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崇高”與“飛揚跋扈”的由來,說說古代戶縣四國,以及三個甘國

作者:由 話說大地七千年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06

瞽瞍怎麼讀音

“崇高”與“飛揚跋扈”的由來,說說古代戶縣四國,以及三個甘國

戶縣在陝西秦嶺北側,在遠古時期,在現在的戶縣境內,有四個諸侯國,它們是:崇國、扈國、甘國、榮國。

1、先說崇國,在堯舜時期,崇,發音為SONG,一聲。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雜誌·崇高》說:“古無‘嵩’字,以‘崇’為之,故《說文》有‘崇’無‘嵩’。經傳或作‘嵩’,或作‘崧’,皆是‘崇’之異文。”

顧頡剛、劉起釪的《〈尚書·西伯戡黎〉校釋譯論》、《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也說:“‘崇’就是後代的‘嵩’,亦即現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帶,現在的嵩縣顯然也是沿其稱呼的地境。”

崇國,在堯舜時期,位於現在河南嵩山一帶,因嵩山山高,因此,崇國又稱崇高,以崇高代表嵩山,此即後來“崇高”一詞的由來,當然,後來有了嵩字,崇高一詞就轉化為形容詞,崇字發音也改變為CHONG,二聲。

在黃帝部落同盟酋長帝舜時期,水災嚴重,帝舜啟用崇國伯爵鯀,治理水災。

《史記·夏本紀》索隱:“皇甫謐雲:‘鯀,帝顓頊之子,字熙。’又連山易雲:‘鯀封於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

崇伯鯀只知道堵,導致水災更加嚴重,於是,帝舜殺了崇伯鯀,啟用其子崇伯禹,崇伯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水災得到治理。以此大功,崇伯禹成為帝舜的繼承人,在帝舜之後,成為黃帝部落同盟的酋長,人稱大禹。

大禹的後代,變禪讓製為世襲制,變“選薦賢能”的公天下為“世襲罔替”的家天下,建立了夏部落同盟,世代傳承。夏部落同盟,以崇國為中心,傳了四百餘年。

後來,商王國崛起,攻滅夏同盟,崇國西逃,從河南嵩山,西遷到陝西戶縣。

西逃的夏人餘部,繼承了崇國爵位,商王國六百年,崇國與商王室的關係,逐漸改善,崇國君主的爵位升級為侯爵。商王國末期,當時的崇國侯爵虎,擔任了為商紂王監視漸漸崛起的周國的重任。《史記》曰:“崇侯虎譖西伯與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

周國位於關中西部,要向東發展,位於戶縣的崇國擋住去路,於是雙方交兵,周國取勝,崇國戰敗,周軍殺崇侯虎,滅崇國,在豐水之濱建立豐京,在滈水之濱建立鎬京,進而繼續東進,滅商王國,建立周王國。

周國在東遷擴張過程中,與崇國本有積怨,自然與崇國發生衝突,於是史籍中有了“伐崇”的記載。首先,《尚書·大傳》中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記載,其次,《史記·周本紀》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奉。”周文王伐崇國的那一年,據推算即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文王八年),即公元前1049年左右。但與《尚書·大傳》“文王六年伐崇”(前1051年)的記載有一點出入。總之,在公元前1050年前後,崇國遭到周國的進攻而敗亡。

注意:這裡提到的崇國、崇伯鯀、崇伯禹、崇侯虎,其中崇字,皆發音SONG,一聲。

2、扈國。毫無疑問,戶縣得名於扈國,而中國人之中的扈姓也起源於扈國。扈,當時又寫作鄠。堯舜時期,扈國,亦即黃帝部落同盟中的有扈氏部落,與崇國是兄弟之國,均為姒姓。大禹之子啟,未經選舉,強行即位為部落同盟的酋長,其兄弟部落不服,與夏啟交戰,被夏啟擊敗,扈國亡,淪為奴隸。此戰,留下了成語“飛揚跋扈”,這個成語形容驕橫放縱、目中無人,其最早的原意是:夏啟的崇國軍隊塵土飛揚地踐踏扈國。

在當時比較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為了提高農耕生產的效率,統一管理似乎是最符合當時時代利益的行為,因此,夏啟的所作所為似乎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但是從更長遠的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扈國的反抗更具意義。扈國之所以要反抗夏啟,是因為,夏啟將公有的天下變為他個人及其家族私有,其重大變化在於,在之前,各部落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後,不再有平等,而是夏啟一家獨大,高高在上,在經濟上,天下人要以其財富供奉夏啟,受其剝削,在政治上,天下人要受夏啟統治,失去自由。

扈國的反抗,實際上是為了維護各部落的平等自由。

夏啟對扈國有過一個評價,從反面證明了扈國反抗的意義,啟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此處的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而是夏啟對犯人的五種刑罰,分別是大辟,臏,宮、劓、墨,又稱為禹刑。夏啟的所作所為,將懲治部落平民的權力抓在了他自己的手裡,剝奪了部落平民的自由,這是夏啟對部落平民進行統治的集中表現,使得部落平民不得不受到夏啟的管制。這種刑罰成為規定,也意味著把人分成,行刑者和可能被行刑者,統治與被統治就分化了出來。有扈氏的反抗,則是不承認夏啟的這種統治權,於是威脅到了夏啟的統治,有扈氏認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是沒有階級的,他們力圖依舊保持氏族部落的組織,依然用習慣法處理社會問題。

夏啟說有扈氏“怠棄三正”,則是說有扈氏不崇尚天地神明,其實也就是說有扈氏不分上下尊卑,對夏啟沒有敬畏之心,實際上這也說明了有扈氏意圖保持各部落之間的平等。

夏啟擊敗有扈氏,是歷史的關鍵一步,決定了以後的走向,歷史向專制邁出了第一步,以後的周朝、秦朝等帝王朝代,則是逐步進行強化,而周朝、秦朝的人們,則繼續著與有扈氏相同的反抗。

3、甘國,位於現在戶縣甘河鄉一帶,境內有甘河流過。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境內,有幾條甘河,位於不同的地方。

4、榮國。周滅商,周武王封其姬姓同族兄弟於戶縣境內,建立榮國,爵位為伯爵。《史記·周本紀》記載:“成王即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師永盂》也有榮伯參與周王賞賜田地之事的記載。

周厲王時期,輔佐他的朝廷卿士榮夷公,是榮國第六代伯爵。大夫芮良夫批評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但是周厲王不聽,終以榮夷公為卿士,加以重用。

榮夷公與虢長父等奸臣,一同輔佐周厲王。榮夷公教唆周厲王,對山林川澤的物產實行“專利”,由國王直接控制,獨享利益,不準平民(國人)進山林川澤謀生,也就是,與民爭利。周厲王聽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規勸和平民的反對於不顧,推行了“專利”政策。平民被斷了生路,怨聲四起,紛紛咒罵。厲王又派了一個佞臣衛巫,監視百姓,將許多口出怨言、不滿“專利”的平民捕來殺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厲王止謗”。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使得親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打招呼,只能看上一眼,“道路以目”,氣氛變得非常緊張壓抑。

《國語》中有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篇,說榮夷公擅長搜刮財物,殘酷欺壓百姓,而周厲王卻偏偏重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和虢長父等佞臣,對內封山佔水,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採樵、漁獵,斷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計;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不斷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周厲王的倒行逆施、橫徵暴斂,造成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朝野上下,殺機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騰。這自然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慮,宗室貴族召穆公直言進諫,勸諫周厲王:“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

公元前841年,終於激起民變,發生了國人暴動,周王國國都鎬京(今長安縣西)的平民舉行了暴動。這裡的“國人”,指西周、春秋時居住於國都的平民。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於國王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都有相當權利,同時也有服兵役和納軍賦的義務。

周厲王被迫逃出鎬京,他被流放到山西的彘邑,從此再也沒能回來。榮國也就此滅亡。

關於這段歷史,《國語·周語上》這樣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周王國是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會不久的國家,由氏族成員轉化而成的國人,是維持王國統治穩定的主要力量,“國人暴動”極大地削弱了周王國的統治基礎,動搖了周王國的統治,直接導致了周王國日趨衰落,逐漸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儘管有短暫的宣王中興,但周宣王之後,周幽王無能,西周最終被犬戎和申國所滅。

再說說三個甘國,它們是:

1、夏部落同盟時期,其姒姓同族封於現在的河南洛陽西南,建立姒姓甘國。夏啟未經選舉,強行即位,破壞了禪讓體制,其兄弟之國扈國不服,與崇國兵戎相見,會戰於甘國,結果崇國獲勝。《尚書》中有一篇《甘誓》,即傳說中夏啟在甘國作戰時,對部下將士們釋出的戰鬥動員令。四百年後,商王國興起,滅夏同盟,甘國亦亡。

2、周王國滅商王國,周武王封其姬姓同族於河南洛陽,建立姬姓甘國,後遷到陝西戶縣,終為秦國所吞併。

3、春秋時期,周襄王封異母弟王子帶於河南的王室領地之內,建立又一個姬姓甘國,王子帶為甘昭公。甘國傳了甘昭公、甘成公、甘簡公、甘悼公、甘平公、甘桓公等很多代,皆為周王的大臣。最終甘國為秦國所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