝術科普消費者,大眾在獲取免費的藝術入門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學習藝術的自信,感受到了樂趣,打破了對藝術的難以靠近的誤解。藝術科普也逐漸不再被認為是高深小眾的學科。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不過,此類網路藝術科普博主所吸引到的粉絲,有的後續會繼續關注藝術科普領域上的知識內容,但也有更多可能會關注藝術科普博主本身。後者的關注即是形成新媒體時代的一種商業模式:博主在受關注的前提下,獲取更多商業資源,並對關注者推薦自己的產品或是品牌。《大話中國藝術史》就是“意公子”這一博主品牌下產出的成功商品之作。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隨著當代文化傳播媒介從文字向視覺轉變,現在的網路資訊消費者,已經養成了更樂於接受短平快且趣味性、娛樂性高的資訊的瀏覽和閱讀模式。如何讓他們從短影片再次回到紙質媒介,為出版的書目買單,也是此類藝術書籍推廣的難點。

48小時售空首印5萬冊,這本小眾藝術書憑啥爆紅?

意公子《大話》系列書目的成功,或許是個可以借鑑的成功案例。藝術從來不是小眾的愛好,只是缺乏引導大眾發現它、瞭解它的途徑。在精神層面需求越來越高漲的現在,藝術可以撕開生活的一角,讓普通人得以進入棲息、撫慰心靈。而在網際網路新媒體的發展下,藝術科普的傳播更加便捷,他們帶動更多人走向藝術、瞭解藝術,也創造了更多的藝術商業價值。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波

影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