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作者:由 重樓逾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07

州郡的科舉誰負責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這句出自宋朝汪洙《神童詩》中的詩句,是對中國古代科舉選官制最形象的描述。

科舉是中國古代發明並實行的一種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科即(考試)科目,舉即選拔之意。有關科舉的起源,史學界一直存有爭議。一般認為科舉初創於隋朝,形成確立於唐,完善於宋,強化於明、清,在清末走向衰落。科舉選官制歷經1300餘年,對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具有重大影響。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一、科舉制之前的官員選拔制度

隋朝之前,朝廷選任官員的機制主要有世襲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

夏商周三朝選拔官吏以世卿制(世襲制)為主。戰國時期秦國和統一後的秦朝也曾實行以戰功賞爵位的軍功爵制及保舉制、學吏制。

到了漢朝,為統治龐大帝國的需要,朝廷逐漸建立起一整套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最初由漢高祖劉邦下詔招賢,要求地方長官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人,為察舉制雛形。後來漢武帝要求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拔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者朝廷,經過試用考核後才任命官職。因為在漢朝就出現過以分科考試選任官員的先例,使得史學界一些學者認為科舉起源應追溯到漢朝。

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秀才)等,涵蓋了各個領域的人才。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九品中正實際是察舉制的改進版,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州郡收回,改由朝廷委派的官員負責。但由於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公正地考核人才,造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的現象,阻塞了民間人才的進取之途。

二、科舉創立

考試取士始於西漢,科舉制度則始於隋代。以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詔

“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

為考據。

隋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為擺脫取士弊端,廢九品中正制,昭命各州每年向朝廷薦舉三人,朝廷設秀才、明經等科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開皇十八年,隋文帝又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初設進士科。又於大業三年頒佈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這十科的科目有: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儀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意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才堪將略、膂力驍壯。大業五年,十科減為四科。由此可見,古人舉才,以德才體兼顧,孝悌、德行、操守、性情為先,才學其次。

科舉千年興衰錄(1),“察舉制”阻斷進取之途,科舉制給寒門希望

大部分史學家把科舉起始年代定在隋朝,原因就在“進士科”的確立。進士科除考明經科的經學和時務策之外,還要加考詩賦。

科舉制在隋朝時還未完善,考試科目也時有改變,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科。隋唐科舉中的“秀才科”與後世的“秀才”出身不同,秀才科的考試內容是國家大政方略的策論,主要選拔的是掌控全域性的高等人才,是非常難考的一科。

隋朝考上秀才科的僅10人。

隋朝科舉沒有嚴格規範的選拔程式,也未設具體的部門專門負責科考事宜,多由皇帝下詔徵辟,由州郡薦舉。隋朝的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還留有察舉制的影子,科舉制的一些重要特徵,如開放的報考資格、嚴格的以卷取士等都不具備,因此只能算是科舉的雛形。

(未完待續…)

科舉千年興衰錄(2),科舉制的確立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