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作者:由 宮廷檔案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5-23

壽成殿皇后閣什麼意思

清代后妃制度,是入關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在後金努爾哈赤時代,尚無明確的后妃建制。入關初期,基本沿用皇太極時期所設立的後、妃兩級制。至康熙朝,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六宮,佐助皇后治理內廷;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沒有固定的數額,隨貴妃等分居十二宮。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大清會典》記載:皇后金寶,寶文為“皇后之寶”,清、漢玉箸篆,交龍紐,平臺,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兩。寶盈高七寸八分,方八寸。遇皇帝冊立皇后、冊封妃嬪時,照例應頒鑄寶印。寶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質。皇貴妃金寶,寶文為“貴妃之寶”,清、漢玉箸篆,蹲龍紐,平臺,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用六成金四百兩。寶盝用金制,寶色池則用銀製。妃金印,清、漢玉箸篆,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寸,用五成金三百兩。印匣與印色池與貴妃相同。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冊封儀式屬清宮嘉禮之一,后妃的冊寶只是身份的象徵,僅在冊封時一用。如果是在皇帝大婚時冊立皇后,則一般先在太和殿中陳設皇后的冊、寶,屆時皇帝親自到太和殿閱視冊、寶後, 將冊、寶授給大學士、禮部尚書擔任的正、副使,冊寶被放人龍亭內,隨著皇后的儀駕送到皇后家中。與此同時,皇后家內正堂上也陳設好冊寶案,冊寶送到後,由內監接人放在冊寶案上,皇后穿禮服出迎。行冊立禮時,奏丹陛大樂,皇后至拜位跪叩,女官宣讀冊文、寶文後,將冊、寶授給皇后,皇后跪接謝恩。使臣回宮覆命。等行奉迎禮時,皇后冊寶則隨同皇后本人一起由天安門正門入宮。

如果皇帝即位前已成婚或皇后亡故,由貴妃晉封為皇后,也要行冊立禮。由於所冊皇后已在宮中,因此冊寶僅由太和殿運送至景運門,再由內監送入皇后宮中,不用走皇后孃家的程式。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皇貴妃、貴妃冊封儀式也大致相同。以皇貴妃為例:冊封日,置節、冊、寶於太和殿內。大學士奉節由殿中門出授正使,副使隨從。禮官奉冊、寶置於彩亭內,正使持節,副使執冊,寶亭隨出協和門,至景運門授節於內監,內監執節,內鑾儀校抬彩亭至皇貴妃宮,皇貴妃禮服迎於宮門內道右,隨行。陳節、冊、寶於案,皇貴妃於拜位向北跪,女官跪,宣讀冊文、寶文,皇貴妃恭受冊、寶,行六肅三跪三拜禮,送節於宮門內道右。內監執節至景運門授正使,副使從,至後左門覆命。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在清代,每逢國家大慶,如皇帝大婚、親政、冊立皇后、武功告成、皇太后壽辰大慶時,通常要為太后、太皇太后們上徽號,並頒制冊寶。清代徽號冊寶,有金、玉兩種,最初以金為多, 道光以後專以玉為之。乾隆三十四年(1769)檢查體仁閣遵藏曆代法物時,見康熙年間歷次加封太皇太后冊、寶俱存,乾隆認為上尊號徽號冊寶用金,不辨等威,“下逮親藩封爵,冊寶亦得範金,是嘉玉較良金尤為寶貴”。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將五份純潔玉料補充編入“喜字號”,交內務府廣儲司存貯。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皇太后六旬大壽時所用玉冊、寶,仍是從乾隆四十九年奉旨所留“喜字號”玉料中選取的。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此外,與皇帝一樣,后妃死後還要配享諡寶。清朝皇后的諡號,多以“孝”字開頭,兩字一組,最後再系以皇帝的廟諡,其初上諡號一般為十二字,新皇帝即位不斷加字。關於帝后的諡號最終字數,有嚴格規定。嘉慶時規定:列帝尊諡不超過二十四字,列後尊諡不超過十六字。帝后的溢寶,一般與列帝諡寶一樣,存放在北京太廟中,乾隆年間開始另外製作一份備份諡寶,安放在盛京(今瀋陽)太廟中。當新皇帝登基後,為前代列帝列後加諡,因諡號文字增加需要改鐫諡寶, 則由京師派官員和工匠用盛京所藏舊諡寶改鐫。

清代后妃制度以及冊封禮儀

需要說明的是,皇后的徽號寶、諡寶,不能用於當世公文。即使是后妃的印寶,也不能用, 因為清朝忌諱後宮干政。因此,一些以太后、皇后名義下達的懿旨,如慈安用過的“御賞”、慈禧挾用的“同道堂”印,皆為咸豐皇帝的私印。另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清宮硃諭檔案中, 存有一件八國聯軍入京後,慈禧西逃前下命太監準備出逃物品的硃筆懿旨,該旨上也沒有蓋慈禧的太后之寶,而是用了一方“鳳沼恩波”的私印。據記載,慈禧在西安避難一年中,宮中支一錢一米,都以所佩的“鳳沼恩波”私人玉印為信,從不以太后之寶行公文,可見清代帝后宮印設防之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