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叮噹”聲裡見證鐵藝的傳承與創新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3

鐵匠怎麼樣鍛造工具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二期走進章丘鐵匠

“叮噹”聲裡見證鐵藝的傳承與創新

“叮噹”聲裡見證鐵藝的傳承與創新

“叮噹”聲裡見證鐵藝的傳承與創新

記者 李睿

體驗高難度打鐵過程

《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二期節目裡,“田野推薦官”們回到三澗溪村,過上了愜意的田園生活。清晨,鄒德江早早起床準備早餐,起鍋燒油,切菜攤餅,一氣呵成;陶思源、陳思嘉、滿昱彤在小院內做運動,元氣滿滿地開啟新的一天。餐桌上,眾人接到了高淑貞發來的新任務——拜師學藝,打造一口純正的章丘鐵鍋。

打鐵是一門古老的鍛造技藝,將硬邦邦的鐵疙瘩打成方圓長扁尖的各類鐵器絕非易事。第二期節目裡,眾人接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打行爐”。令大家驚喜的是,《三泉溪暖》中飾演“鐵匠爺”的石黎明也回到了三澗溪村,跟“田野推薦官”們一起完成任務。

節目裡,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鐵匠習俗”第六代傳承人牛大偉向眾人邊演示邊介紹:“鐵匠的主要工具是風箱、錘子、砧子和鉗子。”“打行爐”要有一輛木輪推車,鐵匠外出行走打鐵,哪裡需要就在原地起爐子打鐵。

“鐵匠是過去窮苦人家乾的行當,要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酷暑盛夏,赤膊上陣的鐵匠站在火爐邊汗流浹背,冬天掄起大錘來也是揮汗如雨,邊行走邊餬口,餓了就來一口小米乾飯。節目中,“田野推薦官”們分成兩隊,就“打行爐”開啟了競速賽,在激烈的比拼中向觀眾展示還原了這一傳統鐵匠習俗。

說起章丘鐵匠,一定繞不開章丘鐵鍋。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3》讓章丘鐵鍋聲名大噪,本期《在希望的田野上》,嘉賓親自動手,帶觀眾沉浸式體驗鐵鍋是怎樣鍛造而成的。“田野推薦官”鍛打章丘鐵鍋的過程中挑戰不斷,狀況頻出:陶思源首次體驗打鐵意外受傷;滿昱彤因為以前被燙傷過,對高溫有著莫名的恐懼,也因此與鄒德江起了摩擦,不過兩人在一次次配合下最終還是完成了任務。

默默溫情中的傳承創新

章丘是“鐵匠之鄉”,《三泉溪暖》中“鐵匠爺”的經歷,正是根據三澗溪村的歷史而設計的,其人物原型就是牛祺聖。牛祺聖今年76歲,家中祖祖輩輩從事鐵匠行業,如今他和兒子牛大偉是非遺傳承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全面展現了章丘鐵鍋的鍛造過程。12道工序,18遍火候,1000度高溫,36000錘的鍛打,方能鍋如明鏡。“一錘也不能少”的工匠精神,為章丘鐵鍋賦予了更多文化魅力。除了鐵鍋等生活用品,牛祺聖、牛大偉父子倆還開啟了鐵器向工藝品轉型之路,打造了“鐵牡丹”“荷花”“錘紋壺”等精美作品。

在節目中,將近耄耋之年的牛祺聖向眾人分享他打造“鐵牡丹”經歷。“章丘人十個裡面有八個人會打鐵,有人說不就是打鋤頭嗎,還能打出朵花來?我當時就想,雖然我是一個平凡的鐵匠,但是我要敢想敢幹,就要打出朵花來。”後來,牛祺聖買來牡丹花,一寸寸研究觀察花瓣、花蕊、花梗、花萼,一點點燒鐵鍛打,終於創作出了驚豔世人的“鐵牡丹”。這種傳承與創新碰撞出的鐵藝之美,讓觀眾領略到了章丘鐵匠的匠心匠魄。

《在希望的田野上》涓涓流淌的真摯情感同樣令人感動。牛大偉和牛祺聖父子倆性格內斂而深沉,兩人在打鐵的時候配合默契,但絕大部分時間是沉默的。節目中,牛大偉用寫信的形式將說不出口的話留在了紙上:“您辛苦了,我們都愛您。”質樸的話語讓幾位“田野推薦官”熱淚盈眶,傳統技藝與親情一樣,歷經時光錘鍊,至臻至美。

《在希望的田野上》裡,《三泉溪暖》中主人公原型、黨的二十大代表、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成了“考核官”和引路人,她在節目中佈置了一輪輪新鮮有趣的任務,讓嘉賓們迴歸真實的鄉村生活,深度體驗山東的特色產業、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日前,《在希望的田野上》圓滿殺青,高淑貞對這檔節目充滿了期待:“電視劇把章丘元素進行了全面呈現,不僅有創業青年的青春面貌、章丘的特色產業,更有地道文化、傳統民俗,可以說三澗溪村一千多年的歷史凝聚在這部電視劇裡,我們很受激勵。綜藝節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則是能把鄉村振興的內涵,真實地展現出來,比如農村豐富多彩的創業空間、惠農政策,人們可以透過這個節目讀懂,鄉村振興怎麼走、怎麼幹,相信能鼓舞更多年輕人回來!”

11月3日晚,全國首檔鄉村振興青春勵志節目《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二期如約而至。節目裡,“田野推薦官”們走進章丘傳統鐵匠鋪,拿起鉗子和錘子親手鍛造章丘鐵鍋,跟隨傳承人感受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