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作者:由 非常名商國演義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20

善與人同並謙虛待人的先古聖賢是誰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道德經12章——寡人好色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又是一篇好懂難解的章節。解得不好就會解成心靈雞湯。

這兩章老子開始討論一個困擾人類的關鍵問題——慾望。

慾望是宇宙奧義與踐行思想之間的樞紐。如能勘破慾望,上可以通達無慾觀其妙的境界,悟通宇宙奧義;下可以踐行以成聖人之道。

很多朋友學習《道德經》越學越糾結的原因,也在於這兩章的內容解讀有偏差。

上兩章老子講了無慾心法與用法,又講了無用與有利的關係。

這一章老子從五個例子入手,直擊人類的慾望本質。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

眼睛居於感覺器官的首位,眼睛所見就是五色。眼睛與心靈是相通的,心靈的波動由眼睛控制,而眼睛又被五色控制。

“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令人失去心智。《韓非子·十過》中有一段故事:衛靈公要前往晉國會見晉平公,經過濮水附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問左右有無人聽過,眾人皆說沒有,衛靈公便請樂師師涓將它譜下來。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款待他,酒酣耳熱之際,衛靈公便要師涓演奏那新譜下來的美樂助興。師涓演奏到一半,晉國樂師師曠趕忙阻止說:「這是古代樂師師延為紂王所作的樂曲,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是亡國之音啊!武王伐紂時,師延逃到濮水邊投河自盡,所以這樂曲一定是在濮水邊聽到的。聽到這樂曲,國家一定會衰落,不能彈完啊!」

但晉平公相當喜好音樂,要求師涓一定要彈完。聽完後又要求聽更美妙的清徵樂,師曠說:「不行!清徵樂是給道德極高的君主聽的,陛下您的德行還不夠。」愛好聽音樂的晉平公執意要聽,師曠只好演奏給他聽。在奏樂過程中,有許多隻黑鶴聞聲飛來,與樂齊鳴、共舞,聽得晉平公龍心大悅,又問師曠是否還有更高亢的音樂?師曠說還有清角樂,平公又要求要聽,師曠說:「不行!這是黃帝與鬼神在泰山相會而作成的音樂,今陛下您德行不夠高,不可以聽,聽了恐怕會有災禍。」平公仍然執意要聽,師曠只好遵命。沒想到才開始彈奏,便烏雲四起,接著颳起狂風暴雨,把帳幕擺設全都吹倒,連屋瓦都不停地掉落。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嚇得躲進房內。自此之後,晉國連續大旱三年,平公則因受到驚嚇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國事。

韓非用這個例子,告誡為人君主不能過分沉溺於享受音樂。這就是靡靡之音的典故。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靡靡之音

“五味令人口爽”

人的味覺本來很靈敏,能夠品嚐無味之味。現在口耽於五味,味覺徹底敗壞了。只有重口味的川菜與湘菜才能滿足現代人的口舌之慾。那原本的菜香卻被人忽略了!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馳騁狩獵使人心放蕩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令人產生慾望,使人品行受傷。

這段不難理解,講的就是人的慾望。人有慾望,表現為喜歡追求、貪戀於各種物質和感官的享受,比如觀五色、聽五音、食五味、縱馬畋獵、佔有各種珍寶等等。而這些無度的慾望追求,必使人“近欲而遠道”,變得“目盲、耳聾、口爽、心發狂、行妨”。

佛家講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老子講“眼耳口心身”,十分相近。慾望令智者頭疼,但消除慾望又無從下手,也沒有效果。

那麼如何管理慾望呢?

慾望的源頭是五官六根,難道需要斷掉六根才能控制慾望嗎?

佛家採取的是戒的方式,講求六根清淨,這是有為法。是適合大眾的修行方式。

而老子沒有普渡的使命,道家是師父選徒弟的。道家管理慾望是有獨家法門的,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這套法門,但對於根器足夠的人,這套法門比戒的方式自然得多。

《孟子·告子》中說:“食色,性也。”既然是性,就暗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法徹底戰勝。既然無法徹底戰勝,不如順勢而為。這就是道家管理慾望的基本法則。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食色性也

怎麼做呢?

老子在上一段表述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我們以第一句為例。

五色令人目盲

我們的慾望是自己產生的,還是因外物產生的?當然是自己。而老子卻說“五色令人目盲”,似乎是說慾望產生是五色造成的,難道老子在甩鍋?

其實,“令人”這個用詞大有深意!人本身是主宰外境的,一旦五色控制了人,人的眼睛就盲了!反過來,只要人心不迷,就可以人心駕馭五色!

上一章,我們討論有利與無用的關係時,引用了莊子“曲木不伐,鳴鵝不殺”的寓言,揭示了一個原理。成材與不成材的中庸不是兩者之間,而是我成為自己的主宰!只要你放棄了對自己的主宰,五色就來主宰你,令你目盲,進入慾望控制的自動化反應世界!

《孟子見梁惠王》文道:(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齊宣王說,他自己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好女色。孟子回答說,愛好女色並非什麼過錯,以往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甫就很好色,十分寵愛其後妃。但他非常勤政,那個時候,男女都能適時婚配,內無大齡未嫁的怨女,外無大齡未婚的曠夫,老百姓都能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你齊宣王在自己好色的同時,只要能夠認真考慮並滿足老百姓的色慾需要,又有誰會指責你呢?

這就是人心駕馭五色,而不是五色令人目盲。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六祖壇經》中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你心迷時,法華經義舞動著你的心。你心悟時,是你的心舞動著法華經義。

一句話道盡迷信與正信的區別。法華經義微妙無比,即使如此,依然是你的心舞動法華,不是法華舞動你的心。法華舞動你的心,你的心是死的。你的心舞動法華經義,你的心是活的。

當世人知道心能舞動一切,那五色又能奈我何?心迷五色轉,這時五色就會令人目盲;心悟轉五色,這時才能做到:“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慾望管理的要訣就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

在此我們引申一個問題:如何學習《道德經》?是你主宰《道德經》,還是讓《道德經》主宰你?大部分人學習《道德經》,都是以《道德經》舞動我們的心,這就是迷信。只有以自己的心舞動《道德經》才得正信!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句話90%的人未領會真義。

先來看,什麼為彼?什麼為此?

大部分人的理解是有欲為彼,無慾為此!那這句話就被人解讀為:要去除慾望,保持無慾。能做到嗎?食色性也,所以大部分人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只有不斷提醒自己“去彼取此”。累嗎?越學越累!累的結果能做到嗎?還是做不到。就生出糾結!此時,《道德經》就無法踐行!

老子第一章就講過:道可道,道是可以踐行的。也講過:有欲與無慾是兩種認識宇宙的方法,老子從來沒有將有欲與無慾對立起來,這裡講去彼取此,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裡的去彼取此,根本不是有欲與無慾。而是目與腹。

目與腹是指什麼呢?

我們建立了一個《道德經》群,在討論慾望問題時,有一學友發言:“我是妥妥地被慾望主宰了,就從減肥這件事兒上就能看出來。想瘦還不想動,也不想控制飲食。”

於是我問:“如果你開始減肥,運動並且控制飲食,是否也是被減肥的慾望主宰呢?”

她想了想回答:“好像也是喲!”我繼而追問:“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五色之目欲,與飽腹之食慾,不都是慾望嗎?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要去彼取此呢?這就是管理慾望的精華所在!

肚子就是吃飽的時候,你就知道飽了。“眼睛”卻沒有滿足的時候。它不斷地獵奇,不斷地看,眼睛是我們慾望的視窗。

同樣是吃飯,為“腹”的吃法是細嚼慢嚥,感受食物到達胃部的飽腹感,一旦飽了,就適可而止。為“目”的吃法,就是看著每道愛吃的菜,都會被它誘惑和吸引,明明已經很飽了,還在不停地往嘴裡塞。老人常說“眼大肚子小”,看著那些美味的食物,非常的眼饞,什麼食物都想吃到肚子裡,無奈肚子承受不了。人的慾望是沒有限制的,人的需求卻是有限的。

管理慾望的要點就是回到慾望的本質,承認與接受慾望,並適可而止!

我承認並接受我的食慾(為腹),我承認並接受我的色慾(寡人好色),食色性也,適可而止(不為目);吃多了腹受不了,色多了腎受不了!

為腹是慾望為我所用,為目是我被慾望控制!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位腹不為目

老子此處講去彼取此,是區分慾望的兩種狀態,讓大多數人即便短時做不到無慾,也可以在有欲的狀態下,踐行道的法則和思想。

如果把去彼取此無限放大,作為學習《道德經》的基本原則,不僅有違老子負陰抱陽的合一思想,更給《道德經》學習帶來三大障礙。

1、“去彼取此”是一種道德評判的標準,人為割裂了善與惡,美與醜,陰與陽,這種割裂恰恰是人類分別心的緣起,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2、“去彼取此”本身就是有為,以“有為”修“無為”,正如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3、“去彼取此”會造成人為斷絕與慾望的關聯,這種思想與中世紀天主教及中國封建社會的禁慾思想如出一轍,不僅是偽君子、假道學的搖籃,還會造成人格的扭曲,是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現在總結一下老子送給人類的禮物。

二、踐行思想(接前文)

14、管理慾望的要點就是以心駕馭慾望,境隨心轉。回到慾望的本質,承認與接受慾望,並適可而止!

道德經解讀第12章—寡人好色:慾望管理要點

慾望管理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