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公考備考:不學禮 無以立

作者:由 吉林華圖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31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於哪裡

參考範文:

不學禮

無以立

《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什麼是“禮”?從表面看:禮是禮貌、禮儀;往深入看:禮就是理,是做人處事法則、基本規矩。什麼是“立”?即個人立身正、處事周全;即民族素質高、文化強、精神足;即國家經濟勁、創新足、國力強大為世人尊敬。“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禮”之於“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公考備考:不學禮 無以立

“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現為無論是個人、組織乃至國家都需有禮,無“禮”則不立。“禮”是人的精神與靈魂,人是社會與國家的精神與靈魂。從根本上說,社會關係是人的關係的總和,人與人之間有協作、也有利益的分配與糾葛。在當下:“到此一遊”的旅遊行為,無利不往的黑心商家,欺行霸市、無惡不作的流氓犯罪,為了財產的糾葛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等,無不折射出人性自私與偽善的存在。一方面擾亂了社會執行的正常秩序,也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更損害了洋洋中華的國家地位。可以說,一切的根源是人內心世界規範的缺失、“禮”的缺失。其結果影響最大、傷害最多的也是人。

反之,若人人都能知“禮”、踐行“禮”則社會必然有序。“禮”提供的是一種最根本的、內植入人心的規範。中國歷史上幾個難得的盛世並不僅是體現在物質的富足,不僅是體現在軍事的強大,更多向後人昭示的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佳話與美談。這便是“禮”!只有此禮,人生處世才有行為的內在規範;也只有這個禮,社會才能得以安定祥和,才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環境。所以說“禮”不僅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會良性執行的保障。往更深處來說,只有公民的素質提高與社會的良性的執行,才有國家的形象與地位,才能贏得國際的歡迎與尊重。所以說:“不學禮,無以立。”

然而在歷史和現實中我們既能看到無“禮”而立的人和事,也能看到有“禮”而不能立的事和人。比如說漢高祖劉邦可謂是一個地痞流氓,憑藉著混沌的亂世、機緣的巧合和貴人的相助獲得了最大的個人成就。與之相反的“戊戌六君子”哪一個不是站在時代潮流的浪尖,哪一個又不是胸懷過人的才華、高尚的志向,但卻落得菜市口“開刀問斬”的悲慘結局;大宋王朝興儒學、倡禮教,程朱理學盛極一時,可謂是禮儀之邦,卻被荒蠻的蒙古所滅,是有野蠻勝文明之其一也!滿清王朝雄踞關外,伺明內亂一舉破關而成功,是有野蠻勝文明之其二也!這些案例不勝列舉,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

但是,劉邦打下漢朝的錦繡江山,能“以馬上治天下”嗎?漢朝能夠延續四百年靠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崇文修禮。譚嗣同等六君子的大義凜然與犧牲則開啟了民主與共和的步伐,是時代潮流之禮的先驅;蒙古人的鐵蹄踏遍歐亞、騎牆也不過百年;滿清能夠立國三百年的根本則是受王化,崇文與修禮。這些事例都在歷史的長河中證明一個道理:“一時成敗在於力,千古成敗在於禮。”

所以說:不學禮、無以立。

素材積累:

1。不學禮,無以立

2。什麼是“立”?即個人立身正、處事周全;即民族素質高、文化強、精神足;即國家經濟勁、創新足、國力強大為世人尊敬。

3。一時成敗在於力,千古成敗在於禮。

4。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