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作者:由 派大星曆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07

明朝嘉議大夫是幾品

明朝的太常寺是國家的重要行政機關,其職能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中國古代太常寺主要負責祭祀、禮樂事務。

朱元璋知道禮樂制度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剛剛建立的時候,他就開始召集文人墨客。明代將禮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共稱為“五禮”。禮制的內容種類繁多,為了使其更好的進行,必須設立專門的專門的機構,所以明朝除了禮部,還設立了專門的太常寺,專門負責全國的祭祀和音樂。

一、官員設定

由於北京太常寺的官吏和組織結構較南京太常寺更加完善、更具代表性,故本文以北京太常寺為例,對其官制進行了剖析。萬曆《明會典》將太常寺的官吏分為三大類:正官、主官、下屬官。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正三品的太常寺官員,正四品的太常寺,正六品的寺丞。太常寺有一位官員,兩位少卿,兩位寺丞。

太常寺的主事人有一位,開國時有兩位,到了弘治中期,這位官員增至三位,隆慶三年,又降到了一位。

太常寺的官員有正八品博士、協律郎、贊禮郎、正九品、司樂。

嘉靖、萬曆年間,協律郎、司樂、贊禮郎的數量大幅增長,嘉靖中期,三人的數量達到了一百二十餘人,這與嘉靖年間的九廟、大享禮有關,九廟、大享禮停止後,經過多次商議,選出協律郎五人,贊禮郎三十三人,司樂三十九人,總共十屯人,隆慶三年,又有協律郎、贊禮郎、司樂等二十九人,這些人都被革職為禮部尚書,成為太常寺的後備人選。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自明代以來,太常寺的職級和職級的設定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官職制度比較穩固,但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一些小的變化。首先是太常寺的正職官員,最大的變化是從洪武二十五年降為六品,然後是在弘治年間,由正三品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卿和四夷館少卿。從明朝到明朝,太常寺的頭目都是正七品,沒有任何變化。

太常寺的官員是最多的,也是最複雜的,所以在設定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洪武三年,新設了一批“應牲者”,由九品官員和副使組成。洪武十三年,將協律郎從正八品提升到了正八品,從八品提升到了九品。

洪武十五年,神樂觀改為僧錄,從六品升到了六品,而神樂觀也從九品升到了八品。洪武二十四年,從九品改為九品,二十五年改為九品。洪武三十年,太常寺最大的變動就是將太常寺改名為太常寺。

二、官員的選拔

(一)通用方法

明朝官員的選拔與巧用是透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實現的。明朝的大小官員的選拔、任用、管理,都是以吏部為主。太常寺官員的選拔也遵循了明代官吏選拔的一般方法,即科舉、舉薦、科舉、選舉科、選舉舉科和選舉科。

科舉制度是明代官吏選拔官吏的重要手段,也是吏員的重要來源;除科舉之外,舉人也是明代選拔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太常寺中也有舉薦的人;另外,明朝國子監的監生也能為官,所以在太常寺中也有官吏、監生;經過上述方式的選拔,太常寺官員的選舉權也是由吏部來承擔。

至於太常寺卿、少卿的選拔,明代有南京太常寺卿的職位,都是從科考中選出來的,而北太常寺卿,則是從科考中選出來的,這是根據資歷和背景來決定的。除此之外,太常大夫還需要熟悉各種祭典,所以一般都是有學問的人來做。在太常寺卿、少卿、大夫等官員中,許多人都是靠著科舉而成的。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典籍是太常寺的官員,掌管著太常寺的政務,不需要太多的專門知識,所以他們的來源多種多樣,有道士、樂舞、官員等等;明孝宗趙繼宗是一位道士,金贊仁是明世宗的教書先生,明思宗的王裕和林益峰都是官員。

各宗廟祭祀所缺人員,由各部年長的寺丞擔任。每一座陵墓,都有空缺,都會有年長的人來填補。

而神明的提點,則是由老成的知觀來填補;舊例中所缺的空格,亦可從協律郎、贊禮郎中選出,但自萬曆四年後,僅有知觀可得。

各祠堂、寺丞、神樂觀的缺額,由各司庫、司儀、樂生、樂生等擔任。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冠帶舞生空缺,由考中通讚樂舞生、考中掌樂老師生內敘補;樂舞生的空缺,由持令牌的道人填補。犧牲處的俘虜,由大使和副史擔任,由士兵負責領養。

(二)其它方式

太常寺的選拔官員一般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來進行的,但因為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處理與祭祀有關的事情,也就是與神靈有關的祭祀,因此,太常寺的官員、少卿、寺丞、博士等官員,必須精通與祭祀、禮樂相關的典章,最好的辦法就是“通曉神明”,與鬼神有更多的交流。

1、道流充任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明太祖朱元璋相信,道家不一定有“通曉神明”之能,但他們都是一片祥和。於是,為表達對神明的尊敬,洪武十二年二月,在太常寺設立了樂樂樂府,永樂元年,北京遷都,北京。

2、傳書

明順八年,憲宗成化帝命司禮監牛玉傳奉詔書,提拔匠師姚狂為副使。“傳奉官”是指直接透過太監“傳奉聖旨”任命的,而非吏部選任、大臣舉薦、皇帝任命。從弘治到正德間,“傳奉官”已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階層,從成化二十一年開始,經過各部門的統計,現在的傳奉官已經達到了三千七百多人,而太常寺司樂至寺卿中,也不乏傳奉官員。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三、太常寺官吏之薪俸與考評

(一)薪金

太常寺官員的俸祿由五個部分構成:本色俸、折鈔準布俸、隨朝米、柴薪銀和直堂銀。太常寺的官員們每月都有一石一石的俸祿,其他的都是用銀子來發放,為了保證標準的統一,隋朝的米也是按照官俸每石折銀0。7兩。

但是要知道,除國家體制所定的薪俸之外,朝廷的禮節也有很多的獎賞。皇帝登基、冊封東宮皇子、皇后冊封、端午、元宵、端午等各種儀式,都會有大量的獎賞,太常寺作為主要的祭祀機構,除了官職之外,還有其他的獎勵。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二)評估

明朝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等,六品之上的官員有卿、少卿、寺丞,掌管太常寺之事,為高一級官員,有典籍,有博士,為太常寺的內務總管,為中層官員;正八品到九品以下的官員有協律郎、贊禮郎、奉祀、寺丞、廬牲令大使、副史、神樂觀提點、知觀、司樂、司巧吏目等,負責太常寺日常的具體工作。

公務員的考評是隨著官僚體制逐步發展和完善的,它的實施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官員的職能發揮、吏治的廉潔,甚至是國家的鞏固。明朝統治者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官員考評體系,以維持明王朝的統治。

1、滿分

考試滿分,是指在官員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齡後,根據其在一屆任期內的工作表現,來確定其晉升、晉升或晉升。在官員考試結束的時候,吏部的官員會根據他們的表現,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上為合格的,可以升遷,中等的可以繼續擔任,而下級的,則會被降級。考試的具體要求是:三年一次,三考一次。三年是一次考試,六年是一次考試,九年是一次考試。

2、考察

考試與考試成績的區別在於,考試是對公務員的品德、能力進行考核,以確定他們是否有資格。對官吏的考察是“從四面八方的官吏”,不管他們的任期有沒有達到任職的年齡,都要進行審查,目的是為了發現吏治中的問題和弊端。從洪武年間開始,到明代一直沿用至今,大致可分為京察與外察兩種。

至於太常寺的官員,則是吏部在京察三個月之前,向太常寺發出了一封信,要求太常寺中的人,要查其考據,要有賢能,有無,有無。”太常寺按照這一流程,將五品以下的官員逐個寫出考題,然後上報吏部,由吏部和都察院根據考題的內容,做出最終的決定,然後上報皇上。

3、處罰

至於不及格的官員,以上已提及明朝制定的貪、酷等八個級別。太常寺掌管著國家的祭祀,如果官員們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那麼他們的禮儀和音樂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一旦有太常寺的官員觸犯了《大明律》,那麼,《大明律》雖然沒有專門針對太常寺的官員,但是涉及到祭祀的內容,也可以用來作為懲戒那些不稱職的太常寺官員。

專管國家祭祀禮樂,明朝的太常寺,官員怎麼安排呢?

正統六年,時任太常寺禮部尚書張海舟,以孟夏為太廟供奉,因積汗而被判刑,後來張海舟等人用錢財洗刷罪名,刑部決定將他還官。他的棍子,就是威海衛。”這是一個國家對祭祀的尊重和慎重,所以下令所有的祭司都要小心謹慎,如果有任何疏忽或者疏忽,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