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歷朝太宗的那些事兒

作者:由 平敦盛卿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05

劉彧憑什麼叫明帝

歷朝太宗的那些事兒

我和送快遞的陳旭東小哥聊起來,他說歷代

太宗

多得位不正

今天不聊親子教育,插段閒話,囫圇吞棗說說歷史。在我國卷繁浩的歷史上,從回溯歷朝歷代皇帝,包括少數民族皇帝,真的發現了這麼個現象。

我剛開始想到這個事情,是想到這麼幾個皇帝。家喻戶曉的唐太宗李世民發動兵變殺害太子李建成、宋太宗趙光義燭光斧影雖難以考證真偽,卻是一個難以理直氣壯的金匱之盟兄終弟及、明太宗朱棣是發動過靖難之役,篡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政權,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得到大統的。

另外的很多位皇帝,也有“得位不正”的嫌疑:秦始皇嬴政,沙丘暴斃,趙高夥同李斯篡改遺詔,命扶蘇自裁,胡亥即位。胡亥的廟號後來定為“二世”,其實也算是個昏庸的“太宗”。後來來到了漢朝,漢文帝劉恆,諡號文帝,廟號太宗,他是景帝的父親,漢武帝的爺爺,他開創了後世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劉恆雖是劉邦之子,其母薄姬地位不高,所以劉恆原本只是一個代國藩王,和中央政權本該沒什麼聯絡。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雉為劉盈母親,貴為太后,臨朝擅政,

呂后

不僅排擠老臣,還先後殺掉劉邦的兒子趙隱王、趙幽王、趙恭王和燕王。劉盈七年而亡,復立劉盈之子劉弘為少帝。呂后

任命呂祿為上將軍,統帥北軍(戍衛京城的屯兵);呂產統帥南軍(守衛皇宮的禁衛軍)。

呂后死,又遺詔

以呂產為相國,呂祿之

女為少帝后,呂氏權傾當朝。高後葬畢,諸呂知諸大臣不平,意欲乘機發難,誅諸大臣及劉氏諸王,齊王劉襄聯合

陳平、

太尉周勃、潁陰侯灌嬰等,

誅除呂氏。

漢惠帝的皇后孝慧皇后是呂后本家的外孫女,少帝劉弘雖然是惠帝親子,但是他屬於呂后那條支脈的人。所以諸將為了斬草除根只得宣稱後少帝不是惠帝所出,

劉弘以及四個兄弟最終被大臣們處死。

齊王劉襄本來志在必得,覬覦帝位,後來只是替人作嫁。

權臣等為了便於控制,選擇了代王劉恆即位,劉襄罷兵歸國,次年病死。因為劉恆一直以來遠離中央,沒有黨羽,看起來又是很老實的樣子。權臣在世之時,劉恆唯唯諾諾,熬得老臣死,才基本得以親政,施展才華。

吳景帝孫休,他是吳大帝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權以幼子孫亮為太子。但孫權死後,孫亮繼位,不久孫亮與權臣孫綝不和,孫亮欲誅孫綝,結果事發,孫綝率先發難,廢掉孫亮,孫權六子孫休謙辭三讓之後

繼位,不久後誅殺孫綝,大權獨攬。孫休廟號太宗,是東吳第三位皇帝,

晉簡文帝司馬昱,東晉第八位皇帝,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幼子。各位想想看,如果朝廷秩序正常,第一任皇帝的幼子怎麼可能會當成第八任皇帝,權臣控制著東晉朝廷,廢了皇帝再立,週而復始,如法炮製。司馬昱被權臣桓溫扶持上來的,取代侄孫司馬奕的位置,鬱鬱寡歡地做了八個月皇帝始終沒有實權,憂憤而死。他的廟號是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沒有什麼成就的影響力最小的太宗。

南朝宋明帝,就是有名的“豬王”劉彧,曾被劉子業養在豬圈裡。因為廢帝劉子業的殘暴無道,暗派親信聯合王室其他成員刺殺劉子業以及孝武帝諸子女,後被大家擁立為帝。

唐太宗李世民,功勳卓著,文武雙全,時高祖李淵在位但太子卻是李建成,李世民是秦王,多受

排擠

。李建成還算仁厚,李元吉多次想殺害李世民,

武德

九年

李世民當機立斷,在玄武門之變中殺兄李建成、弟李元吉,成為太子,不久後由父親李淵禪讓為帝,李淵成為太上皇。

宋太宗趙光義,與其兄太祖趙匡胤有燭影斧聲之嫌疑,雖然已經不能具體考證了,但以金匱之盟兄終弟及,法理上有些蒼白,後來繼位後逼死弟弟趙光美和太祖之子趙德昭,實在是狼子野心。遼文帝耶律德光,本來只是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其兄耶律倍才是名副其實的太子,可是耶律阿保機在征戰途中突然病死,述律後更傾向於耶律德光繼位,在太后的幫助下,耶律德光登基為遼帝,耶律倍出逃後唐並改姓李。

金烈帝完顏晟,為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四弟,草原政權有兄死弟及的傳統,在阿骨打外出打仗時,完顏晟多次履行監國大權,後來深明大義又把帝位傳回給了侄孫,也就是阿骨打嫡長孫完顏亶,這個算是撥亂反正了。

明太宗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帝位,年號永樂,遷都北京,營造故宮,五徵蒙古,編纂《永樂大典》,推動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駕崩後,廟號為推為太宗,後被嘉靖皇帝改廟號為成祖。

清太宗皇太極,為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本來努爾哈赤有意思傳位給長子褚英,褚英被廢后意屬兒子代善,最後意屬多爾袞,結果八子皇太極靠著在滿洲八旗中佔據了絕對優勢而取代多爾袞,也屬於政治的巧取豪奪,成為後金大汗。

可以看出,

太宗

繼位是

不正

居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廟號叫太宗的皇帝,他所處年代,

往往處於開國不久,和異族武裝鬥爭尖銳,內部政治鬥爭激烈,內憂外患、風雲突變的大環境下,弱者危機四伏,強者機會難得。武將集團大有作為,文臣集團籌劃盤算,都希望掌握實權,成為功臣勳貴,在皇帝的兒子中尋覓和扶植代理人。開國日子不長,沒有形成嫡長繼承製的傳統道德基礎和輿論鉗制。“太宗”們往往才華橫溢,客觀上有利於駕馭波詭雲譎的國內外政治軍事環境,又有獨到的眼光手段和政治野心。其他政治勢力往往投靠有實力的王子,搭建草臺班子,報團取暖,進行政治投機,攀附寡頭。有些是被權臣操控,自然也屬身不由己。宋明帝劉彧、明成祖朱棣等在有些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反客為主扭轉乾坤。在當王子期間,這些“太宗”們有著運籌帷幄的能力,因為剛剛平定戰亂,身邊有一批有能力有影響力的功臣勳貴團體,便於聚集政治勢力,奪取政權,真的是“存在即合理”。因為存在或多或少的“得位不正”的先天不足的原因,太宗們往往勵精圖治、群策群力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安撫百姓、加強國防,到了晚年依然鞠躬盡瘁,為當年自己的政治根基不足為貢獻餘力,換得身前身後的美名,倒也是王朝中興的運氣和老百姓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