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作者:由 浪蕩道僧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6-05

不自由毋寧死是什麼意思

法國曆史上曾經有位備受世人矚目的“為自由而戰”的聖女——貞德(Jeanne d‘Arc)。她出生於1412年1月6日,卒於1431年5月30日),綽號“奧爾良的少女(La Pucelle d’Orléans)”。是一名備受法國人崇拜的民族英雄,也是天主教聖人。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為了法國的自由而戰,最後不幸被捕並被當作“魔女”處決。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貞德之死

貞德出生於一個普普通通的法國農村家庭,在她13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在村子裡一棵大樹下遇見了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按照“上主的啟示”,貞德帶兵前去收復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

貞德經過幾番轉折,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兵權,在1429年的時候,成功地解除了“奧爾良之圍”,成為了法國人們爭相崇拜的女英雄。接下來貞德又多次帶兵打敗侵略者,促使查理七世成功加冕。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聖女貞德

不過在1430年,貢比涅發生了一次小衝突。貞德也在戰亂中被勃艮第公國所俘,英國人花費重金將她購去,宗教裁判所最後以“異端”和“女巫罪”最後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一個叫“魯昂”當眾處死。

聖女之死

在相關文獻當中,當時在場的目擊者這樣描述:貞德整個人都被綁在已經架好的火刑柱上,她嘴中不斷地默默祈禱著。並小聲地請求旁邊神父給予她一個小型十字架,她雙手緊緊地握著那個十字架。最後熊熊地的烈火被點燃,幾分鐘後就結束了。

劊子手回憶說:剛點火時,貞德口中大喊了六遍“Jesus”,特別是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她用堅定的聲音叫著“Jesus”。幾乎在場所有人都大哭大鬧,對這位女英雄表示同情,還有很多人紛紛流下眼淚。英國人故意將火焰和貞德隔開了一段距離,目的是讓她痛苦地死去。後來英國人又將燒焦的木炭撥開,又燒了一次,以免在場的人收集她的骨灰,最後把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一直到20年後,也就是英國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邁的老母親成功地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聖女貞德在接下來400年成為了半傳說的角色。大家都對她產生了無限地崇拜與讚揚,

“在她死後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主義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為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創始者和象徵,被崇拜的女英雄和聖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死亡時,仍然堅持著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蹟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

聖女貞德在16世紀時,也曾經被許多反對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為象徵。在1920年5月16日被封為“聖人”,關於她的紀念節日被定在5月30日。她後來也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里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聖女之德

聖女貞德一直到死都保留著處女之身,但她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女性主義者”形象。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作為宗教傳統的特殊人物,由於她來自於底層的社會階層,而且也能得到神的召喚,更像是神的“代言人”。她自己對於女性也抱有很大的尊敬,她嚴格禁止法軍招軍妓進入營地,甚至經常身著男裝的她會拿劍來驅逐那些軍妓。

在聖女貞德的生命當中,幾次大的幫助都來自女人,比如對於貞德是不是“處女之身”進行鑑定的女人,就是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貢地約蘭德”,她也是資助援救奧爾良遠征的發起人。後來貞德被俘後,盧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也盡力來幫助貞德,改善她的伙食,生活狀況等,並儘可能地延緩了貞德的移交時間。最後,還有一位是在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在貞德被審判前,也出面證實了貞德仍是處女之身。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這麼多人都有證實,法庭就無法指責貞德為“女巫”,這在另一方面也為貞德的清白和一直保持聖徒的品行提供了間接的證據。可以說,聖女貞德現在已經成為女性眼中勇敢而積極的正面角色。

貞德的人物評價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聖女貞德就一直作為法國一種“自由的象徵”。法國傳統的天主教徒,也用貞德作為象徵之一。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也都紛紛以“貞德”的名義作為軍艦的大名,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也叫“聖女貞德號”。

在法國很多的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以紀念聖女貞德為法國自由做出的貢獻。法國政府規定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聖女貞德紀念日”。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拿破崙對貞德有著很高評價,認為是法國的“救世主”。貞德死後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法國很多次發起的愛國主義運動都是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世界上舉世聞名的作家和作曲家都紛紛出面歌頌她,伏爾泰、席勒、馬克·吐溫、蕭伯納等人都創作了許多有關“聖女貞德”的作品,大量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都取材於“聖女貞德”。

溫斯頓·丘吉爾也在《英語國家史略》中有過很高的評價:貞德遠遠超越於普通人之上,在一千年裡無人能同她相媲美。關於她的審訊記錄提供出的細節,經過千百年光陰的消蝕仍然躍然紙上,後代人都可以根據她的言語對她作出公斷。她體現了人類本性的善良和勇敢。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正是由於“聖女貞德”這種敢於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在,法國人民才能前赴後繼地為自由而戰,這種精神狀態跟我國古代許許多多仁人志士如出一轍。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千百年前一心報國的屈原,為了楚國的自由,甘願一頭跳進“汨羅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過零丁洋時寧願以身殉國,也不願“失去自由”以後做亡國奴。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跟“戊戌六君子”一起慷慨赴死,為了能夠早日創造自由的國度,甘願引頸就戮成為第一個用鮮血“喚醒世人”的君子……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當然我國曆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為自由而戰的英雄,自己的生命比起實現“自由”的國度,實在是微不足道。即使消滅一個“為自由而戰”的我,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我,革命先烈為自由拋頭顱,灑熱血創造了我們美好的生活,他們的精神應該一直激勵著後輩,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