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曾國藩:一代大儒的16堂人生成功課》之三:大智若愚,低調做人

作者:由 站在書頂看世界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20

才高八斗明白了什麼道理

曾國藩認為自己從小就比別人愚鈍,他的成功完全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曾國藩:“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當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其實曾國藩並不愚鈍,甚至被稱為“才高八斗”。他的鈍拙其實是一種收斂,一種力量,一種大智若愚。

《曾國藩:一代大儒的16堂人生成功課》之三:大智若愚,低調做人

深藏不露,以退為進

年少的曾國藩就有著非常好的道德修養,他從來都不會因一語不合就同別人大動干戈,他常常表現出來的是難得隱忍和穩重。

讀書的時候,他有一位性情暴躁的同學,看他不順眼,老愛挑刺,有一天,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他認為擋住了他的光錢。叫曾國藩趕快挪開,曾國藩就把桌子移開了。

曾國藩晚上點燈用功讀書,那個同學又嫌噪人,曾國藩又改為默讀。

曾國藩中了舉人後,那個同學又說是曾國藩搶了他的風水。別的同學都替曾國藩叫屈,可曾國藩卻和顏悅色,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

曾國藩的低調讓那同學的重拳如同擊在棉花上,沒有著力點,所以一點都傷害不了他。

曾國藩從小就有遠大志向,所以當他的實力遠遠不足時,他就是不斷地積蓄力量。

後來曾國藩步入官場,明槍暗箭隨時都會出現,他為了保護好自己,學會了低調,深藏不露。

曾國藩一生低調行事,他很懂得妥協退讓之道,在危機關鍵時刻,他都會適時做出退讓,並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機會。這一進退之策,幫助他多次化險為夷,併成功地實現戰略反擊。

曾國藩帶領的湘軍曾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隨著名氣越大,他也成為了朝廷的心病,他位高權重,擁兵數十萬,使皇權受到了威脅。所以他也受到了朝廷的排擠和多方阻撓。

但信奉忠誠的曾國藩沒有絲毫委屈,他想為自己爭口氣。於是他採取了以屈求伸、以退為進的萬全之策。

1。為了消除朝廷的戒備之心,他對各種打壓、排擠都表現出了恭順的態度,把所有的委屈都吞進了肚子裡,讓人看到的始終是一張笑臉,他知道自己只能以退為進,蓄備反攻之勢。

2。他從穩定湘軍內部入手。由於湘軍的主要頭目幾乎都是同鄉、同窗、師生及親朋故舊等建立起更為複雜的社會關係。這種鐵板釘的關係,朝廷是不敢輕易下手的。

3。他虛張聲勢。湘軍自稱不會公開攻擊朝廷,但對朝廷所重用的頑固派官僚,他們卻肆無忌憚地予以貶抑。另外,他們開始“自我吹捧”,為自己爭取主動權,即使朝廷怪罪下來,也能以“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為藉口,巧妙地搪塞過去。

5。他想攬到地方實權。於是讓其部下造言“滌公未出,湘楚諸軍如嬰兒之離慈母”,絕不服從其他任何人的指揮排程。

咸豐十年(1860)春,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胡林翼抓住時機大造輿論:“朝廷能以江南事付曾公,天下事不足平也。”

他又設法利用郭嵩燾等人打通權臣肅順的關節,曾國藩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謀,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兩江總督。

《曾國藩:一代大儒的16堂人生成功課》之三:大智若愚,低調做人

屈伸有度,永保低調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要想做大事,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把握時機以及進退的明辨能力。

曾國藩曾打算打造一支訓練有素的水陸兩軍的隊伍,再出省去與太平軍抗衡。

正規軍的連連敗退令朝廷不再抱有希望,還是將希望寄託在曾國藩身上,發來徵調諭旨,要曾國藩出兵。

可曾國藩此時最明白,自己的軍隊剛成立不久,還沒訓練成形,怎麼能和太平軍抗衡呢,所以他果斷地、冒著被治罪的危險堅守不出。這讓咸豐皇帝十分惱火。

曾國藩在接到諭旨後,依然拒絕出省作戰。他陳述其不能出征的理由:“此次奉旨出省,徒以大局糜爛,不敢避謝,然攻剿之事,實無勝算。臣才智淺薄,唯有愚誠不敢避死而已,至於成鈍利敗,一無可恃。皇上若遽責臣以成效,則臣惶悚無地,與其將來毫無功績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時據實陳明受畏葸不前之罪。”

咸豐皇帝看了奏摺以後,深為曾國藩的赤膽忠心所感動。

有時候,退一步便可以創造更好的機會,能進能退、能屈能伸是明智的行為。曾國藩這次堅持不出省作戰,為水陸兩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日後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基礎。

曾國藩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有人曾勸他將所受到的湖南地方官員掣肘之事據實上奏,他卻說:“為臣子者,不能為國家弭平大亂,反以瑣碎事來煩擾皇上,我內心十分不安。難道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不如到衡陽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坎坷挫折要坦然接受。身處逆境和順境都要選擇低調。低調做人是一種涵養,曾國藩經歷過兵敗、被貶、猜忌、壓抑,都未能擊垮他。慢慢地堅持下去,最後走向輝煌的頂峰,憑藉的正是“低調”。

而與之相反的一個例子:明朝初年有一個全國首富沈萬三助朱元璋重修都城南京,他主動承擔了一半的費用。最後又自掏腰包犒賞三軍,總共近百萬兩。

沈萬三覺得自己是何等榮耀,可這對於出身貧苦,心胸狹窄的朱元璋來說是一種什麼心理呢,朱元璋終於由妒生恨,將沈萬三發配雲南,沒收億萬家產。不出三年,沈萬三就抑鬱而死。

曾國藩告誡我們要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做人做事要始終保持低調,你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曾國藩:一代大儒的16堂人生成功課》之三:大智若愚,低調做人

功高招忌,激流勇退

古人常說“功成身退”是指一個人獲得一定成功後。就全身而退,這是一種自然法則。

很多的聖賢名人都知道的道理,當然曾國藩也不例外。

曾國藩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了激流勇退,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1864年六月,曾國藩擁兵30萬,佔據江南半壁江山,並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是清王朝開國以來權力最大的漢族官員,這時的曾國藩,已經足以“功高蓋主”了。

他明白“功高招忌”的道理,在其最輝煌的時候,選擇了全身而退。他攻進南京之後,立即辦了三件事:一是建貢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八旗兵南來駐防;三是裁撤數萬湘軍。

他還替弟弟曾國荃“專折”回籍養病,朝廷立即“恩准”了。曾國藩明白自己的弟弟曾國荃急功貪財、惡名遠揚,對這個弟弟,曾國藩尤為擔心。

最後曾國藩自削兵權、自去利權、自斷羽翼,以釋清廷之疑,終於換回了信任,也換得了曾家後代的平安。

眾所周知,韓信助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劉邦先後封韓信為齊王和楚王。

正因為韓信功高蓋世,對劉邦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威脅。所以,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公元前201年,劉邦又以謀反罪將韓信誘捕。

與韓信相比,越王勾踐身邊的范蠡則要聰明得多。滅吳之後,勾踐大賞功臣,封范蠡為上將軍,但范蠡自知“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以處安”,於是不辭而別,隱居海濱。

一個人若想有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大智慧,大智若愚,低調做人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