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如何推動新課程方案落地

作者:由 中國教育報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28

如何在課堂教學落實入學系列課程

如何推動新課程方案落地

如何將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快速融入教育教學實踐?如何用新版課程方案指導實際工作?我覺得要做好三點。

轉化,讓理念成為可操作的實踐策略。理念是籠統抽象、概念化的思想闡述。理念要變成可操作的實踐策略,中間有個橋樑,這個橋樑叫“轉化”。新版課程方案有一個重要理念是文化自信,提出要“努力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一理念自然轉化,而不是採用穿靴戴帽、貼標籤、灌輸式、教條化地體現?

由此,我想到了中央電視臺一檔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這個節目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透過時空對話的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式,讓書寫在典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展現典籍裡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這檔節目一經播出,贏得廣泛讚譽,成為繼《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之後,又一個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電視節目。“戲劇+影視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涵養下一代“營養品”的高明策略。

《小英雄雨來》《王二小》《小兵張嘎》這些課文,我們可以透過編排課本劇,讓學生在排演課本劇的過程中得到革命文化的薰陶與感染。排演課本劇就是一種“轉化”。紅歌班班唱,每週觀看一部優秀影片,繪製二十四節氣圖畫書,拍攝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微影片,舉行童眼看中國攝影比賽……演唱、觀看、繪畫、拍攝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就是讓理念落地的“橋樑”,都是“轉化”的好策略。

聚焦,用思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工作重點,而思維發展又是核心素養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新版課程方案指出,要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質疑,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如何落實這一培養目標呢?我認為重點在於聚焦核心素養,用思辨發展學生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思維品質,避免人云亦云,避免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我經常選取社會熱點,在真實情境中,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提升思維能力。例如,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出現令全世界都非常震驚的一幕——美國知名黑人演員威爾·史密斯上臺打了主持人克里斯·洛克一巴掌。要知道,這可是有上億觀眾在收看的現場直播。“你是否支援威爾·史密斯打人的行為?”我讓學生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話題辯論的重點不在於結論,而在於辯論過程中學生思辨力的提升。我們要善於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敢於質疑,善於批判,從而培養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思維品質。

變革,堅持問題導向。本次新版課程方案全面梳理了課程改革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對許多實際問題作出了有效迴應。比如,如何真真切切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實現減負提質?如何才能實現“五育並舉”?要解決一系列長期存在的難題,唯有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推動課程教學的變革。

長期以來,大家對問答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多有詬病,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問題,可就是很難扭轉、改變,課堂教學始終難以逃脫“高耗低效”的窠臼。怎麼辦?唯有進行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把教師的備課本改為學習活動設計本,把原先的教學設計改為學習設計,讓教師把關注點與著力點放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安排上,用一個個或獨立或關聯的學習活動,架構起一節課。這樣的變革,能讓全體學生獲得平等的學習權,能讓學生全程、全員、盡情地參與課堂學習。課堂不再是部分優等生佔據學習機會、其他學生成為看客的地方,而是促進每一個學生深度學習的地方。

長期以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總是減不下來,學生放學回家後,總有做不完的作業。如何解決這個頑瘴痼疾?唯有變革作業制度。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課堂作業在課內完成、基礎性作業在校內完成,那麼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就一定能減下來,就能確保學生走出校門之後,有時間用於廣泛閱讀、戶外運動、社會實踐和家務勞動。學生放學回家後只做一些實踐作業、跨學科作業和“長作業”。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基礎紮實,而且自主學習能力強勁、創新能力十足。

愛因斯坦是全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名大學教授,早在一百年前,他就曾經說過:“我不教學生,我只是為他們提供可以學習的環境。”這是他對課堂教學真諦的闡述。這個觀點,即便是在當下,依然振聾發聵。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師的本職功能是什麼?教師的作用不是講課,而是組織學生學習!

聚焦核心素養,堅持問題導向,變革課堂教學,將理念轉化成可操作的具體策略,才能讓新版課程方案變成一股和煦的暖風,吹遍神州大地。

(作者:羅樹庚 系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特級教師、正高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