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作者:由 筋斗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30

王莽如何被推翻的

提起王莽,大家的首要印象大都是篡漢、狡詐、虛偽等負面形象,這主要由於傳統撰寫史書的史官深受正統觀念影響,對於篡奪正統王朝政權的人及其建立的新朝,基本持否定態度。

進入近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儘量客觀、公正地去看待這些負面人物,

王莽完整的形象也逐漸被揭露。今日就讓我們透過王莽執政時進行的改制活動來探究一下吧。

王莽改制的背景

王莽所處的時代為西漢後期,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烈,處處潛伏著危機。比如歷代統治者都要調節的土地關係問題。

西漢後期,土地兼併現象愈發嚴重,逐漸崛起的地主豪強勢力使這一境況更加不可遏止

,他們為了鞏固、發展勢力,無限制地兼併自耕小農的土地,導致大量的自耕農失去土地,甚至妻離子散。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這就引發了西漢社會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流民問題。流民數量增多,流散於路,這就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

大量的勞動力脫離社會生產,不僅會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也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定。

比如民與民之間的摩擦加重,百姓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漸增,揭竿起義的現象必定會與日俱增,顯然這會對西漢政府的統治產生不利影響。

為此,西漢後期的統治者曾採取過一些措施。比如漢元帝曾數次下詔減免租賦,將皇室所屬的部分苑囿以及荒地分租給農民耕種;漢哀帝在位之初,曾提倡節儉,還採納師丹、孔光等人提出的“限田限奴婢議”,但因遭受強烈反對,不久便罷置。此外,這一時期的奴婢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的。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面對這些關乎統治危亡的社會問題,西漢統治者拿不出有效的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此時的西漢社會猶如病入膏肓的巨人,只能無奈地走向命運的終點。

而繼西漢之後的新立王朝是否能穩固長存,就看其是否能很好地解決土地兼併、流民問題和奴婢問題了。

這也是為何王莽一建立新朝,就著手改制的根本所在。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王莽個人是如何走向高位的。王莽出身權勢極大的王氏家族,與族中一些沉溺於聲色犬馬、奢侈享受的人不同,莽本人深受儒學的影響,並體現於日常言行中。據史書記載,王莽為人恭儉,勤於研學,學識廣博,在家盡心侍奉母親和寡嫂,認真教習去世兄長的遺子,令其學於博士門下。其本人又善於結交賢士,名聲遠揚在外。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荒淫的漢哀帝崩逝,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親政,王氏家族的權勢達到頂峰。王莽先前扳倒了強勢政敵淳于長,在經歷官場沉浮中,始終嚴於守己,光散賞賜於賢士,積攢了眾多支援莽的勢力。哀帝去世後,年僅八歲的漢平帝即位,

王莽在眾臣的推舉下被封為安漢公,居於“四輔”之首,一步步在朝政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攝取大權的王莽提拔支援他的勢力,打壓清除反對勢力,在朝中廣泛封賞劉姓宗室和功臣後代,在社會上積極救助災民,同時廣置學校等,王莽的系列舉措在社會上受到廣泛好評,得到大家的支援和擁戴。公元八年,王莽終於等來了成熟時機,廢漢帝,自立為帝,建立新朝,次年開始開展其規劃已久的改制活動。

王莽改制的內容

首先是推行王田奴婢政策。

針對社會上積攢已久的土地兼併和奴婢問題,王莽致力於從他信奉的古書中求得解決之策。

王莽認為造成土地兼併四起,致使“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的根本原因在於井田制的廢除。他認為井田制是最為完美和理想的土地制度。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根據《周禮》所載的井田制對當前田制進行改革。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王莽下令將全國的土地更名為“王田”,禁止私人買賣。每戶男丁在八口以下者,如果佔有田地超過一井(即九百畝),必須將多佔的土地分給宗族、鄰里或鄉黨;原來沒有土地的,現今應依制授田。此外還將奴婢改稱為“私屬”,不得買賣。王莽此舉是為了遏制土地兼併和自耕農向奴婢轉化的勢頭,

但顯然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符,無法貫徹實施是必然的結果。

其次,頒佈“五均、六筦”之策。該項政策是王莽在經濟方面推行的措施,很好地體現了其先進的城市工商業管理思想。所謂“五均”,就是在全國六大城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設立五均官。五均官的職責為調控市場物價,收取工商業稅,同時辦理相應的賒貸事務。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政府所辦理的賒貸業務規定貧民遇有喪葬、祭祀或欲從事工商業而缺少資金的,可向政府部門貸款。其中祭祀貸款的還款期限為十天,喪葬貸款為三個月,兩者均不收取利息,而從事工商業所借的貸款每年需要交納十分之一的利息。

此舉既減少了百姓受豪強、高利貸者的盤剝,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為經濟社會增添了活力。

“五均”加上政府經營的鹽、鐵、酒、鑄錢和收取山澤稅共稱為“六筦”。這一政策是在西漢加強國家對於經濟管制政策基礎上的深入發展,將當時能夠獲利的鹽、鐵、酒等行業都歸到國家的管制下,其既為了打擊豪強大族對於百姓消費必需品的壟斷,也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為王莽所建的新朝提供可以正常執行的基礎支撐。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再次,王莽還進行了幣制改革和統一度量衡活動。幣制改革充分體現了王莽的復古精神,從公元七年到公元十四年,王莽共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第一次鑄造了重十二銖的大錢,還仿古造了錯刀、契刀等錢幣;第二次改革廢除錯刀和五銖錢,另外發行寶貨共計二十八品;後兩次一如前兩次改革,既有舊幣的廢除又鑄有新幣。

頻繁更改貨幣,不合理的地方甚多,嚴重違背了經濟規律。

在統一度量衡方面,王莽的舉措是值得稱道的。公元九年,王莽命人制造標準的度量衡器頒行天下,這些新制的度量衡器較前代更為合理,

後世多沿行王莽時所定的度量衡制度,足見其適用性和先進

性。

後世發掘新朝的嘉量、卡尺等都充分證明了當時度量衡理論和科學理論的先進性。

王莽改制的結果

王莽原本是為了解決西漢以來遺留的痼疾,維護和鞏固新朝統治而進行的改制,

但他為了構建之際內心的大同世界,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逆當時的發展浪潮,

致使當時支援王莽政權的人都紛紛反過來討伐他。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殺,僅存15年的新朝至此終結,同時也宣告了王莽改制的失敗。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王莽改制推行的很多措施都存在弊端。比如推行“王田私屬制”,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土地兼併勢頭強勁的背景下,王莽毅然逆流倒施,恢復井田制,將土地歸為國有,禁止交換買賣,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許多豪強大族因換賣土地而受處罰,這就使他們從原先支援王莽轉而反對王莽政權。

失去豪強大族勢力支援的新朝,覆滅於農民起義的浪潮下是必然命運。

百姓受王莽改制的迫害也不輕。如推行“五均六筦”有利民之意,但在具體執行時,權力都握在富商大賈的手中,他們與當地政府相勾結,弄虛作假,反而使百姓遭受的剝削更重了;幣制改革使幣制變得極為混亂,不合理的貨幣轉換實際上加重了對百姓的經濟掠奪。

百姓無法生存下去,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綠林赤眉起義,王莽新朝最終被推翻

,改制失敗。

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

當然,王莽改制中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比如其超越同期人的城市工商業管理思想,製造出來標準的度量衡器物,曾讓今世的部分人懷疑莽為從現代穿越過去的人物,這雖不可信,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王莽改制中部分措施的先進性,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結語:

中國曆來有史官記錄時事的習慣,這也使我們能夠透過史料去窺得當時歷史發展境況的部分內容。但是由於史官撰文逃不開其自身所持史官的影響,我們無法保證他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百分百正確的,王莽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史書記載下的他似乎全是負面形象,但透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他為了實現心中那個理想社會而做的努力,同時也能看到他博通經文、勤儉自律等優點,因此我們要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人和事,不能隨意地以偏概全。

參考資料:

《漢書·王莽傳》

本文多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