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語文:關注“語用之變” 穩住“語基之常”

作者: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6

如何避免語用失誤

關注“語用之變”,提高實戰能力

所謂“語用之變”,指近些年來考試評價強調“語言運用”而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基於真實情境,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重視語文學習的“實用”。

真實情境很重要。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學習語文,並指出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來進行考試、測評。研究2017年之後的高考試題,“真實情境”越來越受關注。比如現在已成“標配”的多文字閱讀,相比之前的單篇文章閱讀,它更貼近資訊時代真實的閱讀狀態。2021年測試卷在“現代文閱讀Ⅱ”中選用了金克木先生的《國文教員》後,又加一個“文字二”,即金先生對自己這篇《國文教員》的“評曰”短文,對小品文的“文體”進行說明。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字組合,更貼近真實的閱讀情境。

實用傾向要留心。2017年版課標用“綜合性”“實踐性”兩個詞指明瞭高中語文學習特點,也凸顯了語言文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相比2020年及之前的全國卷,2020年山東卷(即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2021年測試卷(即2021年江蘇、重慶等8省市高考適應性測試卷),不再把“現代文閱讀Ⅰ”分為“論述類文字閱讀”“實用類文字閱讀”兩塊內容,之前的“文學類文字閱讀”也變成“現代文閱讀Ⅱ”。這種不同文體的變化,就是閱讀講求“實用”的體現,相比文體,文章傳遞了怎樣的資訊才是閱讀重點。更不用說“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連貫填寫”“病句修改”“新聞壓縮”等題目考查“真實運用”特點了。

值得留心的是,“語用之變”帶來了題型的變化。比如2020年山東卷和2021年測試卷,在“語言文字運用”的5道題中,除了病句修改,其他4道題都不相同。山東卷題型分別為選擇破折號作用、分析比喻特點、比較改寫效果、新聞壓縮,測試卷分別是選擇填寫語句、選擇修辭手法、據語境填寫語句、概括段意。這種大幅度的題型變化,在之前的高考試卷中是不可想象的。從“語用”角度看,善變且無套路,才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形態。

這種變化意味著,試卷中出現陌生的文字內容和沒見過的題型將成為常態。這提醒我們,最後階段的複習,應多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實戰”,切實提升自己用語言文字解決問題的能力。

求細求穩,鞏固已有學習成果

所謂“語基之常”,可以理解為高考試卷中相對“語用之變”而言比較穩定的對情境要求不很敏感的考試內容,像古代詩文閱讀、默寫,寫作能力的考查等。如果說針對“語用之變”需要的是隨機應變,那麼“語基之常”則是求細求穩。

梳理知識不可少。在複習的最後階段,對絕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期待著去學習更新、更多的內容以提升自己的成績,恐怕是來不及也不划算的做法。鞏固已有知識和學習成果無疑更有效。最後階段的複習備考,應該把梳理作為特別重要的學習方式,簡單的梳理如默寫題,要把高中階段要求背誦的名句名篇從頭到尾再仔細背默,梳理其中自己覺得還有可能寫不準確的詩句,作為重點背默內容,加以“精準記背”;稍微複雜的如古詩文閱讀部分,從表面上看,這部分內容考查範圍廣闊,似乎漫無邊際,但古文閱讀具有“滾雪球”式的知識積累特點,古詩鑑賞的考查點也往往脫離不了“讀懂它”“說好處”兩個方面,在思想情感以及語言、手法、結構等方面的考查、考法也比較常規、常見,梳理之前做過的試題,有助於提升對古詩鑑賞的敏感度,提高答案的準確度。當然,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分門別類梳理一些寫作素材、社會生活新現象,以開闊眼界,開啟思維。

避免失誤即提分。應堅決摒棄在最後複習階段甚至考場上“短時提分”或“超常發揮”的幻想,正確的做法是在腳踏實地做好梳理的同時,認真思考在答題時可能存在的失分點,尋找應對之策,儘可能避免不應有的失誤,穩住成績“基本面”。比如寫作題,首先要做的便是避免得低分,避免出現所謂的偏題乃至離題的現象。應試作文與自由寫作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在“做題”,甚至就是在“回答一個問題”,即使這是一道“不少於800字”的“論述題”。高考作文確實不是“當場寫”的,像“扣題”的技巧、論述文大致的思路等,確實可以提前準備。但寫作複習不可抱有“套作”的僥倖心理,因為我們承擔不起失誤帶來的風險。面對作文題要做到既不慌張也不冒險,至於如何穩中求進,努力多得幾分,則是另一方面的事了。

這提醒我們,相比靈活多變的“語用”,梳理古代詩文知識,形成相對穩定的答題思路,避免可能出現的失誤,其複習效果更為切實。

總而言之,面對可能出現的變化,要有“當場解決問題”的信心和策略;面對熟悉的題目,則不要掉以輕心,要重視答案的準確和全面。那麼,無論題目是“常”是“變”,都可從容面對。

(作者系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05月07日第5版

作者:黃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