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作者:由 百年養生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6-14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怎麼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同時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繁衍的根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產生影響,從而產生不同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

《內經》提出人體應隨季節的變化調整自身的陰陽,以適應自然,使之保持動態的平衡。做到四時相保、才能不失於道。所謂“道”,即養生之道,以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為前提。這種統一,又建立在自然對人體影響的基礎之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秋天要早臥早起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這是講的秋天的養生之道,亦即秋天的養陰之道。意思是說,秋季七、八、九月,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態平定的氣象。秋風勁急,物色清明,肅殺將至。人們要早睡,並且要早起,雞鳴時即起;使志意安逸寧靜,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的刑罰;應當收斂神氣,以應秋氣的收斂清肅;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擾,以使肺氣清靜,這就是應秋季收斂之氣、調養人體“收氣”的道理。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洩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秋天養陰主要體現在:“早臥早起”:早臥是避秋夜露寒,以適應陰長;早起,比春夏的早起要晚,亦因陰長之意。“使志安寧”:即使精神內守,而“神者,血氣也”,亦能養陰;“無外其志”:指不要讓自己的意志外弛,以順秋收之意;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冬季早臥晚起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che),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是講的冬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陰之道。意思是說,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水冰地裂,萬物的生機沒有受到干擾,都潛藏起來;人們應當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陽昇起後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靜,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氣內藏;應該避寒就溫,不要開洩面板出汗,致使陽氣頻數耗奪,這就是應冬季閉藏之氣,調養人體“藏氣”的道理。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如果人體違逆了冬季閉藏之氣,就要傷害腎氣。冬季傷害了腎氣,到了春季,就要發生痿厥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冬季養“藏氣”不足,至春奉養“生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冬天養陰主要體現在:“早臥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機潛藏,以適應自然界之閉藏,亦即養陰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氣內藏,亦是養陰之意;“無洩面板”:不要開洩面板出汗,是保護陽氣、津液不耗傷。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到來如何養陰?

養陰要順勢而為,飲食不要辛辣

秋冬養陰:秋冬養陰也是為了順應自然界陰升之勢。養陰就像為花草澆水一樣。晚上把水澆足了,第二天太陽一出來,花草透過光合作用帶動根部的水分上行到葉脈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夠運載土壤中的養分。如果水分不足,自然運載的養分就不足,如此一來,花草怎麼可能生機勃勃呢?在人體而言,秋冬不養陰,春夏就會顯得燥熱而容易上火。要養陰,飲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魚、藕、蘿蔔、胡蘿蔔、黑木耳、紅薯、萵筍等,還可以用枸杞子、麥冬、玉竹等中藥來調養。另外,應該避免過度出汗和熬夜:過度出汗耗傷氣陰,熬夜容易引起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