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作者:由 愛格律吧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2-02

一張弓是什麼意思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從《左轉》的幾個小故事看先秦戰爭禮儀極其論理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春秋五霸裡,宋襄公是個最悲催的人物了:作戰失敗,受傷而亡,戰爭理念備受質疑。千百年來,不斷積澱,終於成為反面典型,成為恥笑物件,成為迂腐和愚蠢的代名詞。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為了爭霸而率領宋軍與楚軍在泓水

(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作戰。強大的楚軍剛開始

渡河

,大臣建議他利用地勢之便

攻擊渡河部隊,他不聽;對方軍隊渡河亂哄哄不成陣勢時,大臣又建議趁機進攻,他又不聽。待楚軍布好陣勢,準備就緒後,他這才命令進攻開打。兵力處於劣勢的宋軍,理所必然地遭遇失敗。宋襄公也在混亂中被射傷大腿,一年後因腿傷復發而亡。這件事在《左轉·僖公二十二年》有著詳細記載。

戰後,以公子目夷為代表的大臣和國人們紛紛責備宋襄公,他卻義正詞嚴地說出一套“四不”理論:君子作戰,應嚴格遵守“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等戰爭戒條。意思是:君子打仗,不反覆加害對方,不捉拿頭髮花白的老兵,不憑藉險阻地勢與敵人作戰,不進攻沒有列陣的軍隊。

今天看起來血腥殘暴的戰爭,在宋襄公眼裡竟然搞出那麼多的儀式感,優雅得不像去廝殺拼命而像參加一次香檳冷餐會,只差背景音樂烘托氣氛。

這種看似荒誕魔幻的行為,在先秦是一種普遍認可的戰爭禮儀,是貴族社會必須遵循的戰爭倫理。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維護先秦戰爭禮儀和論理的並不只宋襄公一個。此後117年,宋國又出現一個名叫華豹的勇士,也用年輕的生命向先輩宋襄公致敬。

公元前521年華向之亂時,宋國的公子城聯合晉軍回國平亂,在赭丘混戰時,呂邑長官華豹頂頭遇到公子城。他搶先射箭,但未射中。公子城剛要回射,不料華豹動作敏捷地又掏出箭拉滿了弓。公子城見狀大聲呵斥說:“不尊守射禮,卑鄙無恥”,華豹聞言慚愧地放下手中弓箭。公子城一箭射去,華豹當即喪命。

公子城的怒斥在當時是有正當理由的,華豹放棄再次射箭也是維護一種戰場禮儀。當時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敵我雙方對面單挑時,先射箭不中者必須讓對方還射。雙方輪射,以示公平,這種行為稱為“射禮”。其情況頗類歐洲紳士槍步決鬥,如果不遵守規則,即使像普希金那樣的決鬥高手,也難逃活命。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先秦的華豹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中華戰爭禮儀所體現出的武士精神。

除了宋襄公的“四不”戒律和華豹死守的“射禮”外,先秦各國還普遍遵守戰場上卑尊有序的“不越份”規定。即將士在戰鬥中遇到敵國國君,必須以國君之禮相待,即使其成為俘虜,也不例外,典型者如韓厥追及齊侯。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公元前589年晉齊鞌之戰中,晉國大將韓厥——後期力保趙氏孤兒的大臣,在自己的左右乘都被射死的危險情況下,仍然身先士卒,奮勇追擊齊侯。跟齊侯同乘一輛戰車上被蛇咬傷的大夫逢醜父眼看危險越來越近,趕緊與齊侯更換衣服。俘獲齊侯的韓厥誤把逢醜父當作齊侯,齊侯趁機逃脫。韓厥下車拉住假冒齊侯戰車上的韁繩,行了兩個對待國君的磕頭大禮,送上一杯酒和一塊玉璧說:“

臣下不才,臨時充數在軍隊擔任這個職務,所以不能不履行職責。一不小心俘獲了齊侯您,敬請諒解。

這哪是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廝殺,簡直是折衝樽俎的外交會面!雙方遵守卑尊等級,言行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低階職者即使獲勝也不能僭越無禮,更不能囂張跋扈,且必須使用外交辭令,舉止謙卑。

晉楚鄢陵之戰中,如果不加以說明的話,你可能根本分不清是戰場上勢不兩立的敵人,還是派對中溫情脈脈的朋友。這種令人感動的情景出現在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的鄢陵之戰中。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戰場上,晉國的大將郤至往返衝殺,其間三次遇到了楚共王。每次見到,郤至都取下頭盔,跳下戰車快速避讓一旁,以示對楚國國君的恭敬。楚共王很欣賞他的風度,就對大臣工尹襄說:“戰鬥雖然激烈,但我看到有位打著紅色皮綁腿的人,他真是一位君子。一見到我,就遵循禮節跳下車避讓,不知受傷了沒有?你代表我贈送給他一張弓吧。”

工尹襄找到郤至,表明來意。郤至脫下盔甲以示莊重,接收了送來的禮物,聽完傳達楚王的話,回答說:“外邦之臣郤至,奉晉國國君命令參加戰鬥,不敢不盡職盡責。現在我不能穿著甲冑,給您下拜行禮,

請允許我對使者您行合雙手下垂的‘肅禮’吧!”於是郤至對工尹襄行了三次肅禮然後離開重新參加戰鬥。

“不越份”讓這種戰爭增添了幾份儒雅和彬彬有禮的色彩!《國語》高度評價說:“郤至勇而知禮”。

晉楚邲之戰中,雙方廝殺,既有屍橫遍野,血流漂杵的恐怖情況,也有互相幫助春風駘蕩的溫馨畫面。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潰散,許多戰車陷入泥坑,無法前進。對待喪失戰鬥力的敵人,繼續殺害是可恥行為,真正的戰士絕不會這樣做。基於上述理念楚軍停下追殺的腳步,主動下車幫助晉軍車輛脫困。楚軍先

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可是戰馬仍盤旋不進;於是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這才衝出

陷坑。逃脫的

晉軍不忘回頭對楚人表達衷心感謝:“我們不像你們經常打敗仗,所以不如你們楚國人有逃跑的經驗。”今天看來似葆實貶的譏諷,當年的晉軍卻是發自肺腑之言,而楚軍竟也認為實事求是,坦然接受。先民們真是質樸簡單,單純信實啊!

先秦戰爭禮儀還有一些重要內容,比如“

不趁對方國家辦喪事發動戰爭,不借對方天災發動戰爭

”,“

交戰前派使節公佈宣戰的原因,約定戰鬥時間、地點

”,“

戰爭僅以一個戰場、一次交鋒、一天之內為限

”。還有一些小說中經常出現為人熟知的規則,比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擊鼓進攻,鳴金收兵”,高掛“免戰牌”對方即不可進攻而必須休戰等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為主體,幾百輛戰車而已,跟隨戰車後邊的平民戰士人數也並不多。戰爭的目的是“要你服”而非“奪你命”“滅你國”,因此,那個時期的戰爭更像一次大規模紳士間的決鬥。貴族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

總之,打仗也要遵守戰爭倫理。要贏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講究承諾,遵守信義,絕不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更不能以陰謀狡詐、奸猾陰損取勝。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

春秋以降禮崩樂壞,一些不為主流認可的戰爭觀念逐漸崛起,打破戰爭禮儀,因勢利導,以戰勝為目的的理念逐漸成為上風。真正把當時看來比較陰暗的想法系統化、理論化、公開化、合理化的,是一百多年後孫武寫出的《孫子兵法》,禮儀化的戰爭規則從此被顛覆。

此後,“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始計第一》)為人們信奉而津津樂道,偷襲、火攻、水淹、斷糧等戰術開始應運而生,孫武把以前人們藏在心底但不敢公之於眾的“唯目的論”擺上了檯面。內心的魔鬼釋放出來,戰爭開始無所顧忌,手段方法無所不用其極。發展到後世更總結出了三十六計,像什麼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瞞天過海、借屍還魂等計謀冠冕堂皇應運而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理念為人們廣泛接受。這時的戰爭不僅讓你服,還要奪你命,滅你國,至於掠奪土地、人口、資源、財物等更是戰爭的直接目標,戰爭淪為血腥的屠宰場。

啟蒙運動提升了“人”的地位,科技的發達,武器的先進又使得生命更加脆弱。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的戰爭倫理逐漸趨同:在認可戰爭殘酷性的同時,也儘量規範參戰方的行為,以減少對參戰人員和平民的個體傷害。比如不使用核彈、毒氣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

2017年11月聯合國在日內瓦召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締約國會議,研究“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智慧殺人機器)的對策。相信人類的共同努力,可以把血腥野蠻的無序戰爭再次加以規範約束。

重新認識宋襄公的迂腐和愚蠢,也許具有值得尊重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