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大清相國陳廷敬的取名之道

作者:由 鄉村凡夫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1-15

陳壯履的妻子是誰

大清相國陳廷敬的取名之道

陳廷敬故居皇城相府

《易經》在大眾的印象中晦澀難懂,但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博大精深,經久不衰,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它用六十四個卦象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受到了《易經》的影響,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感嘆,原來它不是講算命的,而是講天命的,這時候的孔子五十歲,所以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

作為皇城相府靈魂人物的陳廷敬,對《易經》頗有研究,在擔任經筵講官時,也曾為康熙講解《易經》,他引經據典,結合當時實際,力求讓康熙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運用《易經》來治國理政、富民安邦。不僅如此,他還把《易經》的卦象融入到三個兒子的名字當中,希望兒子們能走好人生道路,成就一番事業。

陳廷敬為長子取名陳謙吉。“謙吉”二字出自《易經》謙卦·九三爻:勞謙君子,有終,吉。

謙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的卦,三爻是這一卦唯一的陽爻,是全卦的卦主。《繫辭》對這一爻的解釋是:辛勞而不誇耀,有功而不自滿,敦厚達到極致。這是指有功勞還能對人謙卑的人物,會有好結果,它反映了青年小夥以謙卦的精神到廣闊天地中建功立業的過程,最終獲得成功。

作為長子,陳謙吉自然被寄予厚望,雖然他並未獲得太高的功名,只官至江南淮安府邳睢靈壁河務同知,但他辦事卻務實認真,為老百姓解除水患,辦了很多實事,頗受百姓稱道。辭官歸鄉後遷居今潤城鎮屯城村,修建沁園,頤養天年。

陳廷敬的二兒子取名陳豫朋,“豫朋”二字出自《易經》豫卦·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陳豫朋生於1672年,即康熙十一年,此時,陳廷敬剛擔任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使他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九四是豫卦的卦主,是全卦唯一的一個陽爻,代表德能兼備的君子,全卦圍繞九四建立諸侯基業和行軍作戰而展開,提示人們從中應當把握什麼原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四爻能成為豫卦的中堅力量,核心是“勿疑”二字,這裡的“疑”有三層含義:既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懷疑別人,同時要做到不被人懷疑,這樣就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所以說“朋盍簪”朋友就像簪子把頭髮聚攏一樣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叫“大有得”。對上要忠誠,對下要真誠,同時,它也告誡人們在得意之際,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陳豫朋是陳氏家族第五位進士、第三位翰林,在川陝關隴間做地方官達十四年之久,頗有政績。史書記載他“清介自守,不名一錢。”清介自守,是說他能保持清正耿直的操守。不名一錢,是說沒有一文錢,形容極其貧困。陳豫朋為官清廉,名聲非常大,朝野到處傳頌。他回京之日,其父陳廷敬高興地寫詩勉勵道:“敝裘羸馬霜天路,賴汝清名到處傳。”這兩句詩意思是說,陳豫朋穿著破舊的衣服,騎著瘦弱的馬,行走在霜天的道路上,這是一個清貧官員的形象,但是他清正的美名卻傳遍了天下。

陳豫朋八歲能詩,陳廷敬為了教他作詩,專門寫了一本《杜律詩話》,為他講解杜詩。當時山西著名的學問家範鎬鼎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曾經到京師,與京華諸文人集會之時,陳豫朋年方十一歲,便能寫詩。範鎬鼎後來在編《晉詩二集》時說:“先生詩才天授,不獨家學有自也。”

康熙三十三年,陳廷敬在家為父親守孝,期滿之後赴京,於高平趙店旅館的牆壁上見到陳豫朋的題詩,次韻和詩云:

雲樹東來客夢西,草堂深掩綠蘿迷。

三年才盡銷魂路,羨汝詩多到處題。

——陳廷敬《趙店見豫朋題壁詩用韻》

意思是說:我在太行山上繞著雲彩草樹向東走來,但旅途的夢境仍然是西邊家鄉的情景:守孝的草堂被綠色的藤蔓深掩著令人沉迷。三年的痛苦悲哀把我的才氣消磨殆盡,真羨慕你才華洋溢到處題詩。可見陳豫朋作詩之勤,令其父也歎羨不如。

康熙三十五年(1696)漠北噶爾丹叛亂,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掃蕩漠北,得勝而還。當時陳豫朋考中翰林不久,正是少年才俊,先後寫了五言排律四十韻、律詩十六章歌頌康熙帝親征勝利,在京城引起了轟動,大文學家姜宸英記載說:

都下傳誦,為之紙貴

——姜宸英《陳濂村詩鈔序》

陳豫朋詩宗法謝靈運、謝朓和杜甫,得其神髓。姜宸英評其詩曰:

典贍有風,則妣美燕許;詩格整麗,敘事詳賅,大曆才子之遺調也。

——姜宸英《陳濂村詩鈔序》

姜宸英將他的詩比作燕許大手,又兼具唐代宗大曆年間十位齊名詩人的遺韻。

陳廷敬的三子取名為陳壯履,“壯履”二字出自《易經》

大壯卦·象辭: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象辭》說:《大壯卦》的卦象是乾(天)下震(雷)上,為震雷響徹天上之表象,象徵著十分強盛。君子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實力強大的時候,越要堅守正道,適可而止,不要越出準則和規律去做非分之事,不做不符合禮儀的事情。真正的壯大,不在於勝過他人,而在於剋制自己,要學會收斂鋒芒,養成大格局。

陳壯履,生於1680年,即康熙十九年,年僅17歲便高中進士,是陳氏家族的第六位進士、第四位翰林,很受康熙皇帝的賞識,很快就升為日講起居注官,負責侍從皇帝、記載皇帝的言行,後又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內廷供奉,成為康熙身邊的近侍之臣。明代形成的規矩,只有翰林才能夠做大學士,俗稱預備宰相,清代雖然不是翰林也有做大學士的,但大學士大部分還是翰林出身。陳壯履不僅進了翰林院,而且已經成為康熙皇帝身邊的近臣,可以說是很有希望的宰相根苗。而且他學問好,文名滿天下,人稱潛齋學士。史書說陳壯履:“力承家學,素擅鴻詞”,意思是說陳壯履能夠繼承家學,並擅長於寫詩作文。史書又說他:“以文章著名翰苑”,意思是說陳壯履的詩文在翰林院和文壇上是非常著名的。他著有《潛齋詩集》《慕園詩草》《南垞集》《讀〈書〉疏》,也有很多追隨者,號稱揚州八怪的文學家金農就是陳壯履的忠實追隨者之一。

但是陳壯履年輕浮躁,宦途中栽了個大跟斗。在古代封建社會里,皇帝定期要祭拜五嶽,但是山高路遠,皇帝不能親自去,就要大臣代替皇帝去祭拜。康熙四十九年(1710),陳壯履奉命到南嶽衡山去祭祀,這是欽差大臣,代天行事。就在這一次祭祀南嶽衡山的途中,他犯了錯誤,被湖廣總督郭世隆彈劾。什麼錯誤呢?史書上記了九個字:“紆道嘉魚縣,騷擾地方。嘉魚縣不在去南嶽的正路上,“紆道”,就是繞道,他是繞道到了嘉魚縣。繞道的原因,我們不得知,怎樣騷擾地方,史書也沒有記載清楚。陳廷敬當時在宰相任上,聽到此事,立即具折請求處分。康熙皇帝從熱河回京,陳廷敬從京城到密雲接駕,康熙帝見到陳廷敬,和顏悅色,溫語垂問。但陳壯履被人參劾,法紀難容,當然不能在康熙皇帝身邊行走了,康熙皇帝批了這樣幾句話:“身為翰林,奉差在外,濫行生事,學問也甚不及。革去侍讀學士,停止內廷供奉,仍為編修。”陳壯履的仕途就這樣戛然而止,又降為翰林院編修了。古代官場兇險,就算謹慎行事,都未必能善終,經歷人生挫折的陳壯履,並沒有放棄自己,他跟隨父親陳廷敬投入到《康熙字典》的編撰中,也算是將功補過,為祖國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易經》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經典著作,它教導人們要遵守自然規律,尋求陰陽平衡,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最終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和諧統一。陳廷敬深入研究《易經》蘊含的人生哲理,充分把握《易經》的精神實質,他給兒子取名用的三個卦象,皆蘊含著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教導兒子怎樣為人處世。他自己也深受《易經》影響,初入官場,保持謙遜,虛心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站穩腳跟,積極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為民謀利,即使事業有成,仍能低調做人,謹慎做事;功成名就,不驕傲自滿,適可而止,堅守初心,得以善始善終。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點,我們需要堅定文化自信,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更好的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