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辟雍和泮宮為什麼要環水廣南文廟,明朝的文廟是怎麼建成的,看這裡

作者:由 此時文山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7-25

辟雍和泮宮為什麼要環水

廣南文廟是雲南省第二大文廟,規模僅次於建水文廟。

《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在古代學府建制中,辟雍四面環水,中間是天子講授的大學堂“明倫堂”。而泮宮則是諸侯級別的學府建制,呈半圓形。廣南縣現存的文廟就屬於泮宮建制的文廟學府,可以說在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地方,有這樣的建制文廟,可見古代廣南官方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

欞星門位於泮池和大成殿中間,又稱欞星門石牌坊,青石結構,四柱四墩三開間,寬9。75米,通高6米。經彌座墩上前後各有臥伏翹首的石獅。牌坊雙面應用。正中都刻有“欞星門”三個字,字旁記有建造年代。正面(對大門)坊楣上刻有楷書“魚一天躍飛。”後面(對大成殿)坊楣上刻有“龍騰、虎躍”,字跡秀麗遒勁,整坊結構嚴謹,雕刻精良。在古代,這樣的石牌坊已屬大型建築,完全靠人手工製作,為使工程牢固,千年不倒塌,在石工操作時就嚴密設計,不讓其縫隙過大,立坊時,公母榫間的縫隙用錫澆鑄合縫,石件間的縫隙則用鍋鐵填補。由此,牌坊至今穩如泰山。新中國成立前,在坊前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直匾。

欞星門前口泮池為半圓形,周圍以青石條砌築,中間雙孔圓拱橋,池周圍有石雕護欄,欄板上有浮雕二十四孝等人物圖案。而在欞星門的石基(高約1。6米)牆壁上,也有數十組浮雕圖案,其中有記述古代廣南耕作歷史的象耕圖、農作圖,也有啟迪學子奮發向上的鑿壁借光、聚螢照讀等圖案。

傳說,欞星即靈星,因孔子的儒學被奉為國學,人們認為,靈星就是天上的文曲星,可以保佑學子登科及第,所以靈星和大成殿中的孔子塑像都是學子和家長頂禮膜拜的物件。事實上,廣南府建立孔廟、欞星門和文筆塔在一條線上,此後確實出了很多文人墨客,清代文學家、書法家方玉潤等人和清代廣南府的21名進士都是建廟、坊之後出來的。

欞星門後面是大成殿,與欞星門同時建成,三開間,通面寬19。73米,進深15。5米,高9米,系單簷歇山頂,26柱抬梁式木構架,用材粗大。臺基高1。96米。前簷枋雕“雙龍搶寶”“雙鳳朝陽”,昂、翹、耍頭及裝飾穿枋皆雕龍、鳳、象、花卉等圖形,造型生動。大門依次安裝精雕花格扇門。整體結構建築嚴謹,古樸典雅。1982年再修,1999年重修,殿前置長方形月臺。通面寬14。33米,進深11米,高0。94米,左右側和前沿裝置石雕護欄,欄板刻有浮雕人物,鳥獸等圖案,月臺上兩邊植桂花樹各一棵,蒼翠挺拔,給大殿增添了雅趣。殿內神龕上供奉孔子全身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