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

作者:由 國學歷史教堂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30

懸崖撒手自肯承擔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總認為一生很漫長,所以不懂珍惜,得過且過,使自己被時間所拋棄,被歲月所遺忘。等到他們年老時才會發現,人生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漫長,自己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沒有去做,自己還有好多好多的遺憾沒有去填補,從而因碌碌無為而悔恨,最後抱憾終身。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

人生其實如白馬過隙轉瞬即逝,,快樂有盡而苦難無窮。在佛教的四聖諦中,苦諦是最關鍵的一諦,也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礎。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一個人從出生後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後一抹微笑,幾十年都無法逃避人生的重重劫難。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脫,而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解脫分為身體的解脫和心的解脫,也就是肉體的自由與心靈的自在,其中心的解脫比身體的解脫更為重要。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學業不順利、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太累這些人身在牢籠之外,卻將自己的心困於牢籠之中;而有的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夠保持顆從容淡定的心,欣賞明媚春光,聆聽蟲鳴鳥語,享受柔和微風。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

開悟之前的道信沒有領悟到是自己的心束縛了自己,心不自在,依舊會掙扎於痛苦與困惑之中。“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確,大多數煩惱其實都是人們自找的。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無所掛礙、不執著,讓心自在不讓心停在任何事物上,事過心過,事來心生。做了好事馬上要丟掉,同樣,對於痛苦的事情,也要學會捨棄。如果不捨棄,就是心有所牽絆,心也就會被困住了。

放不下他人的譭譽,一點小小的煩惱時時放在心上,不肯釋懷。殊不知只要自己放得下,一切煩惱便都在身外,不會對自己產生絲毫影響。

人只要活著,便會有無盡的煩惱,是糾結其中,還是超脫其外,全在於自己。不做庸人不自擾,不將煩惱放心頭,風過耳處,才能享受雲淡天高。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詩句道出了人生苦惱的境地。其實世間本沒有煩惱,是人心有了慾望,有了攀比心,才生出了“得不到”的煩擾和“比不上”的苦悶。一個人若能從容淡定,便會遠離煩惱,體驗另一種生命,另一番境界。

提得起的人,是慈悲的人,是負責的人,是奉獻的人;而能夠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大多數人,總是提不起意志和毅力,放不下成敗;提不起信心和善心,放不下貪心和嗔心。

世上所有的人,無論學佛還是不學佛都要意識到“放下”的重要性,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不多。“放下”二字,諸多禪味,人生在世,想要做到提放自如,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擔責任的勇氣,放下也需要斬斷妄念的魄力。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

佛說:懸崖撒手,自肯承擔。“懸崖撒手”就是一種放的姿態,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唯有放下,才能真提起。放下,不僅要放下自己,還要放下週遭所有的一切。

表面的不執著並非真正的放下,正如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樣,看見別人有難,卻為了佛門戒律而袖手旁觀以為是謹守佛門戒律,卻不知自己的掛心才是真正的放不開。

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做到提放自如,才能達到放下榮辱,自在解脫的大境界。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連自已擁有什麼、缺少什麼都分辨不清,又何談提起與放下?

我們缺少的東西,其實是實實在在擁有的東西,而我們卻看不見自己的本真,無故尋愁覓恨,不滿足,不知足,追求一些追求不到的東西。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

我們無法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應該在乎什麼,應該放下什麼,所以才被心魔所困。我們要知道,放下了,才有可能真正抓住生命本身的樂趣。放下了,才有可能得以釋懷。

放下時不執著於放下,自在;拿起時不執著於拿起,也自在。世間萬物,不必計較太多,跟著自己的心走,心裡放下了,也就真的放下了。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或是事物,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你抓的在牢,握的在緊都沒有用,該離開的終究還是會離開,該不見的就算你花一輩子的時間,也尋覓不到。

所以我們更要學會瀟灑一些,要相信那些離開的人或事固然重要,可一定還有更加美好的在等著你。要懂得失去有時候會成全另一種擁有,要學會新生期望,最愛你的人還有最美好的事情雖然此刻你不曾擁有,但不要緊,一定會在未來趕來與你相遇。

佛學:人生八苦皆是身外的煩惱,瞭解世事無常,便能想通不必掛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