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明初“讀書種子”方孝孺與仙居人的交往

作者:由 百科資訊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5

讀書種子是誰

成祖降榻,勞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孝孺曰:

在?

成祖曰:

彼自焚死。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

國賴長君。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

此朕家事。

顧左右授筆札,曰:

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諸市。

——《明史·方孝孺列傳》

文/落日樓主 來源/《仙居掌故》未刊稿

明初“讀書種子”方孝孺與仙居人的交往

方孝孺(

1357

-

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世稱“正學先生”,明臺州寧海人。他的出名不單在於學識淵博而被姚廣孝稱為“讀書種子”,也不單在於被魯迅先生推為“台州式硬氣”的代表,更在於其為有史以來被“滅十族”的惟一一人。據《建文朝野彙編·報國列傳》記載:“文廟(明成祖)踐祚,求代草者。廣孝薦公(方孝孺),召之數四,乃衰衣入見。慟哭不止。授以筆,投之地。文廟曰:吾效周公輔成王而來。公曰:既稱周公輔成王,今成王安在?且成王既沒,當立成王之子。文廟大怒,命割其舌。乃含血犯御座,語極不遜,斫之至死乃已。遂誅其宗親八百四十七人,焚夷先人墓。”不過,也正是這位學識淵博、忠貞不屈的“靖難名臣”,曾經卻與仙居結下過數度不解之緣。

明初“讀書種子”方孝孺與仙居人的交往

方孝孺與仙居結緣,最早的是與後胡胡氏。後胡胡氏曾經是仙居的書香門第。其

始遷祖胡大班即為讀書人出生,其在宋英宗治平初年曾入選池州訓導,辭而不就,於治平三年(1066)年遷居仙居後胡。傳九世至胡居仁,登理宗朝進士,官居參政;傳十四世,有胡宗亮,以楷書應舉被授予山西大同宣府知府;又有胡彬為河南衛輝府府學教授。故而,至明代初年時,後胡胡氏族人仍保留著先祖耕讀傳家,禮賢名士的家風,與方孝孺的結緣也是如此。據《樂安胡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十一年秋,方孝孺奉旨赴福建公幹。翌年,歸家道經仙居時,後胡胡仲彩、胡仲瑛兄弟二人便具幣帛盛情相邀其留宿於族中緬奎樓講論。夜間,胡氏兄弟二人“紬仁繹義,不忘厥祖”,並出示宗譜,請方孝孺作序。也因此,使其族與方孝孺有了一序之緣。而從後世的情況看,後胡胡氏族人對於方孝孺的這篇《胡氏重修宗譜序》是萬分看重的。特別是在清以前胡氏的歷次修譜中,胡氏族人一直將“方序”作為置首序言之一(另一篇為宋代天台賈似道所作)。

按:方孝孺的《胡氏重修宗譜序》的落款為“明洪武十二年歲在已末三月一日,賢良方正特(賜)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緱邑遜志方孝孺拜撰”。明洪武十二年,為公元1379年,方孝孺年方二十三,尚在浦江宋濂門下就學。而其任侍講學士於明建文元年(1399),似有不符。)

明初“讀書種子”方孝孺與仙居人的交往

方孝孺與仙居的再度結緣,是與張六成。張六成系仙居南澗坊人,明洪武年間的貢生,初任秦(漢中)典儀副,後遷福建龍溪縣丞。方孝孺與張六成的結識在於二人在同一地方任職,即在其任

陝西漢中府學教授期間。方因見張在秦王府中“贊導進止,具有儀法……奉上待人,一以誠確”,加之又是台州同鄉,遂引為友朋。而從後來留存的文字看,方孝孺對於張六成及其家世也是頗為讚賞的。在其為張六成已經過世的父親張文道所作墓誌銘中,其稱張六成為“端士”,並對張文道作出了“士多尚行守義,不為華言麗飾,往往有古長者風,如處士者是矣”的至高評價。當然,方孝孺稱張文道為處士,或是古人拔高沒有功名者最為常用的妥帖方法。但是,其在《墓誌》最後的銘文中寫道“其學也愍,其行也卓。其位則卑,而施不博。尚其後也,克享遺澤”,至少還是中肯的。

明初“讀書種子”方孝孺與仙居人的交往

方孝孺的一生喜歡與知書達理,志趣高標的人為友。為此,從其留存的《遜志齋集》看,他與仙居人的交往,除卻後胡胡氏兄弟、張六成外,還與鄭顯則等數人也有交往。據《光緒仙居縣誌》載,鄭顯則於洪武二十四年由明經任仙居縣儒學訓導。而方孝孺的《贈鄭顯則序》中便曾寫到:“今天子憫斯文之不逮古,擇太學之士而教之,吾郡鄭君顯則與焉。顯則為文不好為奇,而亦不流於易,蓋學而得其正者也。予竊有志於變天下之文,而患不得友天下之賢,誠得如顯則者數十輩”,

其被方孝孺所賞識主要是在兩人在為文理念方面的相通。此外,在《題礱硿子墓銘後》和《梅所記》兩篇文章中,方孝孺還提到了仙居石礱硿子和高君,此二人則屬於志趣高標的隱士。其中,石礱硿子是鄭顯則的父親,顯則是其第二子。據王叔英《題礱硿子後序》稱,該文系因鄭顯則的請託而作。至於《梅所記》中的高君,現已不知其姓名和生平,只知道其為仙居人,曾隱居“薦谷之陽,名其所居為梅所”。不過,方孝孺對其曾給予了“廣平有愧,和靖不如”的至高評價。

明初“讀書種子”方孝孺與仙居人的交往

古人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明初思想界、文學界的巨孽方孝孺與仙居諸士子的交往,正如其在《贈鄭顯則序》中因與鄭的為文觀點相仿而引為知己一樣,可以說是性情相投使然。這類交往在明初的激盪歲月裡,可以被視作清流,並對後世仙居人所謂的“台州式硬氣”的形成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如後來的“靖難之變”,方孝孺的被“滅十族”,仙居亦有盧迥、鄭恕二忠臣死節;以及林應麒在任金溪縣令時,著文惹得嚴松不快,被罷官;李一瀚則乾脆拿嚴嵩的乾兒子梁紹儒開刀;吳時來則直接上疏皇帝,彈劾嚴嵩、嚴世藩不法,直到身陷牢獄仍不後悔

;應良、應

大猷、張儉因世廟議禮被打了屁股;王純則因王恕直諫忤旨被皇帝勒令致仕而斗膽說情,被打入天牢;還有吳廉為規勸武宗皇帝勿要親征西北,協同其他官員上疏懇留,跪午門外三日等等,這些不能說都是純屬偶然。

(圖片來自網路)

知識拓展

靖難之變

靖難之變,又稱靖難之役,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

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

,戰爭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