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作者:由 歷史鑑賞者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2

西周是封建制度嗎

內閣是哪兒來的呢?其實明朝之前,一直都是有宰相或者丞相的,並沒有什麼內閣。宰相管著中書省,處理天下政務。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權非常大。

因此皇權和相權之爭,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難題。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先後立了李善長、汪廣洋、楊憲、胡惟庸等4位中書省的丞相。

結果發現這些傢伙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因此在胡惟庸被處理掉以後,朱元璋索性就廢掉了宰相和中書省,自己直接管著六部。

六部尚書的地位瞬間提

了不少,皇權也集中了起來。看似大家都很滿意。可朱元璋工作了一陣子以後,立馬發現事情不對勁了。

為啥呢?沒了丞相以後,皇帝要掌管天下所有的政務,工作量實在是太大。朱元璋算是身體比較好的了,就他這樣也搞不定所有事,更何況日後那些養尊處優的後世之君呢?

所以說,朱元璋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找來一幫有才華的人幫自己分擔看摺子的任務,同時再提出一些建議,最終朱元璋有決定權。

這麼一來朱元璋的工作量瞬間就減輕了不少。而這幫有才華的人,便是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他們就是內閣大學士的雛形。

這些人說白了,就是幹苦力的。他們官階不高,權力基本沒有,只是因為他們能靠著皇帝,而且能拿到第一手資料,因此才顯得尤為重要。這也為後來內閣主政打下了基礎。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一、明憲宗時期,內閣基本取代了中書省的功能。

朱元璋只是設立了一堆大學士,這些人專門給他幹苦力,實際權力基本為零。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內閣才算是正式成立。

朱棣在位前期,將宰相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內閣大學士們,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

行政方面,由六部尚書管著,因此這個時候的內閣大學士也很憋屈,沒什麼權力。我們完全可以將當時的內閣,理解成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

到了朱棣在位後期,情況就不同了。內閣大學士逐漸參與決策,有了一定的決策權。而且作為皇帝最為器重的幕僚,內閣大學士也開始分管六部事務,逐漸手握實權。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這對內閣來說,其實是一個轉折點。大學士本身沒什麼地位,但是兼任六部尚書的官銜以後,就能夠分管六部工作,自然就有了實權。再加上他們是皇帝的秘書,能隨時和皇帝討論天下大事,那權力可就更大了。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大學士們都兼任六部尚書的職位,因此他們的權力非常大。無形中也就把內閣大學士的地位給提高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內閣不再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而是成了國家的權力機關。

到了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內閣基本取代了昔日的中書省,成了正兒八經的宰輔機構。此後的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等時代,內閣大學士就約等於宰相,內閣首輔也就是首相。

這也就是為啥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明朝依舊能正常運轉的原因。畢竟有宰相看著,天下不至於大亂。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二、明朝的內閣受到宦官們的限制。

如果內閣大學士和宰相一樣的話,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豈不是廢了個寂寞?難道老朱的子孫如此不懂老祖宗的良苦用心嗎?

當然不是,老朱家的皇帝雖然有不少紈絝子弟,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智商比較高。他們想要內閣替自己分擔繁重的工作,又擔心內閣權力太大,凌駕於皇權

之上

,這該咋整?

明宣宗朱瞻基給出了標準答案:

用宦官挾制內閣。

這是怎麼操作的呢?

百官的奏章,會先進入宦官集團的司禮監手裡,司禮監把這些奏章給皇帝看一遍(看不看全憑心意)。隨後皇帝再把奏章下發到內閣,讓內閣大學士們詳細研究給出具體處理方案(也就是票擬)。隨後這些方案再轉交給司禮監,由司禮監呈送給皇帝。皇帝掌握最後的決策權。

等於說,內閣只有票擬權,真正的決策權還是在皇帝手裡。那麼內閣會不會獨攬大權呢?有司禮監全程參與上傳下達,內閣想搞事情還真做不到。

即使很多皇帝不想管事兒,壓根不看奏摺和票擬,你以為內閣就能一家獨大了?當然不是。畢竟有司禮監看著,內閣想單幹,沒門!

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在明朝中後期,可是有硃批權的,有些皇帝比較懶,直接把硃批權都給了他們。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那麼問題來了,司禮監那幫太監能看得懂奏章?能懂怎麼硃批?

這事兒朱瞻基也考慮到了,為了讓太監們方便給自己辦事,他特地在後宮成立了一個太監補習班,專門讓博學之士教這幫太監讀書。

好傢伙,這個補習班還成了一個國家級的學府,一直傳承到了明朝滅亡。所以說,明朝

太監,那可都是響噹噹的飽學之士,可不是電視劇裡那些文盲的形象。

所以說,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們,雖然手握相權,卻依舊要與司禮監的太監搭夥管理朝政,否則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就是一對非常著名的搭檔。雖說張居正權力通天,可還得馮保在宮內為他善後。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三、清朝的內閣就是個擺設。

清承明制,基本承襲了內閣制度。

但是我們要知道,清朝自身就有一套貴族制度,也就是八旗制度。初期的八旗旗主,個個都是手握實權的王爺,他們的地位都在內閣大臣之上,而且擁有處理朝政的實權。

清軍入關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皇帝為了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力,開始仿造明朝的制度,開始放權給內閣大臣和六部尚書。

多爾袞時代,也恢復了內閣大臣們的票擬權,但是僅僅過了1年多,就再次廢掉了內閣的票擬權。

順治皇帝掌權以後,大有提高內閣大學士權力的趨勢。因為順治是個非常喜歡漢文化的皇帝,因此他開始啟用內閣大學士,打壓滿清貴胄。

不過就算是這樣,內閣大學士還是沒能擁有票擬權。而且他們沒有六部尚書的加持,因此官階很低。

當時六部尚書是正二品,而內閣大學士卻是正五品。如果他們不擔任六部尚書的話,根本就沒有任何實權。

康熙初年,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滿清貴胄再次以輔政大臣的身份掌權,內閣大臣又一次失去了奪回中樞的機會。

等到康熙親政以後,再次恢復了內閣

大學士們的部分權力,內閣算是有了重見天日的好機會了。大學士們兼任尚書職務,權力地位與日俱增。尤其是滿人大學士,在朝中有絕對的話語權。

明清兩朝內閣誰的權力更大?都是君主的“秘書”,差距咋那麼大呢

可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雍正皇帝登基了。

雍正藉著西北戰局的契機,設立了軍機處。從此以後,軍機處徹底取代了內閣,成為了清朝掌管軍政大權的中樞機構。可以說,這件事是清朝“去明朝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軍機大臣取代了內閣大學士,成為了執掌朝政的核心人物。但這不代表內閣大學士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乾隆時期開始,除了親王以外,要想擔任軍機大臣,首先得是大學士出身。

乾隆時期,還特地為內閣大學士們設立了三殿三閣的格局:

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這些大學士分別還有個副手,被稱為協辦大學士。

如果你只是個內閣大學士,那對不起,雖然你的品級在雍正以後達到了正一品,可你依舊沒什麼權力。可如果你是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成為了軍機大臣,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進入到清朝的中樞機構了。

我們很熟悉的紀曉嵐是乾隆時期的禮部尚書,到了嘉慶年間才加封了協辦大學士。

他在首席軍機大臣和珅面前,其實連說話的份都沒有。

至於劉墉劉羅鍋,他的老爹劉統勳很厲害,做過乾隆年間的首席軍機大臣。可劉墉在乾隆時期,也只混了個內閣學士、禮部尚書

,並不是軍機大臣,更不可能和首席軍機大臣和珅一較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