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讀書筆記」老祖宗的智慧百姓日用而不知

作者:由 卡布裡島的月光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3

王賞這個名字怎麼樣

【20230107】今天閱讀的是傅佩榮的《國學與人生》。

【題外話】:對於作者還是比較陌生的,從作者簡介中瞭解到了一些基本資訊。當看到碩士畢業於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讓我想起了傅斯年。可惜,傅佩榮與傅斯年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的時間僅有

4天。傅佩榮出生的第4天,傅斯年於臺灣去世。而臺灣大學從1949年初開始,短短一年多時間,在動盪時局中迅速崛起,奠定一個現代大學的基礎,其功勞就在於傅斯年就任臺大校長後,對臺大積習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國學與人生》中,作者傅佩榮認為,文化對應著

“器物、制度、理念”三個層次,而理念就儲存在“國學”裡。

我理解,這個理念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觀察總結。

《易經

·繫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犧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這段描述說明了《易經》發生的源頭,在上古社會資訊量極少的條件下,上古居民對生死、時間、空間以及變化完全未知,只能靠對天地、鳥獸、人物等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觀察,來積累和記錄經驗,進而指導生產、狩獵等,解決生存問題。

這方面的理念對於當今社會的莊稼人仍然影響至深。

10歲那年,家裡有了電視,也有了天氣預報。

但我爺爺種田從來不看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依然是白天看日頭,晚上看星星,嘴裡念節氣,似乎爺爺的頭腦裡存著自己的

“真經”。

爺爺只知道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卻從不知這

“真經”源於《易經》。

這就是所謂的

“百姓日用而不知”。

二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規律的觀察總結。

《國學與人生》書中說,《易傳》十翼,各部分的寫作目的不同、完成時間不一、作者身份不明但核心觀念類似

——“觀天道以立人道”。

也可以理解為,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以後,

“倉廩實而知禮節”,進入先秦以後,人類思想意識發展迅速,社會結構發展日趨複雜,需要新的經驗來調節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於是在原有基礎上補充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規律的觀察總結。

這方面的理念主要是解決人的思想意識問題,啟發人在

“德行、能力、智慧”方面精益求精。

小時候,常常見父親翻閱有關《易經》的書籍,有時候也聽他和莊鄰一起下象棋一邊談

“天書”,說“進退存亡,不失其正”等等。我自然聽不懂其中的奧秘,就覺得很神秘、很玄妙。

直到近幾年開始接觸《易經》,加上在閱讀《國學與人生》中,對於《易經》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原來,父親在下棋時所談的

“天書”——“進退存亡,不失其正”,不僅是運棋的道理,更是做人的道理。

小時候,家裡僱了人放羊,吃住都在我們家裡。

但那時我們家裡人口已經有

14口之多,吃一頓飯得輪流上三桌才能吃完。

我們小輩的總是排在最後面,羊倌也比我們孩子吃得早。

我因為最後吃飯麵湯已經糊了,就很不高興。

認為羊倌搶佔了先機,讓我吃不了爽飯,就在背後偷偷的罵羊倌,嫌他吃得比我早。

結果我被爺爺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最後告誡我,做人要中正,不偏不倚,不能看不起羊倌。羊倌比我年長,就應該在我前面吃飯。

經此教訓,再也不敢嫌棄羊倌了,也不在依著外在的東西來判斷一個人了。

“進退存亡,不失其正”,是對君子的要求,但也是值得每一個普通人追求的人生智慧。

「讀書筆記」老祖宗的智慧百姓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