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綵衣養親,古人到底有多看重孝道?

作者:由 經史子集說長道短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9-12

古人為什麼講孝道

綵衣養親,古人到底有多看重孝道?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收錄了封建社會24個孝男孝女的事蹟,感天動地,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二十四孝故事》流傳至今,我們要用今人的眼光辯證看待它的利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一直需要記得一點就是孝敬感恩父母的責任和美德要永相傳。

綵衣養親,古人到底有多看重孝道?

在這本《二十四孝故事》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有個姓楊的人,一貧如洗,但十分注重孝道,為了贍養父母不惜乞討,因此諢名他楊乞。家中有可以食用的東西,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嚐,有酒就跪下捧給父母。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古時候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讚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古人孝道思想影響我國千年,為我們傳承了優秀的作業精神。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不免疑惑,孝敬父母不讓其餓死事大,但是身為孝子讓父母居所不安,不也應該自省嗎?

綵衣養親,古人到底有多看重孝道?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透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但是為了權衡現代的到的價值觀和信念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思想風氣變化,我們要思考更多,畢竟一千多年的精神孕育,足以讓我們這代人有思考周全的責任。

綵衣養親,古人到底有多看重孝道?

孟郊在《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字裡行間流露出母子情深,字字句句傾訴著母愛的魅力。我們要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要珍惜父母的深情,所以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畢竟“父母者,人之本也。”孔孟儒家思想宣傳“百善孝為先”的道德品質,認為所以美德里面孝是第一位的。

綵衣養親,古人到底有多看重孝道?

另外想說一點。大家認為的“愚孝”為何?我們學習古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文明。卻要區分好壞與利弊。簡而言之,孝順是必定的,但不可以助紂為虐去幫助他們做行事不端的錯事。孝順有責任幫助他們在犯糊塗的時候明辨是非,懸崖勒馬,萬不可造成讓人笑掉大牙、啼笑皆非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