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這個人三國根本排不上號!但他說了一句話,結果大敗黃巾軍!

作者:由 白馬晉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29

射聲校尉幾品官

文:顏永章,公共管理碩士(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本篇,我們來談談鄒靖。

鄒靖這人,在三國時代似乎不太出名(至少,不為現代人熟知)。他是東漢末年的破虜校尉,北軍中侯。破虜校尉是東漢時期的雜號校尉。漢末時期,有軍功者多,授予官職的數量逐年增加。故常在“校尉”、“將軍”前面冠經某個名號以作為官職,這樣的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等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校尉或雜號將軍。

破虜校尉這個雜號校尉,是相對西漢武帝為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而言。東漢時期,當權者對漢武帝所置八校尉進行調整,即將中壘校尉省去,把胡騎將尉併入長水校尉,虎賁校尉併入射聲校尉,這樣就只剩下五校尉。兩漢時的校尉都以戍衛京師為主要職責。東漢時五校尉多由宗室擔任,兼任宿衛宮延的任務。北軍中侯,掌監北軍五營,秩六百石。五營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統宿衛兵。然五校尉秩均為比二千石,用品秩低的官監察高官,漢及漢後各代,常有其例。

鄒靖出場則是張角黃巾侵犯幽州時,幽州太守劉焉一知道賊兵即將攻打過來,就召集鄒靖商議要怎麼抵抗黃巾。而鄒靖就根據幽州實際情況,向太守劉焉建議道: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

鄒靖的建議言簡意賅,才用15個字就將幽州的屯兵現狀、敵兵情況和處置措施一點就明,且條理清楚,對症下藥,有的放矢,一下子就被決策者劉焉欣然接受,並立即採取行動。

鄒靖的建議能被當場採納,主要緣於以下三條原則:

即一是從長計議,有備無患。

鄒靖長年在幽州帶兵,對幽州的一兵一卒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依據自己行兵佈陣的豐富經驗及領兵打仗的高超水平精準判斷出幽州兵力部署的短板。正是由於鄒靖對自己的工作慎重嚴謹且準備充分,提前將統兵工作做紮實,以至在太守劉焉徵求意見時,才能脫口而出,一點也不慌亂,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並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故能一下子就被頂頭上司所採用。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也應驗了那句詩:手中有糧,心裡不慌;

二是瞅準時機,伺機而動。

鄒靖給劉焉提建議時,時機選擇很得當,故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成效。這個時機恰是兩個關鍵點交匯在一起,第一個關鍵點是張角黃巾軍前來侵犯幽州,而幽州城內駐兵不足,劉焉手中卻無餘兵可擋,還無應對之策,一籌莫展;另一關鍵點是劉焉是文臣而非武將,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再行而領兵打仗抵禦來犯之敵卻是門外漢。可劉焉這個太守還不是那種自欺欺人,自以為是的昏官,竟是個開明的領導,還是個不恥下問的主,主動找主管軍事的校尉鄒靖商討抵禦張角的侵犯。而鄒靖就把握住這個時機,向劉焉提出自己的建議。這還真符合那句俗語:打鐵看火候,穿衣看氣候。

三是旁指曲諭,順勢利導。

鄒靖在提建議時,能準確抓住帶兵打仗不是劉焉的強項或專業,就採取循序漸進的鋪陳手法,適當地凸顯一下不足之處,即賊兵眾,我兵寡。而後順勢將自己的建議推介出去,一下子就獲得上級的認可,並讓劉焉覺得鄒靖是在設身處地為幽州安危考慮及其頭上官帽著想,這樣劉焉太守就欣然受之。這也合乎那個成語:事半功倍。

鄒靖這個雜號校尉還真不是花錢買來,更不是靠殺良冒功騙來,而是實打實憑自己南征北戰,驅除胡人的戰功獲得。不然也不至於單憑一句話,短短的十五字的建議就能被上級採納,並立即進行落實、實施。

筆者按:分寸,指說話或做事的適當標準或限度。鄒靖一個久居地方的雜號校尉憑自己豐富的行兵佈陣和領兵打仗的經驗幫自己的頂頭上司解決一個極其棘手的難題,順便給布衣老百姓開闢了另一個進入官場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