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三年誰與共心喪:黃仲則一首悼亡詩,盡顯師徒之情

作者:由 國風美詩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14

心喪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詩出自於《雜感》,是清代詩人黃仲則的代表作之一。若非飽受苦難,一個年輕才子怎會寫出如此喪氣頹然的詩句,更何況他還生活在所謂的“康乾盛世”。

黃仲則在有清一代頗有聲名,包世臣言他“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袁枚看了他的作品之後,贈詩黃仲則稱“君才似海我未識”;王昶贊其詩才“如天風海濤,而隨手拈出,靡不入妙”……。

然而這些評價,只是看到了黃仲則外表所呈現的一面,卻沒有讀懂他內心深處的詩情。彼時的名流高士,有不少與黃仲則來往交遊、論文唱和的,可能夠與之交心者,無非兩人而已,一個是他的摯友洪亮吉,另一個,則是他的恩師邵齊燾。

三年誰與共心喪:黃仲則一首悼亡詩,盡顯師徒之情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黃仲則便是如此,九歲的他甫一接觸詩文,即吟出“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的佳句,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般幼小的年齡,詩句卻透著一股沉鬱愁苦之氣,似乎也預知了黃仲則悲劇的命運。

當然,年輕時的黃仲則還是意氣風發、孤高自傲的。身處江南才子之鄉,他16歲參加童子試於3000人中名列第一,17歲補博士弟子員,又得到當地知縣與知府的看重。此後他一路遊歷,詩名傳遍大江南北,前途看似一片錦繡。

但幾次科舉應試不第,那些曾經看好黃仲則的達官顯貴便開始對他冷落,不善經營的黃仲則很快窮困潦倒,連生計也犯了愁,只能靠舉債度日。因此,受盡人情冷暖的黃仲則,想起恩師邵齊燾傾注在他身上的溫情,非常感動。

三年誰與共心喪:黃仲則一首悼亡詩,盡顯師徒之情

從《黃仲則年譜》當中,我們能夠得知他們師徒二人相遇的場景:

歲丙戍,常熟邵先生齊燾主講龍城書院,矝其苦吟無師,且未學,循循誘之,景仁亦感所知遇,遂守弗去。

邵齊燾不僅是黃仲則文學上的“良師”,更是他生活上的“慈父”

,因為黃仲則內心比較敏感,為人又比較自傲,心中常有鬱結,於是邵齊燾不斷的開導他,對他關懷備至,正是這段時間,讓幼年喪父的黃仲則感受到了父愛。

古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並非說說而已,至少在黃仲則心中是如此的,故而恩師邵齊燾去世後,黃仲則悲痛萬分,他寫了許多悼亡詩,來懷念這位如師如父的恩人,於此品鑑一首:

《檢邵叔宀師遺筆》

注:寒夜,檢邵叔宀師遺筆,因憶別時,距今真三歲為千秋矣,不覺悲感俱集

三年誰與共心喪,舊物摩挲淚幾行。

夜冷有風開絳幄,水深無夢到塵梁。

殘煤半落加餐字,細楷曾傳養病方。

料的夜臺聞太息,此時憶我定彷徨。

三年誰與共心喪:黃仲則一首悼亡詩,盡顯師徒之情

透過這首詩的題注可以得知,此為黃仲則於恩師逝世第三年所作,叔宀是邵齊燾的字,

在古代晚輩是不能直接稱長輩名諱的。三年喪是古代最重的一種喪服,多是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服得喪,《論語》: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正是因為,黃仲則視邵齊燾如父,所以才會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睹目思人,從首聯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悲痛之情,也能想象得出他摩挲恩師舊物淚流滿面的場景。

黃仲則曾說:“公卒,益無有知之者”。他覺得恩師死後再也沒有懂他的人了。

心有憂思,寐難成夢,所以一點風吹,便令黃仲則十分敏感,夜風勾起了他對過往求學之時的懷念,然斯人已逝,夜冷水深,無法入眠,更無夢到塵梁,故而他只能透過恩師的遺筆寄託哀思。

三年誰與共心喪:黃仲則一首悼亡詩,盡顯師徒之情

黃仲則體弱多病,邵齊燾非常擔心他的健康狀況,在寄給這位愛徒的信件詩文中,無一字、無一句不透露著邵齊燾的擔憂之情:

傷其貧病伶仃……其體弱多病,又不欲其汲汲發憤以罷蔽其精神,勸以博觀泛覽,優遊而自得焉,則於進學養身均有助矣!

今年二月來昆陵,漢鏞益病……。

後世學者猜測黃仲則應是得了某種肺疾,又不能安心靜養,因而難以治癒,邵齊燾則四處尋醫問藥,每每得到一張對症的好藥方,便抄下來寄給黃仲則,並叮囑他好好吃飯。

看著這些“加餐字”、“養病方”,在想起已入黃土三載的恩師,如何不痛心?

三年誰與共心喪:黃仲則一首悼亡詩,盡顯師徒之情

最後一聯中,“夜臺”是指墳墓,代指陰間,黃仲則認為,即使恩師在九泉之下,也定然記掛著自己,

陰陽相隔、生死殊途,可他們的心意識相通的,黃仲則在想著恩師邵齊燾,同時他也深信,邵齊燾也在想著自己,這又是何等的相知和默契。

古代寫悼亡者,佳作多出自於懷念愛人之作,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以及元稹的《離思五首》,但黃仲則這篇悼念恩師的作品,尤為動人,這其中的緣故,

除了詩人才華高妙之外,更是因為黃仲則傾注了真心實意,在他筆下,邵齊燾便等同於他的至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