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作者:由 縉雲U生活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4

遁跡潛形是什麼

本文作者:麻松亙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縉雲民間的李陽冰“箭射篾練精”傳說,是他治理好溪的一種民間記憶。它由“箭射篾練精”和“定風碑威鎮揚子江”兩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絡的故事組成。

相傳縉雲的好溪,古稱惡溪。因為溪裡有條篾練精,每天傍晚都要上岸,拖小孩、叼豬羊……,鬧得雞犬不寧;更可惡的是經常興妖作怪,旱澇無常,百姓叫苦連天。縣令李陽冰怒不可遏,決意斷怪除妖。於是,他親率兵勇,攜弓帶箭,日夜候在溪邊。一日薄暮,溪中忽然黑浪滔天,似龍非龍、似蛇非蛇的篾練精飛騰而出,張著血盆大口向縣城撲來……。李陽冰立即彎弓搭箭,“嗖!”的一聲,正中篾練精左眼,“哇啊!”一聲慘叫,篾練精扎入深淵,不見蹤影。從此,溪水呈碧,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惡溪也被百姓改稱好溪了。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定風碑威鎮揚子江”故事說:篾練精被李陽冰射瞎左眼,自度鬥不過李陽冰,就連夜逃遁揚子江。它既恨李陽冰箭瞎左眼,又怕再次撞在李陽冰手裡吃苦頭。但仍惡性不改,日夜伺機報復浙江,特別是縉雲的渡江人。一次,一個縉雲教諭卸任回江北老家養老。船到江心,篾練精興風作浪,船翻人亡在即,這位教諭猛然看見翻倒的書箱露出那張珍藏多年的李陽冰“城隍廟碑”拓片,不忍被妖風濁浪湮沒,便將其點燃,灰燼飄散江面,頓時風平浪靜,渡船安然過江。原來這篾練精一看到李陽冰的字跡,嚇得魂不附體,從此遁跡潛形。這一奇聞異事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城隍廟碑”由此被稱作“定風碑”,過江渡海者無不以懷揣“定風碑”拓片為安。民間還傳言,李陽冰也由此被玉帝封為揚子江神!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書 緣

李陽冰是舉世供認的工書法,尤精小篆的大書法家,他給縉雲留下很多篆書珍品。同時,他在隱居縉雲期間,將李白平生所著結集作序,刊行《草堂集》於世;尤為難得的是,他作為古文字學家,殫精竭慮,全面重修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故李陽冰與縉雲的書緣,不僅是他的書法珍品與縉雲聯結起來的深厚翰墨之緣,而且還有他的字學著作與縉雲聯結起來的著述之緣。

(一)李陽冰的篆書“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

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蒼頡後身”(《述書賦注》),被譽為“李斯之後千古一人”,是書法史上唯一的一個譽稱“千古一人”的書法家。他的篆書作品,至宋中期存世尚多,宋末及至元明,亡佚嚴重。考稽當前典籍和李陽冰研究成果,其作品略有篆文25種、篆額22種、篆名15種,合計62種。其中在縉雲的作品有篆文《城隍廟碑》、《修文宣王廟記》、《惡溪銘》、《窪尊銘》、《忘歸臺銘》、《吏隱山記》6種;還有篆名《黃帝祠宇》、《初陽穀》、《倪翁洞》、《吏隱山》、《忘歸洞》、《阮客洞》6種,合計12種。作為山區小縣的縉雲,李陽冰篆書珍品數量,竟佔到可查總數的19。36%,實為百不獲一。其中,現存作品有《城隍廟碑》、《黃帝祠宇》碑和《倪翁洞》摩崖等3種,乃是縉雲的連城之璧。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1、《縉雲縣城隍廟碑》是縉雲縣令李陽冰於乾元二年(759)秋,率眾向本縣城隍神祈雨有應之後,撰文篆碑刻石的。原碑立於縉雲城隍廟內。因時人盛傳《城隍廟碑》就是“定風碑”,其拓片可以制伏狂風惡浪,故過江泛海的客商紛紛爭購。於是一些人乘機拓賣碑文賺錢,數百年的反覆拓墨,造成了碑刻的一定磨損。最致命的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造反。三年(1121)二月,其部將霍成富攻陷縉雲,“燒燬縣署、孔廟、城隍廟……”(《縉雲縣軍事志》),《城隍廟碑》石裂碑毀。五年(1123),吳延年來任縉雲縣令,即在民間暗中訪求國寶《城隍廟碑》拓片。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久就“偶得紙本於民間,遂命工重勒於石”(《重刻〈城隍廟碑〉題記》),並在碑石背面鐫重刻題記。十月碑成,仍立於廟內。

行文至此,兩浙和括蒼《金石志》中“芝庭”《〈城隍廟碑〉跋》中有兩個問題必須先予以澄清。其跋雲:“陽冰‘城隍廟碑’久已不存”,又云:“國朝(清代)王虛舟吏部,摘其篆法種種不合……”,言下之意就是懷疑新碑的真實性。其實,從《城隍廟碑》被霍成富毀壞,到吳縣令重刻成功,中間僅兩年零七個月時間,而絕非“久已不存”;再是兩碑存世的間隔時間很短,人們對碑文碑貌應是記憶猶新,如果新碑與舊刻不是如出一轍,全國書界和縉雲民間必然早就異議蜂起,而絕不會到五六百年後,等王虛舟先生去質疑。

重刻的《城隍廟碑》,仍依例立於城隍廟內。時光又飛逝830多年後的1959年,政府決定將城隍廟拆改為建國十週年展覽館,碑仍留存館內。到“文革”浩劫,《城隍廟碑》及碑座俱被掃地出門,棄之山野……。幸有住在城隍山的街道清潔工丁守善,懂得此碑是稀世之寶。於是,他趁黑夜、冒風險,僱人將它抬回家裡暗藏。後來丁老過世,廟碑亦為世人遺忘。十餘年後,縣文化館在城隍山搞基建,意外從丁守善房屋廢址發現被埋沒多年的《城隍廟碑》,但碑的下部插榫已斷失,碑座下落不明。嗣後,重做碑座,移立於縉雲博物館內,使李縣令的《城隍廟碑》重放光彩。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2、《黃帝祠宇》碑。

仙都的黃帝祠宇,是濫觴於堯、舜時代的縉雲堂。唐天寶七年(748),“以獨峰彩雲仙樂之瑞……敕封仙都山,周圍三百里禁樵採捕獵,建黃帝祠宇”(元陳性定《仙都志》)。這裡準確的說法,應該將縉雲堂擴建、改造成為“黃帝祠宇”。乾元元年(758),李陽冰任縉雲縣令,篆“黃帝祠宇”碑,立於祠。不知何因,約北宋慶曆初年(1041~1044),碑被官府移置於縣學宮大成殿。慶曆四年(1044),於碑陰鐫刻縉雲縣尉兼主薄毛維瞻撰的《修文宣王廟記》。“文革”浩劫之初,立縉雲中學禮堂(原“大成殿”)的《黃帝祠宇》碑,被食堂一“革命工友”砸毀,殘碑散失。後來,建設村在城隍廟附近地下掘得殘碑一塊,系《黃帝祠宇》碑下截,碑殘高0。8米、約佔原碑的三分之一,自左至右留存“宇、帝”二字約四分之一的篆書筆畫。碑寬1米,厚0。12米,字徑約38×70釐米,現存城隍山觀音殿。另有縣文物部門於1980年,依古拓本複製了《黃帝祠宇》全碑,立於縣博物館內。

《黃帝祠宇》碑有楷書“丹陽葛蒙勒石”,元劉有定注《衍極》曰:此“乃顏真卿書寫”,故時人稱李陽冰篆碑、顏真卿注刻、葛蒙勒石的《黃帝祠宇》碑為“三絕碑”。李陽冰所篆的《黃帝祠宇》碑,至今至少已有1250多年曆史了。它比陝西黃帝陵的最早碑刻,即北宋嘉祐六年(1061)《栽種松柏聖旨碑》,要早300多年。故《黃帝祠宇》碑,是縉雲自古作為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和軒轅黃帝祭祀中心的重要物證。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3、“倪翁洞”摩崖。

“倪翁洞”摩崖在初暘山初暘谷洞口憑虛閣下的大石塊南側,李陽冰任縉雲縣令時所篆。 “倪翁洞”三字原刻在石塊的平面上,“洞”字左右原分別有“沈紳公儀”和“王瑜中玉”的題記。1962年,“倪翁洞”篆刻被“主事者”削改在一幅掛軸形浮雕中,同時將“洞”字左右沈紳、王瑜題名削盡,然後在右下方刻了楷書“唐李陽冰題”五字,嚴重損壞了文物原貌。2001年2月7日,仙都景區管理人員發現“倪翁洞”題刻每個字都有2處輕度被人鑿痕,雖經警方偵查,但未能破案,由此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防衛措施,以確保文物的安全。

(二)皇帝詔李陽冰進京,其中最重要的旨意就是“獻書”。

作為李陽冰本人,放棄隱居,重謀出仕,其原因一是謀取一官半職,以擺脫“家無宿舂之儲,出無代步之乘”(李陽冰《上李大夫論古篆書》,下同)的生活困境;二是伺機謀求皇帝重視,“刻石作篆,備書六經……號曰大唐石經……仰明朝之洪烈,法高代之盛事”。而作為統治者,皇帝更看重是有助治國安邦的學術成果,故“獻書”,才是皇帝最重要的目的。詩人皎然《同顏使君真卿峴山送李法曹陽冰西上獻書時會有詔徵赴京》,書法家顏真卿《峴山送李法曹陽冰西上獻書》等詩可證。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皇帝詔李陽冰獻什麼書呢?李陽冰第二次隱居縉雲吏隱山期間,有兩大著述成果,一是他集刊的“詩仙”遺稿《草堂集》10卷,二是他對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進行全面刊正的的古文字學專著30卷。“詩仙”詩文,固乃盛唐文學瑰寶,但“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許慎《說文解字》序)。可見,文字及字學著作對於國家的統治,更具根本意義。因此,皇帝要他獻的書,應該不是他集刊的《草堂集》,而是對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全面刊正的古文字學專著,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學術成果。

李陽冰是歷史上最早對許慎《說文解字》進行全面整理、研究的學者。他在第二次隱居縉雲間,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進行全面刊正。根據徐鉉《說文》校定本(大徐本)所引和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祛妄》(小徐本)所列,李陽冰對《說文》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修正筆法:即以李斯篆文為依據,對《說文》中書寫不規範或不正確處篆文,予以修正;二是刊定形聲:即對許慎所分析的形符(或意符)、聲符或有不同看法,予以刊定;三是別立新義:即對《說文》中某些解說提出懷疑,表達自己的見解。這部極具創見的古文字學專著,曾廣為字學界推重,甚是流行。然而五代南唐至宋初的文字訓詁學家徐鉉、徐鍇兄弟卻認為:李陽冰破先儒之祖述和另立新義是“排斥許氏,自為臆說“。受二徐影響,更因徐鍇有意將李陽冰刊定《說文解字》拆零、銷燬,使該書原版久佚於世。因此,後來字學界更是以訛傳訛,甚至平空指斥李陽冰竄亂和擅改《說文解字》。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

在二徐兄弟之輩的人為蹂躪和踐踏下,李陽冰刊定的《說文解字》專著不僅原版全書久佚,就連原版正式書名也於世不傳。以至在後來學者的研究文章中,其書名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如五代後蜀林罕《字源偏旁小說》稱之為《重定〈說文〉》,現代馬季戈《李陽冰》稱之為《重修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川大古籍所教授李文澤《歷代巴蜀學人的文字學研究》稱之為《刊定〈說文解字〉》、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馬新宇《圖說中國書法》稱之為《說文刊正》、田耕漁《〈六書故〉所引李陽冰〈廣[說文解字]〉輯論》稱之為《廣〈說文解字〉》。

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姚孝遂教授在專著《許慎與說文解字》中鄭重指出: “自宋以來,普遍都認為李陽冰擅改《說文》,是《說文》的罪人。這種說法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同時申明:“李陽冰只是對某些文字的說解,提出了一些與許慎不同的看法,他並沒有把自己的見解與許慎的見解混同起來,更沒有把自己的意見,說成是許慎的意見。”“李陽冰是第一個敢於對許慎的說解大膽提出懷疑,並明白地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的學者。即使以今天的標準看來,他的有些意見仍然是正確的。”故四川綿陽師範學院副教授田耕漁研究認為:李陽冰的“《廣〈說文解字〉》,是一部極有建立的,全面對說文加以肯定、訂正、補充和發展的文字學著作。

未完待續

······

小篆大家李陽冰與縉雲,那些鮮為人知的不解之“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