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司馬遷遭受腐刑身殘志堅,卻遭到一同僚嚴重質疑

作者:由 子建說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1-03

草創未就的就什麼意思

司馬遷遭受腐刑身殘志堅,卻遭到一同僚嚴重質疑

司馬遷墓

司馬遷的《史記》由於大量關於漢朝和武帝的客觀描述,可能為了自保起見,他並沒有選擇在生前發表。

司馬遷在受腐刑之前就有了子女,大概是女兒更喜歡讀書,所以把《史記》的書稿傳給了女兒。

女兒的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後來做到了平通侯,他讀了外公寫的《史記》,認為此書被湮沒太可惜,就將書公佈了。值得一提的是,楊惲後來被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找藉口殺掉了。

至於司馬遷的兒子一脈,後來一直延續下去,到了王莽時代還被封為“史通子”。

《漢書 司馬遷傳》: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所以,後人還能看到《史記》,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更值得欽佩的是司馬遷本人,能夠在身心遭到極大摧殘情況下,用殘生完成這部煌煌鉅作。

但在司馬遷生前,他曾受到了很大的質疑。

質疑來自於武帝時期很有名望的一位大臣

任安

,他寫了封信給司馬遷,對他的質疑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苟活世上。

二是不舉賢才。

讀者也許會問,司馬遷受了宮刑還在寫史書,已經那麼不容易了,為什麼任安還對他要求這麼苛刻?

司馬遷遭受腐刑身殘志堅,卻遭到一同僚嚴重質疑

司馬遷墓

原因是這樣的,西漢時代的官員,一旦被抓下獄,大部分是選擇自殺的,表示不願受辱,保住一份尊嚴。

但司馬遷沒有選擇自殺,而是遭受完腐刑,繼續心安理得地活著,恭順地為漢武帝服務,外人看來好像被打斷了脊樑骨一樣。

況且,司馬遷後來官還做得很大,做到了中書令。

司馬遷這個中書令跟唐朝的還不一樣,唐朝是中書省長官,即為“正宰相”,像姚崇、張九齡、李林甫等人都做過這個官職。而司馬遷的中書令屬於漢朝宮廷的高官,屬於宦者一類的,負責為武帝起草掌管文書,當時也是位高權重,皇帝身邊的紅人。

任安看到司馬遷跟武帝走的這麼近,卻從來不舉薦一些賢才給武帝,他覺得司馬遷像個佞臣。

任安作為一名草根出身的官員,曾經做過衛青的門客,多次受到過羞辱,長期鬱郁不得志。

可能因為這個緣故,任安對於舉賢任能很是在意,好不容易功成名就了,卻把氣撒到了司馬遷身上,將他抨擊一番。

司馬遷對任安這封來信倒是非常重視,他回了一封長信,把自己的內心真誠地剖析了一遍。

後來我們知道的很多關於司馬遷本人的名言和成語,就出自這封信。

司馬遷遭受腐刑身殘志堅,卻遭到一同僚嚴重質疑

司馬遷墓

信裡說:您這封信的問題,真是問到了點子上。鍾子期死了,伯牙不再鼓琴,

“士為知已用,女為說己容。”

既然您說到了這些問題,我可以說說心裡話。

司馬遷繼續說:受了腐刑確實不如死了的好,

“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

我為什麼遭受腐刑?因為幫李陵說話!

“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卬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冒白刃,北首爭死敵。”

李陵的事蹟這麼壯烈,我當然要幫他說話了,可結果是後來李陵投降了匈奴,舉族誅戮,我也因此被牽連下獄。

而這個時候呢?因為家貧,我沒錢贖罪,也沒有一個親友故交幫我說話。

“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當時的人情淡薄可見一斑,這是你任安少卿當時親眼看見的,可你也沒有施以援手啊!

幫別人脫罪也好,舉薦賢人也好,按照漢朝的制度,弄不好就把自己牽連進去了。

你說我不舉薦賢才?我受腐刑就是幫人說話的結果,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

司馬遷遭受腐刑身殘志堅,卻遭到一同僚嚴重質疑

太史公像

如果我就這麼死了,真的是毫無意義。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

接著司馬遷說了對於生死的經典看法: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我遭受的是最殘酷的腐刑,

“最下腐刑,極矣。”

為什麼能夠忍辱負重?因為有很多先例在前。

“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鄉稱孤,繫獄具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財。”

這些王侯將相都能夠含垢忍辱,沒有自殺。我更沒有自殺的必要,因為我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

第一件重要的事:我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顧。

我的父母早亡,沒有兄弟,我如果自己痛快地走了,老婆孩子誰來照顧她們呢?

今僕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

作為家庭的頂樑柱,我必須要活著,我要照顧好家人,讓妻子有飯吃、有衣穿,撫養子女成人。

司馬遷遭受腐刑身殘志堅,卻遭到一同僚嚴重質疑

司馬遷

第二件重要的事:我要完成我的著述。

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在磨難中寫完了傳世之作。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司馬遷在信中很明確地說自己在寫一部大作,自己沒有選擇死就是為了完成這部大作: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最後,司馬遷很欣慰地說,這部書我現在已經寫完了,已經完成了畢生的心願。

“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至於這位寫信給司馬遷的任安,在巫蠱之禍中接到了太子節令,選擇拒不出兵、徘徊觀望,在漢武帝看來就是首鼠兩端,事後被誅殺。

從我們旁觀者來看,任安質疑司馬遷的行為,是典型的

“責君子嚴於責小人也”。

不過,任安的質疑,也讓司馬遷留下了一篇傳世之作,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史記》背後作者艱難的心路歷程,更加彰顯了太史公的偉大與不朽!

@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