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作者:由 所有的不辭而別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9

禮儀的衰變期有哪幾個朝代

本文乃“所有的不辭而別”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我國古代將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叫作華、夏、華夏或諸夏。華夏族在中原建立的國家是為夏朝。作為交際禮儀重要物質形態的飲酒,在夏朝時已十分盛行。有的文獻很形象地描繪出他們痛飲的場面:醉了的人扶著沒醉的人,沒醉的人又急忙扶住喝醉的人,並且嘴裡不停地嘟嘟噥噥地唱著歌活現出酗酒成風的情景。俗話說,無酒不成禮儀。歷朝歷代的社會中都有為交流溝通而群飲的習慣,在群飲中應該有相關的禮儀指導行為,但歷史上此禮儀卻少見於文獻,我們也因而對此知之甚少。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中原

婚戀是交際禮儀中尤為重要的部分,《呂氏春秋·音初篇》:“禹行水,見塗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命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塗山氏之女命其妾站在大禹必經之道旁,見大禹來了,便放開歌喉:“等你呀”以轉達主人的愛慕之情,直接、熱烈而率真,省卻了繁文縟節的障礙,和今日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婚戀時對歌禮俗相差無幾。夏、商、週三代,當進入中原立國之後,都尊黃帝為自己的祖先。所以,華夏族交際禮儀共識於黃帝時代傳承下來的禮儀核心,亦即統一於華夏交際禮儀。同時,也發展了交際禮儀文明。《禮記·禮器》:“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西南地區

這裡所謂禮,雖然主要指統治階級的典章制度,也包含交際禮俗。“一也”即一脈相承之意。《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孔子在強調“因於”,就是指繼承關係的同時,又指出有所“損益”,即變化發展。事實上,每一個民族的交際禮儀,都以本民族固有的習慣為基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夏、商、周交際禮儀的發展,是黃帝到堯、舜、禹時代,以長期融合而成的華夏交際禮儀為基礎,同時也不排除商人吸收東方的東夷文化和東北的燕文化;周人吸收西北的戌、狄文化,以至南方的苗蠻文化等。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西北

華夏民族之所以如此地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禮儀日漸完備、有適應性,就是因為這種吸收和融合的結果。以宴飲為例。西周時期實行禮治,宴飲受政治制度的影響,成為慶典活動和交往的禮儀形式。為了適應這種禮儀性質,對賓、主在宴會中的行為、使用的食品、食品的陳放形式、音樂、環境佈置等均開始有了一系列煩瑣的規定。例如規定了賓、主應酬中酒的數量和飲酒的秩序及許多禮貌;規定了宴會的席位座次等。又以文字為例。文字作為書面語言,主要與交際需要相適應,也對交際禮儀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或促進作用。漢字兼有象形表意的綜合功能,其間有一部分至少是比較原始、客觀地記載了夏、商、周交際禮儀習俗。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宴會

例如賓、客,甲骨文裡的賓,上面像屋形,下面從人從止,意思是客人來到屋下,即賓客到門,本義是客人或者貴客。《儀禮·士冠禮》:“主人再拜,賓答禮。”是指以賓客之禮相待。客,比甲骨文稍晚的銅器銘文裡有此字,上部像屋子,下部“各”是到的意思,即從外面而至,亦即有人自外而入,即所謂拜訪。由此可知,在階級社會初期人際交往的頻繁,華夏民族好客的古風又如“契”字,上部的像木棍,三是刻成的印記,“豐”像一條木棍上刻成印記,這就是古時的契據。“刀”為刻的工具,“大”為大小的大,即大家必須公正、自覺遵守,任何一方不得私自隨意在棍上刻劃。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甲骨文

說得直白些,如甲向乙借了三把石斧,則在木棍上刻三條橫道,將木棍對著刻痕剖分為二,各執其一,甲奉還時,拿出自己所執一半契與乙驗合,以證借和原物相符。所以,春秋戰國時代有人撿到判契,高興得發狂,以為天外飛來橫財此相當於現在的借貸交際禮儀。這種禮儀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現在大宗買賣時,雙方所立約據的末尾一定會寫上:恐此後口說無憑,立此契據是實。如果說夏以前的交際禮儀還無法擺脫史前傳說的嫌疑,那麼被公認為信史的夏、商、週三代,尤其是典籍上所載商、周禮儀,有大量的出土文物佐證,是不容置疑的。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石斧

這三個朝代所處的階級社會,整個禮儀的思想基礎都建立在對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從出土的ト骨、禮器和殉葬品以及傳世的文獻資料來看,足見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在諸多頻繁的祭祀中又有等級身份的區別,於是交際禮儀的內容和形式,在堯、舜時代一脈相傳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關係,而且形成傳統,一直延續到21世紀初。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記載禮儀的書,就是周初之時“周公制禮”所流傳的周禮。《禮記·明堂位》稱:“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攝政於成王。”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祭祀

通常認為傳世的《周禮》和《儀禮》就是周公的遺典,並與其釋文《禮記》同為後儒的經書,總稱“三禮”。儘管還存在一定的爭論,但《儀禮》是先秦時代部分禮制的彙編,所以包容交際禮俗看來是不應懷疑的。因為《儀禮》所講為士所習的禮節,漢人稱為《士禮》或《禮經》;又因其所講為具體儀節,不是禮的意義,晉人改稱為《儀禮》。以上情況說明,《周禮》和《儀禮》未必全出自周公之手,史傳的周公制禮,可能頒佈了一套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典章制度,即禮制,構成了《周禮》的原始形態這套由周公奠定的典章制度。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奴隸

不僅從文字上確立了禮制的歷史,而且還從概念上承認了包括交際禮儀在內的禮俗歷史,對後世交際禮儀有很大的影響。自周以後,禮開始分為國禮和家禮,國禮即原來的禮儀制度,家禮即交際禮儀所在的禮俗。特別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分化尤為明顯。《管子·牧民》中有“大禮”和“小禮”之說,註釋為:“禮之大者在國家章典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處行習之間。”此外,庶民中的禮儀習俗,是禮制制定的一項重要來源,這就是所說的“禮失而求諸野”。故《禮記》有“禮從俗,事從宜”的說法。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交際禮儀,夏商周時代的交際禮儀有哪些特點?

春秋戰國

正因為這樣,在《周禮》(大禮)中仍儲存著部分交際禮儀習俗(小禮),且至今還在民間世俗中起作用。如關於言、坐、立、行、出,在老者面前,在父輩友人面前,等等,均有詳細禮儀。比如《禮記》開篇的《曲禮上》雲:“《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翻譯過來:“《曲禮》說:不要不謹慎,態度莊重像有所思慮,說話要安詳肯切。這樣才能使人幸福啊!”這就是當時用於交際的說話禮儀。