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作者:由 香薷手工坊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9

原始瓷器比陶器有進步表現是什麼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從戰國到秦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舊有的奴隸制經濟被封建莊園制經濟所取代,鐵器開始廣泛使用,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同時,戰國時期又是一個戰亂頻繁的年代,殘酷的戰爭對許多地方的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直到秦漢時期,當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長期的維持的時候,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作為封建莊園經濟一部分的瓷器手工業,在這一時期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階段,大約到東漢晚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原始瓷器演進發展成為成熟的瓷器。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古代陶瓷文藝書籍

原始瓷器在經過商、周時期的發展以後,到了戰國時期又有了新的進步。北方地區的以夏商時期的白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原始瓷器,到了戰國時期就停燒了。北方地區的白陶和原始瓷器的數量本來就很少,而且往往發現于都城和大地方國的都邑,表明這類高檔產品應與大奴隸主經濟密切相關。戰國時期,隨著莊園制地主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生產的規模以莊園為單位,因此這種不易製造的精緻產品就停燒了。直到秦漢時期才以另一種形式,低 溫釉陶再次出現。

在南方地區,戰國時期仍普遍使用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尤其是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江西一帶,更為盛行。春秋末年,這一帶屬越國領地,越國為了擺脫從屬於吳國的地位,在越王勾踐的帶領下,臥薪嚐膽,執行重視耕戰的政策。因此,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國力日盛,這一時期,銅料被大量地用於製造兵器和農業生產工具,同時,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又遠比銅、漆等生活用具廉價實用,比陶器效能優越,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迅速得到發展,成為當時人們重要的生活用具。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印紋硬陶》

我認為這個時期,原始瓷器的特點是胎質堅硬,細膩緻密。經過化學分析,發現這一時期原始瓷器胎料的化學成分與東漢後期浙江上虞小仙壇發現的成熟的瓷器的成分相同,說明這一時期在原料的選擇和粉碎加工等方面的工藝技術已有了重大的發展進步。戰國時期的原始瓷器,絕大部分是用輪盤拉坯成形的,因此,器形都十分規整。胎壁較薄,而且各處的厚薄都很均勻。

釉色多呈青色或青中泛黃,釉層有的厚薄均勻,有的呈芝麻點狀。在浙江德清的窯址中,還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黑釉瓷器。燒成技術方面也有了提高,浙江德清的窯址中發現戰國時期的碗、缽類,以瓷土粉作為間隔具將器物疊置人窯燒製,這增加了裝窯量,提高了產量。鑑於戰國時期到東漢中期原始瓷器的顯著進步,有學者將這一階段的瓷製品稱為“

早期青瓷

”,以區分商周時期更為原始的瓷器。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早期青瓷《褐彩鳥形杯》

小編認為: 這個時期原始瓷器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出現了日用飲食器皿。由於原始瓷器胎質細膩,並施有光潔的青釉,利於口唇接觸和洗滌,在經過一段時間仿製青銅禮器以後,自然地出現了用於日常生活的碗、盤、盅、盂、缽、碟和鼎等日用生活器。其中飲食所需用具已相當齊備。同時,模仿青銅禮器式樣的鼎、鍾、盂、敦和淳于等也依然大量生產。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食物器皿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種禮制上的僭越現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西周時形成的使用銅禮器的制度遭到破壞;另一方面,西周時只有王公士大夫才能使用的禮器,這一時期被一些低等級的官吏和平民用來隨葬,但他們很難或沒有能力用青銅來製作這些禮器,於是,南北方普遍發現了大量的用灰陶、印紋硬陶或原始瓷器仿製的禮器。這些禮器均發現於墓葬中,數量眾多,器形特大。江、浙、贛地區是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生產最發達的地區,戰國初期和中期的墓葬都以隨葬大量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為主要特徵。如在紹興漓渚23座中小型戰國墓中,所出土的隨葬品中,印紋硬陶佔50%,原始青瓷佔46%。江西清江牛頭山發現了四座戰國墓,共出土陶瓷器26件,其中印紋硬陶15件,原始青瓷8件,也佔了大多數。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青銅器《司母辛鼎》

戰國時期燒造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址,各地陸續。 有所發現,其中窯場比較集中,生產規模最大的是浙江蕭山縣進化區和紹興富盛兩地。另外,在浙江德清縣、上虞縣和金華地區的- -些地點以及廣東始興縣、增城縣等地也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窯址。在蕭山縣進化區和紹興縣富盛兩地共發現窯址20多處,而且每個窯址的範圍都比較大。小編認為:富盛長竹園窯址,面積有8000平方米,發現了集中分佈的多座窯爐。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一座窯爐,是長條形傾斜建築,斜度16°,窯頭已遭破壞,僅存窯床和出煙孔兩部分。估計全長不超過6米,窯床內側寬2。42米,上鋪砂粒一層,器物就直接放置在窯床。上燒製。這種窯由於外形細長低矮,依山坡而建,由高處透迤而下,因此被人們稱為“

龍窯

”。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景德鎮《天寶龍窯》

龍窯火焰抽力大,升溫快,可以燒高溫,為燒成瓷器提供了條件。同時裝窯面積大,產量高。在浙江上虞發現了商代的龍窯,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龍窯例項,到戰國時期在南方已較普遍地使用龍窯。由於器物直接放置在窯床上燒製,而窯內的火焰主要從窯頂部流走,窯底的溫度較低,所以,放置在窯底部的器物,往往中上部已經燒結,胎骨堅硬,而底部則因為溫度不夠而沒有很好地燒成,稱為“

生燒

”,胎體比較疏鬆,呈土黃或磚紅色,用利器刻畫,便會落下粉末。這影響了器物的質量,表現出一定的原始性。

參考資料《石與火的藝術 中國古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