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外資控股券商的2021:券業大年虧損過半!

作者:由 證券之星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9

2021年大年三十是幾號

在證券行業的江湖裡,是否“外來的和尚更會念經”?

隨著近年來金融行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業內也見證了從外資參股到外資控股,再到首家外資全資券商的落地。目前,業內外資控股(含全資)券商已有9家,雖然還只是“星星之火”,但“狼來了”的聲音始終不絕於耳。

回顧2021年,各家外資控股券商的業績表現如何?記者根據中證協最新披露的2021財務報告資料統計發現,9家外資控股券商中有5家在2021年出現淨利潤虧損,佔比過半。除了新設券商例行的虧損外,外資券商在2021年的“跑馬圈地”也造成支出高企。在經歷股東變更、公司更名、新獲業務牌照等一系列變化後,後續外資控股券商的發力重點值得關注。

券業大年過半虧損

新公司建設成本高企

回望結束不久的2021年,稱其為“券業大年”毫不為過。中證協資料顯示,2021年全行業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24。10億元,同比增長12。03%;實現淨利潤1911。19億元,同比增長21。32%。

不過,在行業馬太效應之下,虧損券商仍然存在。在近期各家證券公司在中證協披露2021年財報後,部分券商虧損的情況隨即浮出水面。記者統計發現,9家外資控股券商中,共有5家在2021年出現業績虧損,佔比過半。

外資控股券商的2021:券業大年虧損過半!

具體來看,星展證券和大和證券兩家均為在2020年剛成立的新券商,並同在2021年6月獲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兩家新券商實際開展業務只有半年,在首年錄得虧損也在意料之中。

星展證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885。41萬元,從財報上來看,其營收主要來自於投行業務收入(989。46萬元)、利息淨收入(1743。27萬元)和自營業務收入(1456。26萬元)。由於當年業務及管理費支出高達2。21億元,最終2021年淨虧損1。3億元。

大和證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5691。6萬元,其中“其他收益”2577。55萬元,投行業務收入1025。61萬元,自營業務收入1231。26萬元。當期業務及管理費1。23億元,從而導致6609。61萬元的淨虧損。

與兩家新券商不同,高盛高華作為高盛在華的重要佈局,多年來各項業務已頗具規模。2021年,高盛高華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02億元,同比增長41。26%。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從2020年的3。44億元一舉增至6。2億元,當期錄得-1,530。84的淨虧損。不過,其公司當年淨利潤為8093萬元,同比增加39%。

匯豐前海證券作為首家港資控股券商,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虧損狀態,在“券業大年”也同樣不例外。2021年匯豐前海證券實現營業收入3。25億元,同比增長24。94%。同樣由於業務及管理費支出擴大,且計提了一筆信用減值損失,2021年淨虧損1。59億元。

在2019年獲批成立的兩家外資控股券商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摩根大通證券,如今展業已有兩年。其中摩根大通證券在第二年便能實現盈利,這對於新成立券商來說頗為罕見。2021年摩根大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6。32億元,同比增長197。49%,經紀業務、投行業務、管理諮詢服務等領域增收明顯。

相比之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則沒有這樣幸運,在2021年營收增長39%的情況下,當年淨虧損達到8491。4萬元,虧損規模增加22。43%。

與國內大型券商相比,外資控股券商目前仍呈現“本小利薄”的情況,自營業務規模有限,因此影響2021年業績的主要還是經紀、投行等傳統業務。整體來看,各家券商2021年投行業務收入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由於投行“增收不增利”的特點,且新公司建設成本、業務費用、員工薪酬等支出過高,仍然導致虧損的產生。

更名增資換股東

外資佔比不斷提升

從“49%”到“51%”,再到“90%”甚至是全資控股,在2021年,外資控股券商中的外資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同時伴隨的是更加“外資化”的新名號。

2021年8月,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受讓其他5家內資股東所持股權,全資控股摩根大通證券100%股權,這使得摩根大通證券將成為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

緊隨其後的是高盛高華。在2020年3月將外方股東由高盛(亞洲)變更為高盛集團並增持至51%後,高盛高華正式成為外資控股券商。2021年10月,高盛宣佈將收購尚未擁有的高盛高華股權,於次月完成股權變更的工商登記,高盛高華成為第二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註冊資本也提升至27。86億元。

對此,高盛方面表示,獲得高盛高華的全部股權將為高盛在中國的長期發展和成功提供更佳的定位。在高盛收購完成後,高盛高華將更名為高盛(中國)證券有限公司。不過,目前高盛高華的工商登記資訊及年報披露中尚未顯示更名資訊。

在兩家外資控股券商脫胎為外資獨資券商之外,2021以來另有4家外資控股券商的外方股東的持股比例得以提升。

例如,在2021年3月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及國家能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掛牌轉讓瑞銀證券合計16%的股權後,瑞士銀行(UBS AG)於次月確認受讓資格。截至今年3月,該部分股權已交割完畢並辦理工商變更,瑞士銀行持有瑞銀證券股份自51%升至67%。

2021年7月,“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次月,公司完成股權變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受讓華鑫證券掛牌的39%摩根士丹利證券股權,持股比例由此前的51%提升至90%,華鑫證券則僅餘10%股份。

雖然在2021年未有動靜,但在今年1月,前海金控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匯豐前海證券39%股權。此後,匯豐銀行宣佈已完成其增持中國內地合資證券公司匯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39%股權的交易,將持股比例從51%提高至90%。在2021年年報中,匯豐前海證券披露了這一交易,並表示已在3月3日完成工商登記備案。

此外,瑞信證券於2020年6月由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AG)進行注資,註冊資本從8億元升至10。89億元,瑞士信貸成為持股51%的控股股東。2021年6月,瑞信證券正式由此前的“瑞信方正證券”更名為“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彼時,瑞信中國區執行長、瑞信證券董事長鬍知鷙表示,瑞信期待未來能實現對瑞信證券的全資控股,並將適時完成。

盤點下來,除了在2020年剛剛獲批成立的星展證券、大和證券和在2019年獲批的野村東方證券,其餘6家外資控股券商在近年來均獲得了外方股東的進一步支援。在股權變更後,曾經的合資券商在公司名稱也進行了“去本土化”,“華鑫”、“方正”、“高華”等內資方隨著持股比例的下降,也在公司名稱當中消失。

業務資質陸續補齊

跑馬圈地進行中

回首國內合資券商多年來的發展,除了中金公司外,大多不溫不火,“水土不服”之聲不絕於耳。深圳某合資券商業務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外資股比限制、中外文化碰撞、經營戰略分歧等固有問題外,業務牌照受限成為合資券商展業的主要瓶頸,無法與本土券商展開全業務領域的競爭。

而對比新成立的外資控股券商來看,基本都是4項重要業務資格起步,證券經紀、投資諮詢、自營等業務不再受限。在2021年,各家外資控股券商更是不斷謀求業務資質的“補齊”。

以高盛高華為例,作為進入中國最早的一批合資券商,其早期業務範圍僅包括證券承銷和保薦、債券經紀和自營,旗下無子公司及營業部。

在高盛集團取得對高盛高華的控股權後,2021年4月,高盛高華與北京高華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受讓北京高華持有的乾坤期貨100%股權;6月7日,在上海設立承銷保薦分公司;7月5日,獲得北京證監局核准,增加證券自營、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等資格;8月3日受讓高華盛澤100%股權,從事另類投資業務。

外資控股券商的2021:券業大年虧損過半!

2021年底,高盛高華與北京高華更是簽署《業務轉讓協議》,受讓北京高華所有業務。雖然尚未取得全部券商牌照業務資質,但高盛高華已從此前的投行定位轉化為綜合性業務。

類似地,瑞信證券也在2021年8月底由北京證監局核准變更業務範圍的申請,在原有投資銀行業務基礎上,新增加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業務。待取得換髮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後,瑞信證券可從事的業務範圍將得到有效拓寬。

另外,瑞信證券也在申請基金銷售等業務牌照和資質,以期為經紀業務賦能。在人員結構上,2021年瑞信證券新增21名私人財富管理部員工、10名融資顧問部員工,員工數量整體提升58%。

外資控股券商的2021:券業大年虧損過半!

除了高盛高華和瑞信外,摩根士丹利證券近期也在申請設立另類子公司。野村高管則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申請投行牌照,逐步發展為全牌照證券公司。

外資前仆後繼,不斷加碼中國市場。雖然各家外資控股券商在國內業績尚有待提高,但其影響和實力已不容小覷。在牌照限制和股權問題均得以解決之際,後續外資控股券商的發力重點值得關注。

從業務方向來看,高盛高華、瑞信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此前均以投行業務作為主要戰略發力點,具有外資背景的券商在股權承銷業務上優勢較為顯著。憑藉海外資源和專業背景,外資券商往往可在境內外重大專案中開啟中國市場,提供IPO、再融資、併購重組等全鏈條服務。

相比之下,日系證券公司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的經驗更為豐富,聚焦高淨值人群,透過財富規劃的諮詢優勢攬入客戶。野村東方國際證券2021年在深圳和杭州分別設立了分公司,加上2020年設立的北京分公司和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在一線城市的“據點”基本完成。

在具體業務佈局上,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在經紀業務、財富管理、資管業務、研究業務全面鋪開,2021年落地大宗交易、市值託管等業務實踐,全年釋出研究報告700餘份,資產管理規模實現5。9億元,同比增長180%。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新登指出,與本土券商相比,國外一流投行大多是百年老字號,其專業化水準及業務創新能力非常強,尤其是它們熟悉國際市場,在跨國投資、跨國併購、全球資產配置、財富管理以及智慧投顧等方面,有著更豐富的操作經驗和實戰能力。為此,它們有能力吸引高淨值客戶,做大做強高附加值業務,並以其個性化的業務特色及服務模式來標榜其品牌價值。

當然,面對“狼來了”的聲音,國內券商也無需過多擔憂。北京某大型券商財富管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外資券商帶來的“鯰魚效應”對於國內券商提升自身競爭力、主動與國際市場接軌來說,的確是好事情,有助於國內證券行業的改革創新速度,在客戶服務、產品設計、業務創新等方面均大有助益。

編輯: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