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作者:由 歌不盡亂世烽火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5-16

秦始皇斷子絕孫了嗎

中國的奴隸社會之中存在著一種殉葬制度。指的就是強者征服弱者,強國征服弱國之後,俘獲的奴隸為主人陪葬。這是從原始社會時期就流傳下來的一種殘忍而充滿野蠻性質的制度。他在中國最流行的朝代是殷商時期,後面經過秦漢皇帝廢除但仍然有所保留。

三代貴族的殉葬習慣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這裡之所以說三代貴族,而不說商朝貴族,是因為這個殉葬習慣在夏商周三代都十分盛行,以商朝為主。

經過中國許多考古證據和文物出土,發現許多三套貴族的墓葬之中都有人殉。少一點的有幾個,幾十多達數百上千。根據清末以後出土的甲骨文上面的文字破譯工作顯示商代貴族用人殉主要是為了往生世界。

奴隸制社會的黑暗不是我們今天可以想象,我們將它稱為人間地獄也不為過。那個時代的奴隸就和牛馬牲畜一樣,任憑主人買賣,驅使,贈送。而商朝時期的殉葬制度主要分為生殉和死殉。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在河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大墓之中我們就能看到:在貴族墓地中央,埋葬著一名拿著武器的奴隸和一條犬。在棺槨的四方分別埋葬著八名奴隸。最讓人驚奇的是棺槨的正上方封土還埋葬著一名奴隸。從這棺槨封土上方的奴隸衣著以及文物出圖來看,他明顯是儀仗隊的成員。所以我們判斷奴隸之間也有等級劃分。

人殉和人祭是兩種不同的殉葬制度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在秦朝以前,我們會發現殉葬制度基本上是以動物殉和人殉為主。貴族之間大部分都是使用奴隸人殉。只有下層的平民才會使用動物殉。而人殉制度隨之衍生而來的還有人祭制度。

先秦時期的奴隸主在祭祀祖先神明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獻上豬牛羊三牲,然後會根據自己的財產富有程度貢獻奴隸給祖先。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祖先榮光和創業的緬懷之情。光是夏商周三代,因為這種奴隸祭祀神明和陪葬所犧牲掉的人命就不知道多少萬條。

春秋戰國時期廢除人殉的原因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自從儒家先祖孔子說了一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之後。似乎人殉制度就開始勢微。這本來只是孔子的一句牢騷話。是他表達對殉葬制度的不滿。那個時候的殉葬制度其實比起夏商周時期已經好了很多。因為許多諸侯貴族之間的下葬都是使用木俑,陶俑或者石俑。可是孔子卻依舊認為這種以人為象徵符號的陪葬是對人的不尊重。也正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改變這種現狀才說出了使用人俑陪葬的人斷子絕孫的牢騷話。

根據春秋早期的陪葬制度考古發掘出現那裡面使用的奴隸已經開始趨向個位數。但在史書之中記載大國霸主,如齊桓公,秦穆公,宋文公,楚靈公。這些人依舊喜歡使用人殉。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秦穆公死後要求自己國內的著名大臣陪葬使得秦國霸權全面衰落。到後面秦獻公的時期開始以法律形式明文廢除了陪葬制度。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春秋時期陪葬制度式微的原因主要是與諸子百家的興起有關。像儒家思想之中仁愛的廣泛傳播。像墨家之中提倡的人人平等。儒家學者到處宣揚死後一了百了,生前應該仁愛廣博。他們遊走於諸侯列國之間,勸導他們廢除人殉。以免引起社會動盪和國家人口數量減少。

向秦國時期宣太后與他的男寵魏醜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秦宣太后掌握朝廷大權的時候十分寵愛魏醜夫。在宣太后老年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她曾經發話說:等我死了之後,一定要讓魏醜夫陪我一起。這句話被魏醜夫知道之後,嚇得尿褲子每天都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他只有請當時的名士庸丙為他求情。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庸丙見到秦宣太后就說:您身上是有天命的人,應該知道死後萬事皆空。為什麼一定要讓魏醜夫陪你一起去死呢?如果真像一些陰謀家說的那樣,死後世界和活著的世界是一模一樣的。難道您就不怕秦國的先王對您帶著魏醜夫去幽冥世界快活而感到憤怒嗎?這裡面的後果還請希望太后你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宣太后聽完之後覺得他說的十分有道理,就放了自己的面首魏醜夫一條活路。

秦始皇時代的兵馬俑沒有頭盔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有時候歷史就是那麼搞笑。被後人稱為暴君的秦始皇,反而是將殉葬制度改革的最為徹底的皇帝。從夏商周奴隸制社會一直沿襲到秦朝數千年的人殉制度正是在秦始皇手上完成轉型。從今天想去西安臨潼兵馬俑的出土我們會發現秦始皇陵墓之中大部分都是以這種土俑陪葬為主。我們會發現2000多年的風霜沒有將他們變得腐朽,反而成為了中國人的不朽。但也有一個比較特別的點就是秦始皇陵墓之中的兵馬俑陪葬坑裡面都沒有帶頭盔。

今天我們稱之為冷兵器時代的頭盔,在秦漢時期叫做甲冑。漢朝以後叫做兜鍪。冷兵器時代的頭盔作用十分廣泛。在兩軍交戰的時候扣在頭上就成為了保命的武器。在行軍過程之中拿下來洗一洗,加點米或者是小麥就可以成為做飯的炊具。在穿過河流的時候也可以成為盛水的水具。他們不僅功能多樣,形態也多樣。按照士兵的等級不同分為虎頭頭盔,龍頭頭盔,甚至還有鳳凰,大鵬頭盔。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中國最早出土的頭盔應該是在商代時期的花鳥雕紋青銅頭盔。但那個時候的頭盔因為青銅製造昂貴,所以一般都是貴族裝備。到西周時期才開始大量裝備到普通士兵頭上。到秦朝時期乾脆不帶頭盔,而是直接上陣殺敵。那為什麼青銅技術達到巔峰的秦朝,甚至出現了鐵器的他們卻反而拋棄了多功能用途頭盔呢?

秦始皇時代,士兵之所以不帶頭盔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頭盔限制了他們戰鬥水準的發揮。秦軍之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兵,就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悍不畏死,勇往無前。兩軍交戰的時候先開始的是一陣箭雨對射。那個時候的頭盔沒有辦法保護脖子以下的部分。很多秦軍甚至認為沒有多大用處,只會增加負重,影響自己殺敵和奔跑的速度。所以在今天的兵馬俑之中我們看到的秦軍兵馬俑大部分都是盤著一個向左或向右的髮髻為主。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不戴頭盔影響殺敵和行軍速度,是因為秦軍心中有信仰。而這個信仰正是來自於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軍功爵制度。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人人都可以透過殺敵立功走向上層社會。在秦軍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自己最快脫貧致富走向富裕的通行證。

在兵馬俑之中的清軍基本上都是以不戴頭盔為主,但大部分的秦軍還是穿了盔甲。還有一部分行軍,甚至連盔甲頭盔都乾脆不穿。這一類秦軍根據考古資料分析,就是秦國銳士之中的敢死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背後,隱藏著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這些人都是從百人千人之中挑選出來的勇士。他們是整個大軍之中的尖刀。人人都是無懼生死。這些秦軍死士在戰場上赤膊上陣,一旦奔跑起來就像人頭收割機一樣。親眼見證過這一面的儒家第3代祖師荀子曾這樣描寫: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銳士,秦之瑞士當無敵於天下。荀子本是楚國人,以一個客觀角度就直接論證了大秦銳士的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