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作者:由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8

寧王是朱元璋的什麼人

咱們今天只談歷史不涉時政,來聊一聊明清內閣首輔,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首相,他們“上表乞骸骨”,也就是辭職的時候,那真是要多可笑有多可笑,要多可憐有多可憐。

社會割裂,政出多門,朝令夕改,內憂外患,大廈將傾,朽木為梁。聽到英國首相辭職的訊息,半壺老酒腦海裡蹦出了這樣幾個名詞,同時隱約還閃過了崇禎和慈禧的身影,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疑問:是不是國之將亡,必換首相?首相換得越勤,帝國是不是就崩得越快?

很多人都說特拉斯創造了一個記錄,那就是上任四十多天就丟了烏紗帽,成了有史以來最短命的首相。翻閱史料就會發現,該國的體制,跟明朝和清朝有些相似之處,明清兩朝的末年,也是頻繁更換首相——當時的首相叫“內閣首輔”或“軍機處領班大臣”、“首席大學士”。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將明清兩朝末年的首相更迭與特拉斯辭職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令人高興的事情。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換了十九任內閣首輔,幹得最長的是周延儒,兩次拜相,相當於間斷性幹了兩任,加起來六年左右。

不到一年換一個首相,還換了五十四個內閣大臣(大學士),其第一任內閣成員,居然是抓鬮決定的。

在大明(不包括南明)滅亡的三年前,也就是崇禎十四年,朱由檢在朝堂上大哭:“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以補救,這麼多年了,補救何用?”

李自成很贊成朱由檢的說法,他釋出了只有八個字的檄文:“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明史》對崇禎皇帝也充滿了憐憫之意:

“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黨爭並不起源於歐美,東漢有“黨錮”,唐朝有“牛李黨爭”,明朝的黨爭最為激烈,影響力最大的為東林黨人。

黨爭的特點,就是黨同伐異不問對錯,只要跟我不是一夥的,他做什麼我都要反對,即使是一夥的,為了爭奪首相之位,也可以撕得頭破血流滿臉開花。

特拉斯就任首相,也是開撕的結果,她的前兩任,也就是特蕾莎·梅、鮑里斯·約翰遜都是在黨爭中被撕掉的,主動請辭,在古代有一個比較體面的說法:“上表乞骸骨。”

歷朝歷代辭職都是一個技術活兒,搞不好就會身敗名裂,所以首相們的辭職,在史書中都被記載成“乞骸骨”,我們透過白紙黑字都能看到他可憐巴巴的樣子:我認慫了,你們饒我一條老命吧!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在黨爭中失敗,一般有兩個選擇:其一是上表乞骸骨,其二就是屍骨無存——輕則棄市(在街頭斬殺後展示若干天不許收屍),重則凌遲,還附贈抄沒家產、誅滅三族。

特拉斯的辭職,基本相當於明末內閣首輔的“上表乞骸骨”,可以用交出權力來換取政敵的秋後算賬,免得像泡菜國的首腦那樣,出了青瓦臺,就進首爾詔獄。

這時候可能有讀者要問了:明末崇禎年間,五十多個內閣大臣,二十來個內閣首輔,就沒有一個能幹事兒的嗎?答案很簡單:能幹事兒,但不幹正事兒!

特拉斯上任四十五天,除了吹大氣放狠話,還真沒幹成啥事兒——她吹的那些大話,有一部分是針對我們的,套用清朝內閣首輔的一句話,應該是這樣的:“老佛爺,種花家的鐵甲戰艦已經開進蘇伊士運河,大英要亡了,我們得宣戰了!”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說到宣戰,我們不禁想起了向十一個國家宣戰的慈禧,她的宣戰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戰爭行為”也僅限於攻打大使館,數萬“精銳”摸不到圍牆的磚頭,只好送進去西瓜示好。

清末跟明末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個就是頻繁更換首相,正因為你方唱罷我登場,以至於我們根本就沒辦法統計“慈禧老佛爺”換了多少首相,甚至不知道清末有沒有真正的首相。

光緒朝比較有名的內閣大學士,也就是李鴻章榮祿等少數幾人而已,李鴻章還算有點本事,榮祿就人如其名,是一個尸位素餐的庸碌之輩。

溫體仁和周延儒你方唱罷我登場,榮祿和李鴻章交接首相之位,都改變不了明朝和清朝的命運——內憂外患無藥可救,能續命的就是好首相,絕大多數人上來,都不過是在大廈將傾的時候又推了一把。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李鴻章也好,榮祿也罷,他們都救不了垂死的晚清,所以不管換誰當首相,都只能叫焦頭爛耳慘淡收場。

這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了:都知道首相這活兒不好乾,為什麼還把腦袋削尖了往上鑽呢?這就叫“看花容易繡花難”。

沒當首相之前,總覺得坐在內閣首輔位置上威風八面頤指氣使很風光,坐上去之後,才發現理想與現實有天壤之別,屁股底下全是釘子。

吹牛誰都會,治國安邦卻需要大智慧,打嘴炮填不飽肚子,餓肚子的老百姓,肯定要找個出氣筒,於是李鴻章譭譽參半,榮祿遺臭萬年。

清朝之亡,既怪不得李鴻章,也怪不得榮祿,袁世凱也不必負完全責任,因為清廷已經危如累卵,即使管仲樂毅復生,也承受不住世界大潮的衝擊。

帝國末日,殘陽如血,首相不過是一縷餘暉,眼瞅著就滅了。

國之將亡,必換首相:特拉斯辭職,為何會讓人想起崇禎和慈禧?

明末和清末走馬燈似的換首相,誰上來都知道自己是臨時工,下面的內閣大臣和六部尚書也知道首相干不長,其結果自然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兒,誰也不聽誰的,國策忽左忽右,沒有人在意持續性發展。

我們縱觀五千年文明史,就會發現社會越穩定,首相的椅子也越穩固,一到了亂世,首相就會成為驢肉火燒:一邊是皇帝,一邊是文武群臣,把他夾得喘不上氣來。

寧為太平犬,不為離亂相。當首相成為高危職業的時候,帝國的氣數就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