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小小的宋國為何有底氣會盟諸侯,宋襄公遵守道義為何成了笑柄

作者:由 洋眼看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31

周武王為什麼只在位三年

上一講我們講了春秋五霸的最後兩位霸主,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說真的應該算是我說春秋五霸從開始到現在最簡單的一次,因為一期能說上兩位,而這兩位還處在同一個時間軸,同一個故事裡。但是春秋五霸的故事結束了?並沒有。總結一下前面我們講的春秋五霸,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種劃分方法實際上是在堅持我們中華文明不單在黃河流域發展,在長江流域也同樣精彩。但是還有很多老先生說的春秋五霸的劃分,沒有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在他們的口中除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之外,另兩位霸主分別是宋襄公和秦穆公。我們今天就來好好地說說這兩位霸主之一的宋襄公。

小小的宋國為何有底氣會盟諸侯,宋襄公遵守道義為何成了笑柄

這宋襄公,說到他咱們就不得不先說下這宋國的起源。想當初武王伐紂成功,為了表現周的宅心仁厚,同時也聽取了周公

“以殷治殷”的政策,在早期的分封中,武王就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殷地,以統治殷商舊民。當然,周儘管這樣對武庚,但是畢竟周對武庚來說也還是有殺父滅國的仇恨,武庚若是真的死心塌地的對待周倒也是不符合邏輯,為了防止武庚謀反,武王還在武庚的殷地周圍冊封了管叔、蔡叔和霍叔用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但是在我們講春秋五霸的背景的時候我們就說道,周武王僅僅在位三年就駕崩,繼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涉政引起了多路諸侯的不滿,而其中就包含管叔和蔡叔,武庚見值此動盪之時有些可乘之機,就聯合管叔蔡叔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關於“三監之亂”對於中國的歷史程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在這裡我們就不展開來說,反正這場叛亂最終被周公領兵平定,而且在此之後再無殷地的武庚。但是周並沒有因此而讓商族退出諸侯之列,周公在武庚之後,將紂王的叔叔微子啟封到宋地,而且被封為公爵,這裡為什麼要特意強調公爵呢?還不是為之後埋下個伏筆。宋雖說出身舊貴族,但是在宋國建立以後還是非常支援周王室的統治的,而周王室也是對宋禮遇有加。

小小的宋國為何有底氣會盟諸侯,宋襄公遵守道義為何成了笑柄

而宋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和實力也不是特別出眾的諸侯國實際上在很多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的關鍵性節點還均有參與且有所作為。因此宋雖不是大國,但是爵位夠高,影響力也不小,這也為之後宋襄公的行為埋下了伏筆。當宋的國君之位傳到第二十代的時候,宋襄公就以宋的國君身份登上了歷史舞臺。宋襄公繼位早期就給我們表現了些不一樣的姿態,首先繼位之前想要讓位於自己的庶兄夷目,留下了讓國之美的佳話。等到繼位後,任用夷目為相,兄弟倆齊心協力也算是把宋國經營的紅紅火火。適逢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宋襄公積極參加,而且在會盟大會上齊桓公還將自己的太子昭託付給宋襄公,這囑託就是他日如果齊國出現內亂,宋襄公要幫助太子昭穩定局勢,成功繼位。可能作為春秋霸主,齊桓公是真的有些先見之明,晚年的桓公已經不再有當年謀求稱霸時的雄心壯志,管仲過世後重用小人,氣走了鮑叔牙。而小人就是小人,自私自利沒有道德準則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待到齊桓公晚年無力再去控制齊國朝政時,當年對齊桓公無限諂媚的小人們不再關注齊桓公的安危而是為自己的將來做考慮,紛紛擁立各自支援的公子,謀求他日的前程。可憐春秋首霸,病重在床而無人問津,活活餓死被發現時已是蛆蟲滿身,其結局何其淒涼。

小小的宋國為何有底氣會盟諸侯,宋襄公遵守道義為何成了笑柄

而此時的齊太子昭並未被擁立為王,取而代之的是齊公子無虧。太子昭未能繼位,自知在齊國可就是危機四伏了,好在齊桓公之前和宋國有過約定,宋襄公便收留了太子昭。由於之前宋襄公與齊桓公有過約定,要幫助太子昭繼位,但是宋自知國力弱小無力與其抗衡,於是在周襄王十年,各路諸侯都收到了宋襄公的號令,請他們共同幫助太子昭回國繼位。原本看來是重信重義之舉,但是各國的反應讓我們實實在在的看到了什麼叫做位卑言輕,宋襄公雖為一國國君,但是宋的實力真不足以號令諸侯,說實在的此時如果宋看清這一事實,在之後停止自己不知深淺的行為,可能宋襄公留在這個世上的故事就是另外一個感覺了。好吧,宋雖然實力弱,但是畢竟在春秋各路諸侯中也不是最差的那個,宋的號令還是得到了

衛國

曹國

邾國

三國的追隨,而這善意之舉又無意中加速了之後的烏龍事件。宋襄公見有三國支援自己,便領著四國軍隊擁立太子昭回齊,而齊國的貴族們一是同情太子昭原為太子卻被無虧趕走,二是確實不知此時太子昭所帶來的斯國聯軍實力深淺,便殺掉了無虧和刁豎,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太子昭回國,太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齊孝公。宋國實力雖然不濟,但是卻幫助當時在春秋實力數一數二的齊國國君復位,一時間也算是有了些名氣。

此時的名氣對宋襄公來說確實是一個大大的激勵,激勵到讓宋襄公想了些原本他不應該考慮的問題。齊桓公過世之後,一時間各路諸侯缺少一個可以號令群雄的霸主,而幫助齊國國君復位的宋襄公就覺得自己的實力和威望和這個位置咋就那麼匹配呢?於是宋襄公也想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於盂地,但是小國就是小國,怎可能如齊桓公那樣一呼百應?為了防止自己的會盟含金量不夠,宋襄公總還是要邀請些大國國君參加,首先宋很有信心能參加的自然就是齊國國君齊孝公,畢竟他那國君之位就是宋襄公幫助恢復的;其次宋也很有信心能請到楚國的國君,畢竟在當時楚國一則被稱為蠻夷,二則楚雖地廣,但是其爵位才是一侯爵,與宋襄公的公爵可是實實在在差了一級呢,邀請你來那可是給你面子,你怎麼好意思不來呢?會盟如期而至,各路小諸侯自然及時到場,齊孝公和楚成王也確實給了宋襄公面子,看起來宋襄公稱霸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國力的差距註定了宋襄公的盂地之盟就是一個笑話。在盂地之盟開始之前,公子目夷就向宋襄公建議多多的在盂地安排些兵士,畢竟這次會盟中有是敵是友身份尚不明確的楚國參加,而楚國行事也與中原各國頗為不同,真要是楚國搞些事情,也不至於搞得局面太難看。但是此時的宋襄公哪裡聽得了這建議,他認為自己的會盟就是自己稱霸的開始,諸侯們既然願意來會盟那肯定是被自己的仁義之舉震懾,怎麼可能去做那背信棄義的不仁不義的舉動呢?

而自己如果要是在會盟之地安排兵士,那不也是對於前來會盟諸侯的侮辱?於是就以

“此次會盟大家都不帶軍隊是我們宋國提出來的,與楚人已經約好了,怎能不守信用呢?”為藉口,拒絕了在會盟地點周圍埋伏兵士的建議。可以說宋襄公最後一點兒挽回面子的機會也因為自己的顧及面子而錯過的穩穩妥妥。到了會盟那天,宋襄公感覺一切都按照他的劇本在發生,齊國因為其復位有功,並沒有向他發難,楚國雖是大國,地位低於我還能奈我何?可惜啊,齊國確實在這次會盟就像老老實實做一個嘉賓,畢竟欠人家一個人情應該還人家。而楚成王可不是慣孩子的人,既然宋國你這麼天真,我可就得教你好好做人。楚國在會盟地點周圍埋伏了大量的兵士,成功了擄走了還想做天下霸主的宋襄公,若不是魯國的相救,怕是宋襄公以後可能就要客死楚地了。宋襄公回國之後並沒有認真總結自己會盟諸侯卻成了笑話的教訓,而是抓緊討伐擁立楚成王為霸主的鄭國。楚國怎麼可能會拋棄自己的鐵粉,出兵援鄭。

而宋襄公害怕此次楚國表面援鄭實則攻宋,便從鄭國退兵以應對楚國的危機。宋楚兩軍在泓水處相遇,著名的泓水之戰,一觸即發。這場戰爭實際上還未開始就已結束,畢竟宋楚兩國拋開爵位不說實力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但是實際上宋也不是沒有機會取得勝利,話說在楚軍渡河的時候如果宋軍發起進攻,行動不便的楚軍必然會受到很大的損失,但是此時宋襄公又表現出自己的貴族氣質,堅決要與楚國進行一場勢均力敵的競爭,絕對不做任何先發制人的嘗試,戰機一瞬而逝,待到楚軍做好了準備,列陣攻擊,宋軍就只有被殺戮的份兒了。最終泓水之戰以楚的大勝而結束,宋襄公也因此一戰受傷逃回宋國,可謂是狼狽至極,羞愧難當,未到一年,老頭就上點兒火撒手人寰。就這樣,春秋之中最講究的諸侯為自己落下了帷幕。宋襄公的故事固然是個悲劇,畢竟人活在世,實力不濟不丟人,若是沒實力還不自知,就成了人間的笑話。但是宋襄公堅持原則,任何時候都不做不義之事,似乎在這個過於功利的社會也足夠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