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慾壑難填(雙十一前必讀文章)

作者:由 通德學園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25

慾壑難填上一句是什麼

作者: 澳門 王青島

人們都相信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其重要理由,是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如法國哲學家吉恩·伯丁說的,“在被荒唐地稱為黃金和白銀時代的那些時代裡,人們過著野獸一般的生活;而後,人類從那一生活狀態緩慢地達到現在盛行的人類禮儀和社會秩序。”他說,你看,古人,原始人,像野獸一樣生活,而今天的人則生活在“人類禮儀和社會秩序”當中,這不就證明歷史在進步嘛。他的話裡其實隱含著這樣的假定:古人和今人的身體狀態、心理狀態是一樣的;像野獸一樣生活,今人不舒服,古人也不舒服;反之,生活在今天的禮儀和秩序當中,今人舒服,古人也舒服;住進今天的單元樓裡,今人舒服,弄個古人住進去,他也不會難受地跳樓。

我們莊子說的,就比這位洋人深刻多了:“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莊子·齊物論》)人要是呆在爛泥塘裡,時間長了一定會得病,泥鰍也會這樣嗎?人若睡在樹上一定嚇得要死,猴子也會這樣嗎?我們能根據人的主體條件去推斷泥鰍幸福不幸福、猴子幸福不幸福嗎?我們能根據我們今人的主體條件去推斷原始人幸福不幸福嗎?

慾壑難填(雙十一前必讀文章)

歷史進步主義的證據鏈中,有一個可疑的環節:消費提高等於幸福增長。說它可疑,是因為它隱含著一個假定:消費者是不變的。而事實是,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變了,生活條件變了,消費內容變了,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構造也一定會跟著變。假定消費主體不變,而只根據

物質側

的一面之理,便得出幸福增長的結論,其邏輯等於是說:一個不抽菸的人學會了抽菸,這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增長了。即使不計抽菸對人身體的長期性傷害,單從人的慾望來說,它忽略掉的事實是:沒煙癮的人不抽菸,與有煙癮的人抽菸,其滿足度、幸福度,是一樣的。

香菸的例子說明的道理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新的消費品,不一定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經濟學的價格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的理論要素,邊際效用遞減律。這“律”,其實就是給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現象起了個學名而已。比如說現在口渴了,要喝茶了;端起茶杯,喝一口,真香,真甜,這第一口最好喝,效用最高;再喝第二口,就不如第一口香甜了;第三口,就更差點了;越喝越沒味。經濟學把這個現象,稱為邊際效用遞減。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根本上,就是由人的消費活動所具有的這個邊際效用遞減的性質決定的。不同的是,物以多為賤,是有個極限的,至多賤到零,不要錢了隨便拿而已,不會賤成負的,但消費的邊際效用遞減,可不是以零為限的,遞減,會一直減下去,越過零,成為負值。茶一直喝下去,到了一個臨界點,喝撐了,不想喝了,這就是邊際效用的零點,再喝,就是遭罪了,邊際效用就是負值了。如果一直喝下去,累積的負值把剛才喝著愉快時的正值抵消掉,整個喝茶這件事就是壞事了。想一想,世間所有的消費活動,都通行這個道理。看一個電影,第一遍最好看,第二遍就差大勁了,越看越沒意思,看第五遍時可能就是受罪了。如果讓一位消費者在一遍不看與看十遍之間作選擇,它肯定會選擇一遍不看。

慾壑難填(雙十一前必讀文章)

邊際效應遞減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一個奉行“錢越多越幸福”之生活哲學的人,十之八九會走上花錢買罪受的生活道路。

有人可能會問,邊際效應遞減,說的是單個消費品的道理,而與歷史進步的概念相關聯的生活水平提高,是個結構概念,是個多樣性的概念,我今年一頓飯一個菜,明年一頓飯兩個菜,後年一頓飯三個菜,這樣持續下去,那我的幸福是不是就有實在的增長?

慾壑難填(雙十一前必讀文章)

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可能是慈禧太后,她每頓飯都是滿漢全席,上百個菜,她一頓只能選其中三五個菜吃幾口,也就是說,她每頓飯在結構上都可以是全新的,而且她這上百個菜本身在結構上也可以不斷創新,我們可以去問問她,她的飯,吃得是不是一頓比一頓香。

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之外,經濟學還有一個類似的理論模型,拓寬了視閾來面對同樣的問題。模型是大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很簡單,一個函式式,

幸福=效用/慾望

,意思一目瞭然:函式值,幸福,與人們所獲得的效用(享用的消費)成正比,和人們的慾望成反比。假定消費水平(分子)原來是1,慾望(分母)也是1,幸福(函式值)當然就是1,現在發展了,增長了,小康了,有錢了,物質豐富了,吃好穿好了,分子變成2了,如果分母保持不變,函式值當然也跟著變成2了,這樣,幸福豈不是就增長了?可惜的是,分母不會不變。人類的天性決定了,當分子變成2時,分母馬上也跟著變成2,函式值還是1,幸福不會增長。

幸福,原本就是個純主觀、純感覺、純精神的概念,把它與人的身外之物掛起鉤來,是近代人類為自己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五濁惡世”製造合理性而編造的意識形態藉口。人的幸福能不能增長?能。但不是從身外去求,不是沿著“消費=幸福”的惡道理去求。有沒有辦法讓人的飯吃得一頓比一頓香?有。但不是透過改變飯,而是透過改變嘴;不是透過改變消費品,而是透過改變消費者。“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顏之樂是怎麼來的?自我修行修出來的。“身中自有長生酒,心中自有明鏡臺”,修行之士不是不喝酒,他喝自己靈魂裡釀出的酒。中國聖賢不是不講幸福,相反,是隻講幸福,可以說,整個中國古代哲學,除了關於人的幸福的道理什麼也沒有。那麼,人如何追求幸福?很簡單,降低分母。降低分母是提高函式值的最有效最實在的途徑。若能使分母趨於零,則函式值就趨於無窮大,數理上的道理擺在這裡。

其實,薩繆爾森的這個模型,表示式是他的,思想並不是他的。誰的?中國人的。中國話“慾壑難填”,說的不就是分子與分母同步增長的道理嘛;中國話“知足常樂”,說的不就是降低分母而使人幸福的道理嘛。如何才能降低分母?修行。如何修行?“養心莫善於寡慾”“以戒為師”“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儒釋道哪家都能教你!

慾壑難填(雙十一前必讀文章)

可悲的是,人類真實的歷史不是按照降低分母,而是按照增長分子的邏輯走的,按照分子分母水漲船高的邏輯走的,按照黑瞎子掰包米撿一個丟一個的邏輯走的,一直走到人心越來越黑,空氣越來越髒,河水越來越臭,食物越來越毒,人心越來越苦,……。

人心越來越苦,不僅表現在慾壑難填上,不僅表現在消費品與消費者的關係上,從絕對意義上說,人的生命質量本身就是在不斷下降的,不斷退化的,我們抵禦疾病、抵禦災害的能力在下降,我們的體質在下降,我們享受生活的能力在下降,我們感覺幸福的能力在下降等等。為了適應我們這種羸弱的主體條件,我們不得不設法改變客觀條件,不得不“發展”,不得不想方設法迅速增大分子,以便

對沖掉

增大更快的分母對我們幸福的瓦解力,而我們卻說這是進步。

最後,物質的泛濫與物慾的膨脹,不但不會使人幸福,不但不會使人健壯,也不會使人善良。“衣食足知榮辱”一句,與事實南轅北轍。殺盜淫妄,坑蒙拐騙,這些東西,我們窮的時候多,還是富的時候多?發展是硬道理還是惡道理,話還是悠著點說為妥。

慾壑難填(雙十一前必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