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鑊(huò)、甑(zèng)、甗(yǎn)

作者:由 喜作生態農業良品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05-16

雙鋬鬲怎麼讀

經過幾期的推送,關注喜作良品的大家應該對大米也有了不少的瞭解。

用最好的大米,當然可以做出最好的米飯。但這也是需要條件的,要根據口感適調米和水的比例,也還需要挑選一個好的炊具來做出自己喜歡的口味。

鑊(huò)、甑(zèng)、甗(yǎn)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炊具琳琅滿目,而做米飯的廚具就有:電飯鍋、電飯煲、萬能蒸烤箱、蒸櫃、蒸飯車、大蒸鍋……這些炊具,有的就算大家沒有用過,也看到過或者聽到過了。

今天就帶大家看看,

科技沒有像今天這般發達的古代社會里,古人都是用什麼樣的炊具做好吃的?

作為一個當代的吃貨,你可以不瞭解他們。但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不知道他們的話,明天拿什麼去吹牛?

鑊、甑、甗……

怎麼樣?看著是不是不僅沒有寫過還不會讀?

我國古代有鼎、鑊(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炊具。

炊具可分為陶製、青銅製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製,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鑊(huò)、甑(zèng)、甗(yǎn)

最原始的灶是在土地上挖成的土坑,直接在土坑內或再於其上懸掛其他器具進行烹飪,新石器時期廣為流行。

從可移動的單體陶灶到銅或鐵鑄成的爐灶,到逐漸發展成不可移動的用土或磚砌成的灶。

鑊(huò)、甑(zèng)、甗(yǎn)

秦漢以後,

絕大多數炊具必須與灶相結合才能進行烹飪活動,灶因此成為烹飪活動的中心

鑊(huò)、甑(zèng)、甗(yǎn)

新石器時代的鼎均為圓形陶質;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製作,商周時期盛行。

鑊(huò)、甑(zèng)、甗(yǎn)

主要是用來煮肉和調和五味的,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

青銅鼎多在禮儀場合使用,進而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

秦漢時期,鼎作為炊具的意義已大為減弱,演化成標示身份的隨葬品。

秦漢以後,鼎變為香爐,完全退出了飲食領域。

鬲(lì)

鬲,

古為煮飯之器即鍋

。鐘鼎文有“臣十家鬲百人”,鬲義同庶,為家中燒鍋煮飯的奴僕。

鑊(huò)、甑(zèng)、甗(yǎn)

鬲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為陶製品,在商代陶鬲仍然存在。青銅鬲在商代早期開始出現,早期同陶鬲形制一樣,猶如3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

鑊(huò)、甑(zèng)、甗(yǎn)

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儘快爛熟。

鑊(huò)

鑊(huò)、甑(zèng)、甗(yǎn)

鑊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飪銅器之一

,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

鑊(huò)、甑(zèng)、甗(yǎn)

有三個足架空,可以燃火,兩耳用鉉和扃(jiōng)(橫槓)抬舉。

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zèng)

鑊(huò)、甑(zèng)、甗(yǎn)

蒸米飯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屜子而無底,亦作“甑子” 。

鑊(huò)、甑(zèng)、甗(yǎn)

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製成,後用青銅製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裡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甗(yǎn)

鑊(huò)、甑(zèng)、甗(yǎn)

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後作為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有一穿孔的箅(bì),以利於蒸汽透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

鑊(huò)、甑(zèng)、甗(yǎn)

它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商周時期有銅釜,秦漢以後則有鐵釜。

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也是圓形,

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今天是寒衣節,分享一個江蘇“紅豆飯”傳說。

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後,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鑊(huò)、甑(zèng)、甗(yǎn)

寒衣過後,天更冷了,早晨宜喝粥暖胃!喜作良品仁米最適做粥的好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