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張朝陽談焦慮: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應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

作者:由 三言科技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2

價值觀就像什麼

張朝陽談焦慮: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應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

12月11日,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再度開啟《星空下的對話》,邀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為網友帶來了一場關照內心世界與人生價值的“心理必修課”。

少有企業家如張朝陽一般,對“知識傳播”報以始終的志趣。這種志趣,既包括過去一年,主播“張老師”透過一百多期直播,高密度輸出的物理知識,並推出首部著作《張朝陽的物理課》;也包括在搜狐重要IP的《星空下的對話》裡,張朝陽致力於和大佬學者們交換和傳播各種專業知識。

《星空下的對話》始於2022年夏天的搜狐農場。在六小時的露天沉浸直播裡,張朝陽和俞敏洪兩位行業偶像,暢聊宇宙星辰與人生奧義,當然也帶來了“我們離抑鬱症、焦慮症只有一步”的破圈金句,讓直播間外的無數網友心有慼慼。

對知識傳播堅持“長期主義”的張朝陽和搜狐直播業務,並不以把製造一兩句社交傳播金句視為最終目的。在感受到大眾關心的議題後,張朝陽在最新一期《星空下的對話》裡,把人們如何提高心理韌性?如何從以往的創傷中提取成長的力量?有些人為什麼容易不開心等普通人息息相關的心理學議題進行到底。

談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過時了 人不是被過去決定是被未來召喚

張朝陽在行為心理學方面已經進行了多年思考研究,並逐漸重塑了自己的價值觀;彭凱平作為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幸福科技實驗室聯合主席,一直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

開門見山,張朝陽在對話中率先丟擲何謂“積極心理學”的探討。

彭凱平隨後描述了“積極心理學”整個框架和行為心理學的關係。張朝陽將其總結為 “積極心理學是更加心理學理論的角度框架,而行為心理學是更加臨床的治療方法流派。”

此外,他們還談到了精神分析學鼻祖弗洛伊德。彭凱平認為,弗洛伊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夢的解析》等,但這些資料是建立在病人的基礎上,所以理論的來源有問題,存在文化偏見。張朝陽也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被動的,“感覺把一個過去的經歷黑匣子開啟就得到了治癒。” 張朝陽認為,“這可能會起到治療的反效果。”

兩位希望藉由這樣的討論和闡釋,給無數網友傳遞一個正面且正確的觀點——人不是被過去決定,人是被未來召喚。這是人特別重要的競爭優勢。人們可以改變的,痛苦可以消失,原生家庭或是過去的經歷,也是可以掙脫。

談焦慮: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應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

對話現場,彭凱平教授笑著點評張朝陽——“你顯然是我認識的企業家朋友裡面最懂心理學的一個人”。而張朝陽也將貫穿著《星空下的對話》的一大命題——焦慮,帶入了眼前的對話。

當人遭遇麻煩痛苦,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麼?——面對彭凱平的提問,張朝陽給出了自己目前推崇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他介紹,大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如電網般消化諸如自卑、失望、恐懼、焦慮等情緒。人們不必放大這種感受。而人類千百年來,也正是在焦慮恐懼中去勞動,去創造,去解決問題,並逐漸成長髮展,成為地球的主宰。

張朝陽談焦慮: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應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

張朝陽提倡,面對焦慮情緒,不必急於消滅,而是去做該做的事。“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首先要確立價值觀,要採取行動,不採取跟焦慮有關的行動,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他強調,“焦慮是不能被解決的,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他還援引獲得諾貝爾獎基因級別研究的結論——大腦可塑性,強調“相信可以改變,最後就可以改變”。根據“大腦可塑性原理”推論,焦慮、難受是一定會過去的,消失所需要的時間長短與解決的努力程度成反比。

彭凱平同樣倡議以坦然面對焦慮。他認為焦慮情緒並不可怕。事實上,適度焦慮對於人來講還有保護作用:“適度焦慮中型曲線,最佳的狀況是中間,所以如何保持適度的焦慮就是一個技巧。”

如何解決焦慮,彭凱平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替代性方法。比如看悲劇小說和電影,體會當事人深淵冰涼的感覺;看心愛的球隊拼死輸的一塌糊塗為之流淚;覺得生活無聊,去墓地走上一遭……作為積極心理學家認可的方法,替代性體驗不會帶來人類如脫敏療法那樣生硬殘酷的感受,但能讓人們找到快樂生命的意義,戰勝焦慮。

談“內卷”:透過學習跨越不同“樹洞” 不要在一個圈子裡面轉

在當下的網際網路語境裡,“原生家庭”一詞被當代年輕人反覆提及。諸如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性格特點等等,都被頻繁歸因為原生家庭之罪,有人更是提出“人是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觀點。

彭凱平對此表示,許多心理學證據證明,原生家庭影響並非終身。人可以從原生家庭走出來,建立新的原生家庭。“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這就是你和你孩子的關係。當你找到新的愛情的時候,你用愛去支援培養你和伴侶的關係。新的感受完全可以重塑原生家庭對於個體的影響。原生家庭對於我們有影響,但它是可以超越和改變的。

“內卷”也是很多年輕人都在面臨的問題,“情緒內耗”也成為社交平臺上新晉的熱議話題。如何避免精神內耗?張朝陽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掌握了行為心理學後,自己意識到焦慮是無法根除的。而就如同獵人走在森林裡,當野獸——焦慮來襲,能舉起獵槍——行為心理學知識,開槍消滅心中的“野獸”。

“我一般焦慮不會超過三天。所謂的精神內耗就是陷入某種焦慮,如果你瞭解行為心理學,就千萬不要吃藥,一點小焦慮就吃藥把身體吃出問題來了。要確立價值觀,去做該做的事情就行了。”張朝陽認為,輕中度焦慮症或抑鬱症是不需要吃藥的,僅靠藥物治療會有復發,行為心理學則可以徹底治癒。

張朝陽談焦慮:解決焦慮就會放大焦慮 應採取價值觀指向的行動

彭凱平分享了對“內卷”的理解:當資源有限時,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結果和效益變差,競爭殘酷由此加劇,人們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糟糕。他認為,避免精神內耗,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跨越不同的“樹洞”,“社會學家格蘭維曾發現,優秀的人才能跳躍不同的‘樹洞’,不要在一個圈子裡面轉。”

他建議年輕人生活圈子一定要豐富多彩,要學會跨越“樹洞”,避免“卷”得走投無路。張朝陽也強調,跨越“樹洞”至關重要的是學習,知識豐富了,能看見的“樹洞”也就多了。

談價值觀:堅持長期主義 做有責任感的企業

面臨未來的挑戰,彭凱平對身為“企業家”身份的張朝陽提問:“能否給企業家一些建議,在遇到挫折和磨難不確定時,能有什麼辦法去應對?”

張朝陽的建議很懇切:要做好準備保證現金流,不僅要防止入不敷出,也要堅持長期主義,堅持做一些你認為正確的事情。企業家應該意識到,當下市場競爭激烈,任何一個領域只有極致才能有競爭力,“不要被忽悠了,讀點文章,這個風口那個風口,這個可能性那個可能性,就被忽悠走了,要堅定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相信做到極致最後就有競爭力出來。”

張朝陽認為,企業家應樹立一個在賺錢之上更高的世界觀:“做有價值、有責任感的企業遠比只顧著賺錢要明朗、有意義得多。” 這也是投身網際網路二十餘年的張朝陽,此時此刻帶著他的搜狐,正在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