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禮記:經典名言26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作者:由 小宇漫譚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09

事非經過不知難的上一句詩是什麼

《禮記》,在先秦時期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作為單篇流傳。直到漢宣帝時,禮學家戴聖把春秋末年至秦漢初年的一些解釋和相關文獻編撰成書,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禮記:經典名言26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有“大戴”“小戴”之分,《大戴禮記》八十五篇,而《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因為《小戴禮記》一直作為古代經學的官方教科書,因而得以廣泛流傳。“禮”可以理解為社會規範,它透過“記”文來加以印證。

本文擷取書中名言26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饗讀者。

禮記:經典名言26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崇尚有來有往。

施惠於人而那個人不來回報,就是失禮;

別人施惠於我而我不去報答,也是失禮。

點評:今天,我們仍然重視“禮尚往來”這一古老的傳統。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喜愛一個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

討厭一個人要能知道他的優點。

點評:無論喜愛還是討厭,都

不要

偏執。

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壞話不從自己口中說出,

別人也不會說傷你的話。

點評: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六月寒。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驕傲之心不可滋長;

慾望之心不可放縱;

向上之心不可自滿;

享樂之心不可無度。

點評:驕傲和自滿,都是因為“自我”膨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器物;

人如果不去學習,就不能知曉道理。

點評:能學才最為可貴。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只能靠記憶和背誦去傳授別人,

這樣的人是不足以成為老師的。

點評:不能理解,不足為人師。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沒有聽到父母說話,就知道他們想要說什麼;

沒有見到父母身形,就知道他們想要做什麼。

點評:《禮記》教導我們如何孝敬父母。

禮記:經典名言26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施行,天下公有。

點評:《禮記》認為的“大同社會”。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孝順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大孝是父母能受到尊重,

其次是不能讓父母蒙羞,

再次就是能贍養好父母。

點評:曾子認為,最大的孝順就是對父母“尊重”。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德行很高的人,不侷限於一種官職;

最普遍的規律,不侷限於一種器物;

守誠信的人,不用受契約的約束;

天地四時變化 ,無須規劃也會守時。

點評:明白了這四項,就可以做學問了。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於學的人,老師輕鬆效果翻倍,學生也感激老師;

不善學的人,老師辛苦效果減半,學生還埋怨老師。

點評:此處的“庸”訓為“功勞”。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習之後才能知道不足,

教人之後才能知道困惑。

點評:教和學相互促進。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對技藝不感興趣,

就不能快樂學習。

點評:興趣是好老師。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為學之道,尊師最難。

點評:“尊師”才能“重道”。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人十歲時,稱為“幼”,可以入校學習。

二十歲時,稱為“弱”,可以行加冠禮。

三十歲時,稱為“壯”,可以娶妻成家。

四十歲時,稱為“強”,可以任命為官。

五十歲時,稱為“艾”,可以主政一方。

點評:《禮記》上提到的每個年齡該做的事情。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善於唱歌的人,能使聽眾跟著他一起唱;

善於教學的人,能使學生繼承他的志向。

點評:能“繼其志”,就是善於教學。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禮儀的習慣,

初始於飲食。

點評:此句出自孔子。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優秀的冶工之子,一定會學縫製裘衣;

優秀的

弓匠

之子,一定會學編織畚箕。

點評:觸類旁通。

禮記:經典名言26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尊敬

老師,就是重視道;

只有重道,人才能知學。

點評:尊師重道,在於一個“敬”字。“敬”的不是老師,而是老師傳授的道理。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君子傳授知識,

引導而不牽制,

鼓勵而不壓抑,

啟迪而不說盡。

點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是善於教學的關鍵。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一個人苦學而不交朋友,

就會孤陋寡聞學識有限。

點評:要想學業速進,必須把已學拿來和別人切磋。

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感情在心中激盪,

表現出來就是聲。

點評:“音”源於“聲”,是“聲”之“文”。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茍免。

面對財物,不拿不屬於自己的;

面對危難,不要隨便逃開躲避。

點評:《禮記》提出的處事方法。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見聞廣博而懂得謙讓,

堅持善行而又不懈怠。

如此而後可稱為君子。

點評:文質彬彬而後君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君子想要教化民眾,

必須先從辦學開始。

點評:《禮記》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化民成俗”。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反省自己;

瞭解自己的困惑,才能奮發圖強。

點評:學後才知不足,教後才知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