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如何在《藝術家們》裡“重逢”

作者: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5

馮驥才的原名和筆名是什麼

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如何在《藝術家們》裡“重逢”

在藝術和物質都極度匱乏的年代,幾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正悄然起步——純粹的藝術激情和探索引領著時代和他們,風雲際會,霞光萬道。社會流變、市場大潮,激情和精神沉寂在世俗的灰燼中。深陷於生活漩渦的他們,該怎樣支撐理想與才華,又何以經營各自的藝術與人生?

78歲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新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小說將筆觸對準了這一一群人:“他們是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聖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瘋子、傻子或上帝。”

醞釀數十年,馮驥才用鋼筆和畫筆“兩支筆”描繪出激盪動人的藝術人生。他直言:“我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我的話並非故弄玄虛。這兩支筆,一支是鋼筆,一支是畫筆。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群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儘管這群畫家純屬虛構,但他們與我同時代。我深知他們的所思所想,苦樂何來,在哪裡攀向崇山峻嶺,在哪裡跌入時代的黑洞,在哪裡陷入迷茫,以及他們調色盤中的思想與人性的分量。”

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如何在《藝術家們》裡“重逢”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評價,大馮《藝術家們》這個長篇,可以看到置身於改革開放時代的作家、畫家、文化學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馮驥才要梳理這一代人的來路,他要看到、留下、發現這一代人的思想脈絡、人生歷程和藝術軌跡,甚至是人格鍛造的過程。”

在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看來,馮驥才的創作始終追求著藝術的真諦,就像巴金先生當年對創作的要求:寫自己最熟悉的,寫自己感受最深的。

“藝術家食人間煙火,但由於他們的工作是致力創造一個個永存的審美生命,在思維、感受、想象乃至心理上,他們則是非同常人的一群異類。這就迫使我必須使用另一套不同於寫本土小說的筆墨。我要用另一套筆墨寫另一群人物和另一種生活。”馮驥才直言,自己不迴避寫作的批判性,這是探討生活真理之必需。同樣也不迴避“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唯美主義者,我的理想發自心靈,我的唯美拒絕虛偽。”

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如何在《藝術家們》裡“重逢”

▲馮驥才修改完《藝術家們》第七稿後自拍留念

《藝術家們》塑造了國內作品中少有的藝術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種種生活情境、創作困境、情感經歷、商海博弈等,都是首次呈現於讀者面前。

事實上,這一切也有跡可循。馮驥才早年創作了《義和拳》《神鞭》《俗世奇人》等經典,是開創新時期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而他自幼習畫,師從名家,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專業修養。上世紀90年代初,馮驥才曾在國內外多地舉辦個人畫展,反響巨大。他曾稱,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教育是“四駕馬車”。

繪畫作為 “四駕馬車”之一,從未離開過馮驥才的事業和生活。在社會轉型時期,馮驥才對國內繪畫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探索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在現代文人畫方向取得成就。繪畫、音樂等藝術家是國內文學作品中較少聚焦的群體,而集文學、繪畫等多種才能、多重身份於一身的馮驥才,有著書寫這個群體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

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如何在《藝術家們》裡“重逢”

而《藝術家們》所寫所思,不僅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靈史、藝術追求史”,也是大時代社會圖景的真實見證。在時代的潮湧中,有的人隨波逐流,有的人守護著自己的藝術追求與情感,眾聲喧譁,一代藝術家的精神道路逐漸清晰。

馮驥才在藝術創作中堅守“唯美主義”,也為維護國家的“美”而做出了極具“理想主義”的犧牲。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馮驥才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文化遺產保護,他倡導主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主持收集整理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資料,已有20多億字的規模。他毅然縱入文化遺產保護漩渦,苦心經營,輾轉大江南北,拯救了大量珍貴民間文化遺產,守護了瀕危不可再現的民間文藝之美。

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如何在《藝術家們》裡“重逢”

▲《藝術家們》首發《收穫》雜誌2020長篇專號秋卷

但是,馮驥才一直未離開文學,他從不是文學的旁觀者,也始終沒有離開作家的身份和立場。恰如前不久他在上海漫步武康路巴金故居、參加上海作協研討會時所感慨的:“當我回到書房的時候,不是我找文學,是文學找我了。”

作者:許暘

編輯:王筱麗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