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追溯鄭州都市文化氣韻之源

作者: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8

鄭州之名始於什麼時期

氣韻,雖然與文化、精神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數年間,稍入詩境……氣韻沉雄,時少及之者”(《唐才子傳·張南史》),此借喻君子之神采丰韻。人認為事物的本質是氣,以氣為質,以韻為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蘇軾也認為“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個人、一個城市,都在其成長髮展中進行著自我建構和展示,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氣韻。城市文化氣韻,關聯著城市歷史、維繫著市民生活、決定著城市發展,在歷史與未來、社會與人文、地理與文化持續交匯融合中,推動城市生生不息、擁抱未來。

城市文化氣韻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既從歷史發展而來,又從時代旋律中來,亦從未來需求上來,既有城市建設的主動牽引,也有文化發展的歷史慣性,還兼取外來因素的有益成分。鄭州作為新興的國家中心城市,多項國家戰略交匯之地,既是千年文化名都,又是最早的都城所在地,其與生俱來的文化氣韻蘊含在社會生活實踐的點點滴滴當中,連貫著歷史、維繫著生活、傳承著使命。

追溯一座城市的歷史發源,足以論證其歷史淵源之久遠;闡釋一個城市的文化,則需迴歸到其起源的人文解讀。周宣王封其弟國號為“鄭”,從那一刻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鄭”的基本意蘊都成為後續文化發展、變遷的根本。查閱“鄭”之起源,我們可以看到:“鄭”字,從“奠”,上半部為祭祀用的酒器,下半部為盛放酒器的基物,代表鄭重、莊嚴、正式的意思,《廣雅》中認為“鄭,重也”。千百年來說,鄭地的歷史文化因實踐而日趨豐富,因時間沉澱而愈加渾厚。

知往以察來,追溯鄭州都市文化氣韻之源,能夠勾勒鄭州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呈現鄭州城市成長的文化密碼。這是提升鄭州城市建設質量的重要基礎,是鄭州塑造核心競爭優勢的根本支撐,更是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提質進位的文化奠基。那麼鄭州的文化氣韻有哪些?從何而來?筆者認為:

一、從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中來

鄭地的由來,可追溯到周宣王時代,經鄭桓公東遷進入今新鄭地域,為區別於原鄭國都城陝西華縣等地,故稱之為新鄭。鄭州歷史悠久延綿,賦予鄭州都市文化氣韻以理性,即“通”:通變、通達、通情。

通變,是通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以應對社會人事的紛雜變化。歷史文化帶給鄭州的通變氣韻,是面對興衰更替的榮辱不驚,歷覽黃河奔流的處變不驚。無論是五朝為都的榮耀、郡縣州府的變換,還是社會治亂交替、豐年災年輪轉,鄭州都靜而待之,順勢而為,闡釋著鄭州對於社會人事、自然萬物變化之理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鄭州飽受黃河決堤改道之苦,從大禹治水到賈魯治河,充分展現了人們對水土關係的理解,“疏”“堵”“浚”相結合的治黃策略至今依然為世人稱道。

通達,是通曉事物變化規律後的達觀,以調適得失榮辱的無常變遷。鄭州地處要道,四通八達,通達不僅是鄭州這座城市的地理表徵,也塑造了這個城市的心理狀態。通達是通曉自然、社會、人事的發展變化規律後的寵辱不驚,沒有個人的思慮和負擔,這是一種崇高的君子境界,《繫辭傳》總結為“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只有達成這種無私慮、無妄為的超然狀態,才能達到“感而通”天下的境界。晚年客居鄭州的開國大將徐海東是被主席盛讚“為革命立了大功的人”,正是他不顧個人榮辱得失的通達成就了徐海東將軍純潔的黨性和輝煌的功績。

通情,是通達心態支援下的情感共鳴,以取得風土人情的內在認同。通情才能達理,中原具有敦厚朴實的區域性格,把人們對於事物之理的理解延伸到社會人事的實踐層面上來。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在政治鬥爭與親情體諒衝突時的溫情關懷;這種歷史故事廣泛流傳,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其蘊含的孝義精神深度契合了人民群眾對於情理的理解和認同,潛移默化地作用於人們的心理,規範著人們的行為。

二、從天地之中的地緣特質中來

《廣雅》認為“鄭,重也”,鄭州地處天下之中,這種地緣優勢強化了鄭州對正統性的自我認同,演變成鄭州深入骨髓的都市文化氣韻,即“正”:正統、正派、正氣。

正統,即鄭州的城市站位,代表了官學特質,以統一核心價值。無論是上古時代垂衣裳而天下治,還是變詐之兵並起的春秋戰國,抑或延續千年的封建專制時代,中原的文化價值演變始終成為整個價值嬗變的一條主線,其核心價值具有典型的正統特徵。這種文化的正統性,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浸染著鄭州的社會人事,逐步成為穩定的城市傳統。新成立以來,鄭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堅決而徹底地貫徹黨的戰略決策,尤其是作為傳統的糧食大省,始終堅守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固屏障。近日,省政府出臺《“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建設實施“一核三區”發展戰略,舉全省之力打造千億級的種業和糧食產業叢集,為國家糧食戰略提供安全保障。

正派,即鄭州的城市氣質,散發著浩然之氣,以規範生產生活。 “鄭”的起源,即有莊重、正式的基本內涵,鄭州尤其重視對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規範。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殖民入侵和階級壓迫,鄭州以剛正不阿的精神傳承延續著血脈、文脈,積極以實業、革命等手段力圖振興。從穆藕初在鄭州興建豫豐紗廠開始,鄭州紡織工業興起,到新成立後改建鄭州國棉二廠,發展成為全國六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無論是面對西方殖民入侵、國內的階級壓迫,還是新成立後投身國家建設、服務人民生活,鄭州紡織工業就努力維繫著一方基本的社會生產秩序,為人民群眾提供著基本的生活需求。

正氣,即鄭州的城市品格,彰顯著求真務實,以匡正城市形象。一個城市的品格,是歷史傳承和實踐催生的產物,從區域到城市,鄭州都具備典型的歷史文化傳承優勢,在社會實踐上也富於浩然之氣。中原人民素有弘揚社會正氣的歷史文化傳統,《易經·蒙卦》認為“蒙以養正,聖功也”,強調養正乃是聖人之功,賦予人們天真純正的品性。近代著名的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豫西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則彰顯了鄭州的滿城正氣,先烈們的鮮血浸染著這片英雄的土地,澆築成了為爭取民族獨立而奮鬥犧牲的城市品格。

 三、從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來

鄭州天地之中的地緣位置,闡發出一種趨中尚和的文化態度,給予鄭州融入血脈的文化胸襟,表現為生產生活中對社會人事的從容大度,即“容”:包容、寬容、容納。

包容,是城市的外顯之“和”,彰顯著城市的和諧程度。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多項戰略交匯落地鄭州,把鄭州潛在的包容性更加充分地激發出來。古老的傳統文化承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推崇“同人於野”的大同精神,彰顯一種寬廣的包容之態。當前,鄭州在新一輪的城市建設當中,對全國乃至全球的包容成為城市建設的必然需求,這就使得傳統文化 “和”的時代價值得到了放大,逐步演變為一個城市對外的基本態度,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氣度胸懷,潛在地決定著社會優勢資源的動態流向,成為城市競爭力持續發展的內在因素。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成為炎黃子孫同宗同祖的情感紐帶,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化仰慕者,建立起吸引人才、建立人才高地的重要文化情懷。

寬容,是城市的內在之“善”,反映著城市的共生程度。無論是應對自然災害的奮爭,還是對於外來入侵的抵禦,或是生產生活關係的處理,鄭州都呈現出對於生命的珍重、對自然的和善。這種外在的寬容與內在的共生統一于都市文化氣韻之中,個體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表現為個體素養,群體的集體寬容,則更顯一個城市的高度文明。當前,數字經濟在引爆下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增長點的同時,更要堅持數字技術向善,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為演算法邏輯支配下的實體經濟提供規則保護,形成社會多元主體之間、虛實要素之間的良性共生生態。

容納,對城市的實踐之“行”,展現著城市的開放程度。鄭州對於外來人口、外來文化的接納,決定了鄭州城市發展的新生元素和發展動力。歷史上,鄭州地處大運河旁邊,往來客商雲集,旗號鋪肆林立,近代更是成為中原的交通樞紐,這都促成了鄭州地區頻繁而深入的文化交融和人口遷移,伴隨而來的是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隨著鄭州作為省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增長極等城市定位的不斷疊加強化,城市規模也越來越大,“智匯鄭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成為鄭州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這與包容接納萬物的文化氣韻是密不可分的。

當前,鄭州正以亨通的智慧笑對滄海桑田,積極順應時代之變、融合發展之需,堅持守正納新,以獨特的都市文化氣韻開闢城市發展新高地,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奮鬥。(吳志奇,作者系鄭州師範學院教師、博士)(來源:鄭州日報)

作者/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追溯鄭州都市文化氣韻之源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