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作者:由 月兮書記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3

西域服裝為什麼和印度服裝相似

一個民族的風俗體現,不外乎服飾、飲食、建築、語言等,下面這兩段是介紹當時印度人的穿著和飲食情況。一千年前的印度,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奇特。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衣飾

衣裳服玩,無所裁製,貴鮮白,輕雜彩。男則繞腰絡腋,橫巾右袒,女乃襜

chan1

衣下垂,通肩總覆。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衣裳沒有裁製,以白為貴。男人在腰間圍上一塊布,一直到腋下,長巾橫置,搭載左肩上。女子穿一件遮到膝蓋前的圍裙,兩肩也都遮擋起來。

【頂為小髻,餘發垂下。或有剪髭,別為詭俗。首冠花鬘,身佩瓔珞。其所服者,謂憍奢耶衣及氎布等。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頭上梳成小髻,其餘的頭髮垂下來。有的人男子把鬍鬚剃掉,還有別的詭怪的習俗。頭上戴著花冠,身上佩戴瓔珞,所穿的為憍奢耶衣及氎布等。

【憍奢耶者,野蠶絲也;叢摩衣,麻之類也;顩(墟嚴反)缽羅衣,織細羊毛也;褐剌縭衣,織野獸毛也。獸毛細軟,可得緝績,故以見珍,而充服用。

野蠶絲、麻、細羊毛、野獸毛,這些都是可以充為服飾的材料。獸毛又細又軟,所以珍視,被製成衣服。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其北印度,風土寒烈,短制褊衣,頗同胡服。外道服飾,紛雜異制,或衣孔雀羽尾,或飾髑髏瓔珞,或無服露形,或草板掩體,或拔髮斷髭,或蓬鬢椎髻,裳衣無定,赤白不恆。

北印度地區,因為風土寒冷,穿的頗同胡服。外道的服飾,花樣繁多,不可勝舉。

【沙門法服,唯有三衣及僧卻崎,泥縛些(桑個反)那。三衣裁製,部執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僧卻崎(唐言掩腋。舊曰僧祇支,訛也),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泥縛些那(唐言裙。舊曰涅槃僧,訛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褶,束帶以絛,褶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

沙門的衣服,只有三衣和僧卻崎、泥縛些那。泥縛些那,是僧徒系在腰間的短裙,或者稱為禪裙。

【剎帝利、婆羅門清素居簡,潔白儉約。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其有富商、大賈,唯釧而已。人多徒跣,少有所履。染其牙齒,或赤或黑,齊發穿耳,修鼻大眼,斯其貌也。】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印度人多是赤足,很少穿鞋,頭髮剪齊,耳上穿孔,高鼻子、大眼睛,這是他們的外貌。

|飲食

【夫其潔清自守,非矯其志。凡有饌食,必先盥洗,殘宿不再,食器不傳;瓦木之器,經用必棄;金、銀、銅、鐵,每加摩瑩。饌食既訖,嚼楊枝而為淨。澡漱未終,無相執觸。每有溲溺,必事澡灌。身塗諸香,所謂栴檀、鬱金也。君王將浴,鼓奏絃歌。祭祀拜祠,沐浴盥洗。】

大唐西域記|印度服飾及飲食情況

印度人潔清自守,沒有人強迫他們改變意願。吃飯前一定洗手,隔夜的剩飯,不再食用,這和當地的氣候有關,天氣炎熱,飯食一夜間就壞掉了,如果是中國北方,除非是夏天,冬天的殘飯也可以吃幾天,這是在不腐壞的前提下。瓦或木頭器皿,用過就丟棄了,金、銀等器皿經常擦拭的很亮。吃完飯以後,透過咀嚼楊枝來保持口腔清潔。洗澡漱口沒有完好之前,不相接觸。大小便以後,必定澡灌。身上塗上檀香、鬱金香等香料。國王將洗浴的時候,必定擊鼓奏樂,祭祀禮拜的時候,也是一定要沐浴盥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