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作者:由 李雲治愛文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03

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什麼哲學道理

在這個競爭日愈激烈的年代,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但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很多人可能並不是太清楚。

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大家可能聽說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自己創造了兩個世界500強的企業,還拯救了一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日航。

我曾有幸拜讀過他的作品,還依稀記得在他在書中提到過一個觀點: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3個小故事,理解系統化思維

先給大家講三個小故事。

還記得揠苗助長嗎?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一個宋人,為了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一點,自己用手拔苗,結果禾苗全死了。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他只看到了禾苗長高,這是現象,但沒有看清楚禾苗是怎麼長高的。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本質。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大家一定印象深刻。盲人摸象指的是眾盲人摸象體的一部分,因而各執異說。

給我們揭示了什麼道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只看到了局部,沒有看到大象的全身,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反而會形成偏見。

《呂氏春秋》裡也有一個刻舟求劍的故事。

戰國時,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隨身攜帶的寶劍滑入江中。楚人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留了個記號。

船靠岸後,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

這就是隻看到了現在,而沒有看到未來。船的位置已經發生變化,不在原來的地方了。

迴歸正題,什麼是系統化思維?

一言以蔽之,系統化思維就是幫助我們避免發生上述情況的一種思考方式。

系統化思維是指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不能割裂地看問題,要鳥瞰全域性,不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還要看到它們背後的聯絡。

在管理工作中,當某些現象和問題出現時,我們要看清其相互關聯結構和動態變化,而不是簡單的、線性的因果鏈。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說:“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看見整體的修煉,讓我們看見相互關聯而不是單一的事件,看見變化的形態,而不是轉瞬即逝的一幕。

有系統思考的人,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善於觀察整體,而不是被區域性影響;更能夠透過現在看到未來,善於佈局。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系統化思維,破解3道思考難題

系統化思維這麼重要,我們要如何來應用系統化思維?

系統化思維有三個維度:

深度思考、動態思考

全域性思考。

1、深度思考。

什麼是深度思考?就是我們要

透過現象去抓住問題的本質,一杆子插到底。

亨利·明茨伯格在《管理進行時》中提到了管理者會面臨的第一道思考難題,叫做

“膚淺綜合徵

”。

“膚淺綜合徵”指的是

繁重的工作目標壓力,導致我們缺乏深度思考,只能淺層做管理。

這是所有管理者都會遇到的最基本的管理難題。作為管理者,我們都很忙,每個月都有目標的壓力,導致我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做深度的思考,所以,我們做的管理都是很淺層的。

什麼叫淺層?我們只解決了表層的問題,而沒有解決本質的問題。

比如,一些管理者很關注結果,卻不去追蹤過程,他們經常直接甩一個任務給員工去完成,員工完不成時,又抱怨員工的能力不行,然後就要求HR重新招人。換人、招人,再換人,這其實是用換人的勤奮,掩蓋思考的懶惰。

員工為什麼完不成?他沒有去深度思考,他沒有去思考自己給的目標合不合理,也沒有考慮自己是否做出了輔導。

那,如何訓練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

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地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隻問一個問題就結束了,而是持續地問下去。

遇到問題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下去,每當我們多問一個為什麼時,我們就往事物的本質更近了一步。

另外,我們可以

養成寫TDL的習慣,去做深度思考。

TDL訓練的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在蹲馬步管理工坊中,我也講到TDL有三個核心點:

通盤思考、要事當先、想不透的事情持續想。

像我每天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花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做TDL,要思考今天最重要的是哪幾件事,為什麼是這幾件事最重要,這幾件最重要的事情打算怎麼幹,遇到問題去找誰,我今天的總結是什麼,我明天的規劃是什麼。

透過TDL這一工具,能讓我對將要做的事情有一個深度思考,並根據事情的重要緊急程度去做,從而很好地提升管理效率。

2、動態思考。

每個人,每個業務之間,都是動態變化的。不能像刻舟求劍一樣,只看見靜態的變化,要剖析其發生的原因,未來又會是什麼趨勢。

明茨伯格提到的第二道思考難題——

“規劃的困境”

,講的正是管理者在做規劃時常常缺乏動態思考。

什麼叫“規劃的困境”?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就是我們在做一個規劃的時候,總是避免不了會遇到各種的變化。哪怕目標明確,但目標落地的時候,我們要面對很大的不確定性,客戶在變,產品在變,人也在變,文化在變,地域也在變,所有的都在變。

這種不確定性是無序的,我們還抓不到,所以導致我們經常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不知道該怎麼辦。

比如,做粉絲增長,去年我們抓住了抖音的流量風口,做了100萬。今年我們想做1000萬粉絲,還能只靠抖音薅流量麼?

當然不行了。

我們要考慮外部流量的變化,抖音去年是個風口,今年也許就不是了。我們要去開拓新的渠道,比如影片號、釘釘號,等等。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自身也要有動態變化。這就是動態思考。

怎麼破解規劃的難題?

我們要有

思辨的執行力

,不要做老闆的復讀機或者傳聲筒,我們要有動態的思考,知道什麼是變化的,什麼是不變的。

3、全域性思考。

我們需要從一個區域性考慮到整體。因為區域性和整體之間,很容易發生斷裂。

舉個例子,公司制定了戰略目標,往下拆目標,各部門都有各自的目標。但通常的情況是,各部門各自為政、只關注自己,不關注公司整體情況,這就會出現很多斷裂。

比如說,公司今年讓你去做創新業務,但是人力部門既沒有針對新業務的招聘規劃,也沒有培養計劃。

或者說,你是銷售總監,希望今年市場部能提供更多的銷售線索,但市場部今年的大目標是自己搞創收。

又比如說,你是產品總監,今年想主打幾款新產品,但是發現品牌部的推廣計劃和銷售部的銷售策略,都是圍繞老產品的。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目標的分解,總會存在著種種的斷裂,所以明茨伯格說

“分解的迷宮”

是第三道思考難題。

他認為:管理的世界被拆解成若干小塊後,有的自然,有的不自然。

組織可以被分割成很多區域、部門;公司大目標可以拆解成部門的小目標;公司戰略可以分解成各部門的策略。

看似自然,實際上會產生很多斷裂,帶來莫名其妙的混亂。

那,怎麼辦呢?

明茨伯格認為,

要破解“分解的迷宮”,我們需要繪製全景,以連貫的戰略、統一的組織、完整的系統將事物融合連結。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我們在拆解目標時,有全域性思維,從區域性看到整體。

既要縱著拆,一拆到底,把公司目標拆到個人,驅動每個人;又要橫著拆解,找到哪個部門能幫助我們實現本部門目標,便於做好協同工作。

做管理,我們不能只考慮眼前短線收益,必須要有全域性思考,要看見業務、組織和管理等方面的相互關聯。

只有站在全域性看問題,才能看得長遠,看得深刻。

以上三個維度,搭建起一個基本的認知框架,幫助我們看見事物的相互關聯結構,看見變化的動態過程。

最後,總結一下。

不懂系統思考的人,我們會把組織當成一個機器來管理。懂系統思考的人,就會把組織當成一個生命體來管理

。它是有生命的,是變化的,是立體的。掌握系統化思維,人生才有大未來。

稻盛和夫的人生智慧浩瀚如大海,

若是我們能領略一二,也會對自己的人生大有益處。

稻盛和夫的成功經驗還有許多,現如今早已年邁的他,決定退居二線,將自己的經商經驗及其為人處事謀略拿筆記下來,寫出了這本《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以便於後世人參考他的成功經驗。

人生目標在於追尋幸福內心,任何的經歷全是磨練。人這一輩子很短暫,與其說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還不如立志讓自己勤奮努力。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這本《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中,以稻盛和夫老先生的人生哲學為核心,對於如今年輕人普遍性具有的人生疑惑,如生活意義、事業的選擇、工作的心態、成功的標準、對待苦難時的應對方案等等一連串難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書裡還涵蓋了稻盛和夫對於工作、企業經營、個人立業、與他人共處的智慧等,這些思想精髓,可以行之有效的為年輕人的發展提供幫助。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與近89歲的稻盛先生相比,誰還不是個年輕人呢?

假如你如今正處於創業,或是為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那麼我十分推薦你看一下這本書。

藉助這本書,讓這位過來人告訴你人生之道,讓你少踩人生的坑。你也許沒有機遇像馬雲一樣當面直接請教,但這本書是滿滿的乾貨。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現在好書推薦活動期間,一套三本

包括《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只需要99元,一本還不到30塊錢。

少喝一杯咖啡,就可以讀到稻盛和夫的教誨。

兒女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選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有系統化思維?

AXM 洛克菲勒巴菲特稻盛和夫成功法則全3冊

¥

99

精選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